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蛙(學名:Nanorana pleskei)為叉舌蛙科倭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常棲息於高原沼澤地帶的水坑、水塘以及水溝、小溪及其附近。該物種活動較為緩慢,白天多隱藏於草叢中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000至45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倭蛙
- 拉丁學名:Nanorana pleske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蛙科
- 屬:蛙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
形態特徵
鼓膜小或鼓環清晰;指、趾關節下瘤不顯;背面有鑲淺色邊緣的深棕色或黑褐色橢圓形大斑;腹面無斑點;無犁骨齒;舌橢圓形.後端游離有缺刻。
體形較小。體長一般為36.4~4.5.6mm,吻尖圓,吻棱明娃。瞳孔橢圓,橫置.鼓膜不顯,犁骨齒細小,舌後微具缺刻;前肢短,指端圓,掌突不顯:後肢短.脛跗關節向前儀達肩部,趾具全蹼,無外踱突。皮膚粗糙,體背具長疣略成縱行.喉鄢自‘一橫溝,j體背面為深橄欖綠或黃綠色.有黑色圓形或橢圓形斑。背正中有一條灰白色脊線.腹面米黃色。雄性第一指內側具發達的婚墊,無聲囊。
其上均有深棕色或黑褐色大的橢圓斑,一般散布在長疣上,其邊緣均鑲以淺色線紋;有的個體背面有一條自吻後直達肛部的米黃色或灰白色脊紋;自吻端經鼻孔至眼前角有一醒目的黃褐色條紋;後肢上有不規則的斑紋;頜緣及指、趾端米黃色或黃綠色。瞳孔黑色,虹彩上半為灰綠色,下半為灰棕色或棕色,散有金屬光澤細點。腹面灰白色,但在產卵季節,雌蛙的四肢腹面均為鮮黃色。液浸標本背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深色斑紋仍清晰。
生活習性
倭蛙生活于海拔3200-4500米的高原沼澤地、水坑內,流溪亦能見到,白天多隱伏在石塊下或草叢中,有的蹲與水邊,受驚擾即跳於水中或躥於石塊下;夜出活動,捕食各種昆蟲。這種蛙行動遲緩,在水中或地上都易於捕撈。倭蛙的產卵主要在4-6月。卵產於水坑、水塘等靜水域的淺水區,卵群附著在水草上或漂浮於水面;卵群含卵幾粒至數十粒,有的呈單粒狀。蝌蚪生活於水塘內,多底棲。
分布
分布西藏(拉薩、當雄、那曲、尼木、南木林、浪卡子、江孜、日喀則、昂仁、仲巴、聶拉木、拉孜、定日、定結、崗巴、康馬、亞東、錯那、隆子、乃東、曲松、朗縣、米林、工布江達、林芝、波密、八宿、類烏齊;國外分布於巴基斯坦、泥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