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導演們》影片採訪了十位知名導演,探尋了這些導演的獨特的美學品位和成長經歷、創作過程的困擾,以及他們如何面對電影商業化和全球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偉大的導演們
- 外文名:Great Directors
- 主演:貝納多·貝托魯奇
- 內容:走訪了全世界的十位知名導演
- 性質:電影
- 對白語言:英語
- 上映時間:2009年5月19日(法國)
劇情簡介,影片視點,主演簡介,幕後製作,花絮,評論,
劇情簡介
《偉大的導演們》走訪了全世界的十位知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凱瑟琳·布雷亞、莉莉安娜·卡瓦尼、史蒂芬·弗雷斯、托德·海因斯、理察·林克萊特、肯·羅奇、大衛·林奇、約翰·塞爾斯和阿涅斯·瓦爾達。
這部電影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為這些赫赫有名的導演列傳作序,而是通過導演安吉拉·伊斯邁勒斯的眼睛,探尋了這些影史上最令人著迷的影片是如何產生的,探尋了這些導演獨特的美學品位和成長經歷,以及是什麼樣更偉大的已經去世的導演激發了他們的創作力。除此之外,影片中還講述了這些導演如何面對電影的商業化和全球化。
影片視點
紀錄片《偉大的導演們》,是安吉拉·伊斯邁勒斯自編自導的處女作,曾經參展去年的坎城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在片中您將看到10位世界知名導演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片中,導演安吉拉·伊斯邁勒斯和10位世界知名導演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他們是最受人們喜愛,最具人氣,和最有個性的導演。其中包括貝納多·貝托魯奇、大衛·林奇、史蒂芬·弗雷斯等。這些訪問不僅僅是記錄,還有伊斯邁勒斯與這些影壇巨匠們之間的互動。在回放作品的過程中,他們也都不止一次的被自己拍攝過的電影片段所觸動。正是這些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一直在影響著伊斯邁勒斯,還有我們一代代的觀眾。伊斯邁勒斯通過在這些導演之間隨意的鏡頭切換與組合,向人們展現了每位導演個人風格的形成過程。他們的作品,映射的是不同的年代特徵,蘊含的歷史事件也大相逕庭。面對鏡頭,他們對啟迪自己的前輩和恩師念念不忘。導演們所面臨的不僅是電影產業競爭的壓力,還有作為一個藝術家所肩負的使命。
主演簡介
Bernardo Bertolucci
貝納多·貝托魯奇於1940年3月16日出生於義大利的帕爾瑪。早在24歲時,他便導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革命前夕》(1964),並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1968年,由他執導的影片<搭檔>就頗具當時興起的新浪潮電影的特質。此後,他在影片中開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深厚魅力並在《蜘蛛的策略》( 1970)一片中首獲成功。1971年,貝托魯奇導演了影片《隨波逐流的人》。導演《巴黎最後的探戈》(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這種創作思想。1977年,貝托魯奇更是以大手筆製作了頗具史詩氣息的《一九零零》。不久,貝托魯奇又拍攝了《月神》(1979)一片,口碑不菲。1981年導演了<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1987 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 。該片獲得了九項國際大獎,它無疑成了貝托魯奇導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990年,貝托魯奇執導<遮蔽的天空>。1996年導演新片《偷香》。1998年推出《愛的困惑》。進入21世紀之後,貝托魯奇動作不多,先是在集錦片<十分大師:大提琴篇>中小露身手,又於2003年導演了充滿革命與青春激情的《戲夢巴黎》。
凱瑟琳·布雷亞 Catherine Breillat
1949年生於法國的凱特琳·布蕾亞,身兼作家、導演、演員、編劇等多重身分。她19歲時寫的第一本小說<容易相處的人> ,在1968年出版的時候,被列為18歲以下禁止購買的限制級小說;她23歲參與演出的第一部電影,是義大利名導演貝托魯奇的經典情色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她25歲時將自己的第四本小說《氣窗》,拍成她的第一部電影<解放的潘多拉> ,由於內容描述一個14歲的少女如何大膽探索她的性慾,且裡頭充滿男女性器官的特寫鏡頭,在保守的70年代被法國知名的<費加羅報>批為“對身體、親密關係的公開展示、玷污和侮辱,使女性蒙羞”而呼籲禁演,因此在法國被冷凍了24年。
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人的禮讚
世界上有很多關於電影人和他們的電影的紀錄片:《塔可夫斯基輓歌》、 <英格瑪·伯格曼拍電影> 、《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尋找小津》等等,非常多。但是這些電影大多數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導演身上,研究的是一個導演的個案。但是在這部名為《偉大的導演們》的紀錄片中,導演安吉拉·伊斯邁勒斯卻把自己的目光對準了10位導演,在他們的作品和成長經歷中遨遊了一番,告訴了我們伊斯邁勒斯所觀賞到的導演的世界。
對於影片,伊斯邁勒斯說:“這部電影更像是我對於電影和電影人的禮讚。他們都是我最最鐘愛的導演,當然,還有一些導演已經不在人世了,我沒有辦法採訪到他們。採訪這些創作出偉大電影的偉大導演們,就好像是在回憶我的成長曆程,看著他們的感覺就很奇妙。能採訪到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是這部電影得以完成的催化劑。當時我給這個拍攝了《末代皇帝》、<巴黎最後的探戈>的導演寫了一封充滿了激情的長信,裡面寫了他的電影是如何啟發了我,是如何另外魂牽夢縈,我又是如何地愛著他和他的電影。48小時之內,我就收到了貝托魯奇的回信,他的回信很簡單,就是讓我到了羅馬之後打電話給他,他願意在電影中露面。見了面之後,貝托魯奇說,如果我是個記者,那么根本不存在能採訪的可能。可我是為了拍攝電影和電影人而去的,所以他願意在鏡頭前說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一開始他只給了我兩個小時的訪問時間,可是他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了很久。拍完之後我看了表,這個採訪一共用了10小時。”
既然貝托魯奇都接受了伊斯邁勒斯的採訪,其他導演也都“乖乖就範”了。“搞定”了貝托魯奇之後,邀請其他導演在接受採訪就變得輕鬆而且愉快了。而且,有貝托魯奇的經驗在先,伊斯邁勒斯準備好了更豐滿也更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就這樣,她採訪了凱瑟琳·布雷亞、莉莉安娜·卡瓦尼、史蒂芬·弗雷斯、托德·海因斯、理察·林克萊特、肯·羅奇、約翰·塞爾斯和阿涅斯·瓦爾達這另外8名導演。按照伊斯邁勒斯的拍攝計畫,電影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她最後又加上了第十個導演:大衛·林奇。伊斯邁勒斯說:“我一直都很喜歡林奇電影中所展示出來的那種令人著迷和發狂的意味。正好有這個機會能採訪他,我就把他加在了導演的名單上了。在採訪中,他完全是主導,可以說他偷走了我們的訪談。我非常鐘情於他在訪談中談論失敗、談論如何形成藝術觀念的內容。他很少直接談自己的電影和創作。”
採訪完了導演,影片進入了剪輯的過程,由於所有素材加在一起非常浩大,所以這對伊斯邁勒斯的編輯能力提出了考驗--究竟怎么做才能保留住影片的精髓而且不讓影片過於冗長?伊斯邁勒斯說:“我把每一個導演的訪談都擺到一起,標上名字、編上號。來來回回地看它們,從中找出內在的聯繫。在剪輯的時候,我就不按照採訪的順序來編輯它們了。只是用了內在的、精神上的聯繫來安排它們出現的先後順序。在剪輯的過程中,我感覺我是在用這些採訪的片段作畫,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奇妙了。”
關於拍攝 本片是女導演安吉拉·伊斯邁勒斯第一部執導的影片,對於一位希臘出生、首次涉足導筒的新人女導演來說,紀錄片模式、演繹多位知名導演生平的《偉大的導演們》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如此古典式的題材即便是一些老牌的紀錄片大師也不見得能精準拿捏。但安吉拉還是以一個新人的姿態為本片注入了全新的拍攝理念,她帶領她的攝製小組環遊世界,分別拜訪了十位全球知名導演,期間所拍攝的素材時間長度超過了340個小時!從影片開機到剪輯結束花費了長達4年的時間!安吉拉為本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心血,而這一切也為她帶來了相應的回報,本片在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上與喬·丹特《電影狂歡》、彼得·格林納威<婚宴>等影片一同在“地平線”單元進行展映,並取得了好評。
安吉拉在影片拍攝伊始就決定要讓《偉大的導演們》與眾不同,而她也確實做到了!在一部正常影片長度的紀錄片中挨個展現多達十位導演,並且是世界知名導演的成長曆程、探訪他們各自獨特的審美定位、描述他們電影創作的手法並一同探討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困境,當然還有在全球電影商業化浪潮侵襲下他們對電影業發展的應對和創新,對於常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安吉拉卻用她高超的剪輯手法和敘事方式使這一切成為可能。面對本片中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凱瑟琳·布雷亞 Catherine Breillat、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史蒂芬·弗雷斯 Stephen Frears、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理察·林克萊特 Richard Linklater、肯·羅奇 Ken Loach、大衛·林奇 David Lynch、約翰·塞爾斯 John Sayles和阿涅斯·瓦爾達 Agnès Varda這些藝術巨匠,安吉拉並沒有過多地浪費她的電影時間,而是將大多數的鏡頭花費在對每位大師個性創作的剖析上,深入探討了電影製作者們在藝術之路上的變革,當然政治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顯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安吉拉所聚焦的第二個視點則是全球電影商業化和全球化對這些時代大師們的挑戰,在麥可·貝和詹姆斯·卡梅隆一波又一波的視覺感官刺激和電影特效浪潮面前,如何模糊商業和文藝的界限是所有導演頭痛的問題。而至於第三個視點則是對電影運動中標誌性事件的追溯,從新寫實主義在貝托魯奇電影中的進化作用到對大衛林奇的影響,還有凱瑟琳·布雷萊塔對英格瑪·伯格曼電影敘事方式的借鑑與發揮等等。也許《偉大的導演們》並不能算是近年來紀錄片中為人稱道的頂尖作品,卻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花絮
本片是女導演安吉拉·伊斯邁勒斯第一部執導的影片,對於一位希臘出生、首次涉足導筒的新人女導演來說,紀錄片模式、演繹多位知名導演生平的《偉大的導演們》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畢竟如此古典式的題材即便是一些老牌的紀錄片大師也不見得能精準拿捏。但安吉拉還是以一個新人的姿態為本片注入了全新的拍攝理念,她帶領她的攝製小組環遊世界,分別拜訪了十位全球知名導演,期間所拍攝的素材時間長度超過了340個小時!從影片開機到剪輯結束花費了長達4年的時間!安吉拉為本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心血,而這一切也為她帶來了相應的回報,本片在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上與喬·丹特《電影狂歡》、彼得·格林納威《婚宴》等影片一同在“地平線”單元進行展映,並取得了好評。
安吉拉在影片拍攝伊始就決定要讓《偉大的導演們》與眾不同,而她也確實做到了!在一部正常影片長度的紀錄片中挨個展現多達十位導演,並且是世界知名導演的成長曆程、探訪他們各自獨特的審美定位、描述他們電影創作的手法並一同探討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困境,當然還有在全球電影商業化浪潮侵襲下他們對電影業發展的應對和創新,對於常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安吉拉卻用她高超的剪輯手法和敘事方式使這一切成為可能。面對本片中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凱瑟琳·布雷亞 Catherine Breillat、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史蒂芬·弗雷斯 Stephen Frears、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理察·林克萊特 Richard Linklater、肯·羅奇 Ken Loach、大衛·林奇 David Lynch、約翰·塞爾斯 John Sayles和阿涅斯·瓦爾達 Agnès Varda這些藝術巨匠,安吉拉並沒有過多地浪費她的電影時間,而是將大多數的鏡頭花費在對每位大師個性創作的剖析上,深入探討了電影製作者們在藝術之路上的變革,當然政治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顯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安吉拉所聚焦的第二個視點則是全球電影商業化和全球化對這些時代大師們的挑戰,在麥可·貝和詹姆斯·卡梅隆一波又一波的視覺感官刺激和電影特效浪潮面前,如何模糊商業和文藝的界限是所有導演頭痛的問題。而至於第三個視點則是對電影運動中標誌性事件的追溯,從新寫實主義在貝托魯奇電影中的進化作用到對大衛林奇的影響,還有凱瑟琳·布雷萊塔對英格瑪·伯格曼電影敘事方式的借鑑與發揮等等。也許《偉大的導演們》並不能算是近年來紀錄片中為人稱道的頂尖作品,卻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論
這部精巧的獨立電影是這么富有表現力也是這么得深思熟慮:導演、電影、政治、歷史、靈感來源在其中都有顯現。 ——《好萊塢報導》
並不流於表面,也並非泛泛而談,安吉拉·伊斯邁勒斯在影片中提供了一中極端私人化同時又具有指導意義的看電影、理解藝術以及拍攝電影的“行動指南”。 ——FILM-FORWARD
在這部《偉大的導演們》中,安吉拉·伊斯邁勒斯給我們講述了偉大的導演是如何製造出偉大的電影的--關於他們的成長、關於他們的思想。 ——ny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