偏城

偏城位於遼寧省昌圖縣太平鄉,是一座長方形的城址,坐落在什家村南偏西處,昌圖至八面城公路南20米處。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規模大小相當於當時的州城,城牆為夯土堆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偏城
  • 出土地點:昌圖縣太平鄉
  • 所屬年代:遼金
  • 出土文物:大量遼金時期陶、瓷殘片
基本信息,城址現況,專家觀點,

基本信息

專家觀點:偏城是權貴之士建立的私城

城址現況

偏城位於遼寧省昌圖縣太平鄉,是一座長方形的城址,坐落在什家村南偏西處,昌圖至八面城公路南20米處。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規模大小相當於當時的州城,城牆為夯土堆築。
保存較好的要數西牆了,這也是偏城現有的唯一一段城牆。這段牆長261米,頂寬2米,底寬6米,高1.5至2米,頂部已被開闢為耕地,秋收後尚未割倒的玉米稈一排排豎立在牆上,在秋風中發出刷刷的響聲。西牆南部大約有40餘米的牆體已被平掉,與城外的耕地同高了,早已看不出城牆的原貌了。
南牆和北牆的狀態還不如西牆,都已經被當地村民平整土地扒成了慢坡狀的耕地,牆體已經面目全非,當地的農民誰也說不清具體的城牆牆址。
由於根據現場勘查,在一處地表高度明顯高於城內外兩側,隆起於城內地表0.3至0.5米,高於城外地表近1米多,這確認無疑是南牆的位置。用GPS衛星定位儀測出的長度為224.07米,東端被衝掉一角,約有20餘米,因此確定南牆的長度為250米。北牆的現狀與南牆差不多,實測長度為264米,西半段為耕地,東段已被村民住宅所壓,外表上亦較難辨認出是城牆了。
東牆早已不存在,現東牆的位置是一道南北向的沖溝,斷崖深5至6米,溝寬在8米,溝內有小河流淌。這道沖溝的形成,是因為1975年,什家村在城址東側修建了一座小水庫,將東牆掘毀,後來水庫廢棄,這裡逐漸形成沖溝。溝內的小河是紅山河上源的支流之一,西流匯入紅山河。
城內文化遺物比較豐富,地表到處可以撿拾到遼金時期的陶、瓷殘片,還有大量的青磚、布紋瓦的碎片。其中尤以城南牆中部一帶磚、瓦比較密集,推測這裡原應有一處建築址。
由文化遺物的密集和豐富程度推知,偏城當年或許房屋鱗次櫛比,車馬喧囂,人聲鼎沸,也可能兵戈鐵馬,刀光劍影和槍戟如林。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王朝的更替,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塵埃,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故事,都融化在城牆下的泥土裡,剩下的只有無邊的遐想和不盡的追憶。
偏城城址在1982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被公布為昌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當時城址的保存狀態在要好得多,四廓清楚,保存完好。 20多年過去了,城址亦如20多年的歲月一樣,逐漸湮滅了,這給我們興奮的心情,平添了一抹沉重。

專家觀點

偏城是權貴之士的私城,偏城在史書上沒有記載,地方志書也沒有隻言片語。從對城址的調查和遺物中得知,此城應當建於遼代。由於這是我市境內發現的第一處偏城,至今人們還無法解釋偏城由來之謎。對於偏城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地人的傳說,說四面城為遼代的安州城,二者的距離很近,僅8華里。偏城是四面城的姊妹城,而稱偏城,一旦發生戰事,姊妹城之間可以相互依託幫助,占有利地形,對敵人形成夾擊之勢。
文物普查組的專家們對上述這種說法大感困惑。在遼代北起韓州(今八面城)經安州(今四面城,也就是偏城的姊妹城)至肅州(今馬仲河)是一條著名的遼金古道。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八面城和馬仲河都是重鎮,四面城的周圍無需再建立一座城池加強保護。
專家認為這種傳說是否可信已無從考證。由此專家提出第二種說法:從偏城的地理形勢上看,城內西高東低,地勢傾斜,或也可稱偏城。由於在遼金朝代,一些朝野重臣權貴為了顯示地位的高貴,可以建立一些自己的私城。從出土文物的情況看,極有可能,偏城是權貴之士建立的一座私城。
至於這座偏城的由來,在狼煙四起的那段歷史中,遼代為何要建立這樣一所城池,也許只有等待更多的時間,尋找更多的線索,世人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