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地位
倫敦西區:英國表演藝術產業的代名詞
英國經濟不可忽視的力量
歷史
西區的發展歷史可以看作是英國戲劇的發展歷史。16世紀末,英國出現了第一家露天劇院。在此之前,戲班子只能在街頭巷尾和酒吧中流動演出。16、17世紀是英國戲劇的黃金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戲劇開始由尋找觀眾變為在固定場所演出吸引觀眾。由於王宮、教堂等重要建築都集中在倫敦西部地區,英國的早期劇場也就集中在了市中心一帶,奠定了西區的基礎。此後,經過歷次的瘟疫、大火和戰爭,西區的劇院不斷地改建、增加,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區劇院迎來了最後一次大發展時期,雖然後來又經歷了二戰的炮火,但今日的西區基本保持了30年代的格局。
英國戲劇對世界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西區對於英國戲劇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尤為重要的是,時至今日,西區作為一個戲劇中心和娛樂中心,在英國的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令人矚目的作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現上映音樂劇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Her Majesty's Theatre |
| | Shakespeare Theatre |
| The Lion King | Lyceum Theatre |
阿拉丁 | Aladdin the Musical | Prince Edward Theatre |
| Wicked | Apollo Victoria Theatre |
媽媽咪啊 | Mamma Mia! | Novello Theatre |
瑪蒂爾達 | Matilda the Musical | Cambridge Theatre |
悲慘世界 | Les Misrable | Queen's Theatre |
經濟效益
經營與貢獻
1999年,西區共有44家劇院營業,演出17089場(平均每家劇場年演出388場),推出265個新劇目,吸引觀眾1193萬餘人次,票房收入超過2.6656億英鎊,而這僅僅是西區經濟效益的最基本部分。以倫敦劇院協會1998年所作的調查為例,1997年西區的票房收入為2.46億英鎊,而觀眾各種與看戲相關的消費如用餐、住宿、交通和購買節目單、紀念品等就總計為4.33億英鎊,西區為政府上繳各種稅款2億英鎊。作為一項產業本身,西區的劇院每年也有大量的支出,如維修劇院、投資新劇目等,因此,對於英國的經濟來說,西區劇院本身也是一個大消費體。1997年,西區劇院的消費為2.82億英鎊,也就是說,1997年西區對英國經濟的直接消費貢獻為觀眾消費和劇院消費的總和——7.15億英鎊。根據經濟學規律,每l英鎊的直接消費可以帶來0.5英鎊的其他消費,換言之,西區對英國經濟的消費貢獻為10.75億英鎊。
出口創匯
作為一項文化產業,西區還是一個出口創匯大戶,其主要外匯收入來自海外遊客和出口劇目。根據倫敦旅遊局的統計,劇院是遊客遊覽倫敦的一項重要內容。1997年,觀眾在西區消費達到6.79億英鎊,其中海外遊客消費就有2.26億英鎊,占了近1/3。每年還有大量的西區劇目在海外上演,1997年出口劇目還創匯5000萬英鎊。與英國其他一些新興的、發展迅速的產業相比,西區的創匯能力令人吃驚。
下表是西區與一些產業1997年外匯收支情況對比(單位:百萬英鎊):
出口 進口 收支差額
西區 276 50 +226
影視業 86l 104l -180
廣告和市場調查業 475 205 +270
管理諮詢業 327 102 +255
會計業 277 83 +194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其他產業都是以全英國為範圍,而西區卻只集中在倫敦有限的區域內,其外匯收入相當於影視業的1/3,貿易順差同廣告業和諮詢業基本相同。
帶動就業
西區為英國創造的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可觀的就業市場。戲劇是“人的藝術”,而劇院則是“人的工業”。據統計,大約有2.7萬人就職在與西區劇院直接有關的行業中,如劇院演職人員、售票代理人員和道具服裝製作等行業,占整個倫敦文化娛樂業從業人數的12%;還有1.4萬餘人就職在與劇院相關的行業,如戲劇出版業、唱片銷售業等,更多的人則因西區的繁榮而受益,如餐飲、旅店、交通等行業。
到西區觀看演出只是倫敦眾多休閒項目中的一個,那么,它同其他文化娛樂活動相比情況又如何呢?下面就選取倫敦最有代表性的其他幾項文體活動,電影、名勝古蹟遊覽和足球與西區做一對比。
吸收票房
電影隨著多功能電影院的出現,近年來,英國看電影的人數逐年上升。1997年,倫敦共有3800萬人次觀看電影,是西區觀眾數的3倍,票房收入1.6億英鎊,低於西區劇院票房的2.46億英鎊。與電影相比,許多西區的劇目以長演不衰取勝,如好萊塢大片《
鐵達尼號》在上映的前幾個月票房即達到10億美元,是歷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但長演不衰的音樂劇《
歌劇魅影》票房收入卻是《鐵達尼號》近2倍。與以進口好萊塢大片為生的英國電影業相比,西區的戲劇大大滿足了英國人的自尊心。許多最為成功的劇作不但是英國自己製作而且完全由英國自己投資,每年還有上百種劇目在海外演出,為英國帶來聲譽和外匯,百老匯如果失去了英國作品也會大傷元氣。至於英國戲劇對電影,包括好萊塢電影在文化上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西區的繁榮還帶動了周圍電影院的發展,全倫敦的電影票房中有一半的收入來自西區附近的電影院。
西區與倫敦
西區對倫敦的影響
倫敦的名勝古蹟倫敦擁有無數的博物館、畫廊和名勝古蹟,可以說,英國最著名的博物館和畫廊都集中在倫敦,與這些旅遊景點相比,西區也顯出它獨特的魅力。1996年,倫敦各項旅遊點中排在前兩位的是
大英博物館和
倫敦國家畫廊,而西區的觀眾數卻超過了這兩個景點的總和。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個景點都是免費的,而西區的平均票價卻在20英鎊左右。在收費景點中,西區的觀眾量幾乎等同於前6個景點的總和。
足球足球是英國最大的職業運動,許多俱樂部都上了股票交易市場。但在倫敦,西區比足球吸引了更多的觀眾。1997年,倫敦的足球現場觀眾數為400萬人次,是西區的1/3,門票收入6000萬英鎊,是西區的1/4。
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西區的存在給倫敦增加了更大的魅力。有2/3的外地遊客將看演出列為他們來到倫敦的重要原因,有3/4的海外遊客將看演出列為到倫敦旅遊的重要項目。倫敦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使更多外國公司選擇倫敦作為公司新址,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也願意選在倫敦舉辦,許多在倫敦以外舉辦的會議甚至專門安排時間到西區觀看演出。
聲名顯赫的劇院演出與觀眾群的集聚效應
西區的劇院大多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規模從400多觀眾席至2000多觀眾席不等,上演的劇目從音樂劇、話劇、歌劇、芭蕾舞和現代舞到木偶劇、兒童劇應有盡有。近50個劇院中以自負盈虧的商業劇院為主,只有皇家歌劇院、英格蘭國家歌劇院、皇家劇場、皇家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享受政府資助。這5個劇院在西區占有很大的分量。它們規模較大,在國際上有顯赫的聲譽,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從藝術上來講,由於它們能夠獲得政府資助,也有能力上演一些具有探索性、藝術價值更高的作品,而這樣的作品是那些商業劇院不敢輕易嘗試的。很多劇目往往是在國家資助劇院首演,取得成功後再轉入商業劇院,例如音樂劇《
悲慘世界》和話劇《偵探到訪》就是首先由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和國家劇院推出,隨後轉入商業的宮殿劇院和蓋里克劇院。對於商業劇院來說,生存是首要問題,它們相對規模較小,多上演熱門的音樂劇和話劇,有時會花重金聘請好萊塢名演員以吸引觀眾。近年來,許多音樂劇和話劇也有小成本製作逐漸增多的趨勢。商業劇院的另一大特色是有些劇目在一些固定的劇院長年上演,如音樂劇《
貓》(Cats)和《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已不間斷地上演了24年和19年,話劇《
捕鼠器》(The Mousetrap)、《
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和《偵探到訪》(An lnspector Calls)分別連續上演了52年、14年和10年。這些劇目已經成為西區的經典劇目,成為西區的象徵。
分析與借鑑
與票價低廉的電影和普及到戶的電視相比,戲劇的觀眾要相對固定一些。據統計,西區的觀眾,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海外遊客都以中上等收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為主,多為管理階層人士。音樂劇的觀眾主要是外地遊客,而嚴肅話劇、歌劇和芭蕾舞等則以倫敦本地和將觀看演出作為經常性消費項目的人群為主;34歲以下的年輕觀眾偏愛喜劇、懸念劇,35歲至55歲的觀眾喜愛經典話劇和音樂劇,55歲以上的觀眾則更喜歡話劇、歌劇和苞蕾;年長一些的觀眾比年輕人更經常到西區觀看演出,在每年平均到西區觀看演出6次以上的觀眾中55歲以上的人占47%,2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34%。不同口味的觀眾在西區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節目,而西區的魅力和優勢正在於它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觀眾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以集體的優勢吸引龐大的觀眾群,產生連鎖效益。西區的繁華程度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數字說明,如1997年西區劇院共售票11466248張,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晚上有近3萬人來到這不到1平方英里的區域內觀看演出。如果這些人全部乘坐出租汽車,每車4人的話,那就需要7350輛汽車。根據調查,這些人中有70%會在外用餐,15%會在旅館住宿,如果每桌4人,每個房間2人的話,那就需要5千多張餐桌和2千多個房間。可以說,如果西區的劇院不是以今天這種相互依存的形式存在的話,也就不會產生如此可觀的經濟力量,出現一個幾百個座位的小劇院年復一年天天上演同一個劇目仍然可以維持生存的情況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字雖是6、7年之前的統計,但與今日英國文化產業的狀況相差並不大。據倫敦劇院協會的統計,2004年,倫敦西區劇院的收入達到了80年代以來的最高,售票總數近1200萬張,與1999年的數字基本一致。而近年來,除了2001年因“9.11”事件的影響,觀眾人數下降了14%以外,西區的年平均觀眾數皆接近1200萬人次。從中可以看出,倫敦西區已經成為了一項穩定發展的產業。英國倫敦西區表演藝術產業的成功及其對英國經濟的貢獻,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本文源自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中國領導決策信息系統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