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大古城門之候潮門。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名。門外江上舊有鐵幢浦,傳說為吳越國王錢鏐潮處,後淹沒。昔日,紹興之酒皆由此門入城,故有“候潮門外酒罈兒”之民謠。民國以後,拆城築路,門被拆除。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基本介紹
歷史,民謠,民俗,傳說故事,相關詩詞,地理位置,
歷史
始建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在五代吳越的竹車門的舊基上興建。由於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命名為候潮門。宋人道:“錢塘江自城東繞城而南,候潮門正臨潮水之沖”。辛亥革命後方拆除。原址在今天的候潮路與候潮路直街相接處。歷史上,人們喜歡到候潮門處觀潮。如周密的《武林舊事》就有孝宗從候潮門出去觀潮的記載。為了便於觀潮,候潮門外建了很多樓宇:北面有映江樓,西面有觀潮樓、浙江亭,另有草閣、江樓、樟亭驛、映發亭、廣陵候廟等等。現在,江上的鐵幢浦遺址,據老人說是“錢大王(鏐)”當年射潮的地方。《吳越備史》等書記載,後梁開平四年(910)八月,杭州築過捍海塘,因為“怒濤衝激”,以至“板築不就”,錢鏐下令伐山陽之竹,造矢,在“疊雪樓”(故址在候潮門外)射濤頭,築成捍海塘。蘇軾的《中秋看潮五絕》中“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將此誤以為夫差的故事了,可見射潮的故事影響之廣。清代更是有人將這一傳說編演為小說,題目是《錢塘霸跡》。今天,候潮門同錢塘江已相距甚遠,更別提在這裡以箭射潮了。
民謠
候潮門外酒罈兒
南宋時,候潮門東臨貼沙河連通錢塘江。由於酒罈運輸經不起車馬顛簸,紹興等地方老酒進入杭州城大都走候潮門旁的安便水門。每每酒船划過候潮門外,陣陣酒香撲鼻,經水門過中河,一直飄向杭城各處酒家、集市。“候潮門外酒罈兒”由此而生。 之後,錢江東退,河道淤塞,酒類進城逐漸轉向了艮山門、七堡江口。
民俗
樟亭觀潮
候潮門因吳越天寶三年築海塘而建。錢塘江自城東北繞城而南,候潮門正臨潮水之沖,故候潮門外便成了觀潮勝地。當時設在候潮門外的樟亭驛就是位置極佳的“觀潮之所”。錢江潮自古蔚為天下奇觀,每到農曆八月十六至十八那三天,達官貴人、豪紳富商、社會名流、騷人雅士、文人墨客紛紛登上驛樓,居高臨下,品著龍井茶,以待潮到。著名詩人孟浩然《登樟亭驛》一詩:“百里嗚雷震,聞弦暫輟彈。府中聯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這首詩把八月錢江潮寫得有聲有色,當年驛樓觀潮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傳說故事
候潮門外錢王射潮
《西湖佳話》中有“錢塘霸業”一篇,說的是伍子胥忠吳王,勸說吳王不要迷惑于越國所獻的美女西施、東施,也不要輕信越王勾踐的花言巧語而寬容他,結果反被吳王殺害,頭被扔進錢塘江。伍子胥陰魂不散,化作怒潮,一天兩次衝激於錢江兩岸,毀壞農田和村莊。吳越國王錢鏐,砍南山之竹造10萬箭矢,派三千士兵射潮。一時間,只見萬名精兵,萬箭齊發,直射潮頭。百姓們都跺腳拍掌,大聲吶喊助威。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一萬支箭射了,又是一萬支箭;“叟叟叟”,霎時射出了三萬支箭,竟逼得那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錢王又下令:“追射!”那潮頭只好彎彎曲曲地向西南逸去,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終於降伏怒潮。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這次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塘”。而候潮門外就是當年錢大王射潮之處。
一千四百年前,杭州東面的城牆在中河的西岸,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南路一線。白居易有《杭州春望》一詩,其中一句:“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上段說的就是在吳山的伍公廟中,能聽到滔滔的江潮。要知道,這指的還是春潮,要是八月十八的大潮,估計在蘇小小家裡喝茶也是能聽得到的。
公元893年,也就是唐昭宗景福二年,接二連三得了擢升的錢鏐擴建杭州城,將城牆擴到了中河的東面。這一擴,東南一角就接近錢塘江了。江潮無情,城牆屢建屢毀,錢鏐懊惱了。錢鏐搞的也是“一國兩制”,長安城裡無論那家上台,他都相當臣服。錢鏐說:既然朝廷封我錢鏐為杭州之主,那我管的就不光是軍民了,一方的鬼神也得聽我的。潮水怎么敢如此無知,屢次使我的善政不能成功!這也未免太藐視我這個朝廷命官了!
這一段話,出自清康熙年間的古吳墨浪子的《西湖佳話》。寫書的“墨浪”將這潮水的侵襲與朝廷的聲譽系在了一起,也算是主題先行,錢鏐的豪氣也就理所應當的凌雲了。他調集了一萬名身強力壯的兵士,各持強弓勁弩,一字兒排開江岸。時辰一到,潮頭驟起,濁浪排空,吞天沃日而來,錢鏐鳴炮三通,一陣鑼響,兵士萬箭齊發。羽箭嗖嗖出去,箭箭射在潮頭之上,那感覺就像是在和張牙舞爪的蛟龍較量。
一萬箭過去,又是一萬箭,惡浪瞬間退去,軍民一時歡聲雷同。估計那潮頭不射箭也會退的,歡呼的士民也是捧個人場。據說後來的潮水直衝了對岸西興,施孽到南岸去了,這就奇了。於是,運來巨石,盛在竹籠(也稱“竹車”)里,沉落江底,再打入木樁捍衛,城牆的基礎就這么鞏固了下來。城門建起,稱“竹車門”。
不過,對錢鏐射潮的說法,也有不同意見。北宋熙寧年間的杭州通判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說到候潮門外射潮,他說這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吳王夫差所為,而不是六十多年前的錢鏐。這蘇閣老倒不是一個痰氣很重的人,他這么說,估計也是怕說得近了,招惹是非。這也是古今文人的通病,尤其熙寧年間,官場上跟人跟線很講究。該貶的你褒了,那就倒大霉了。
其實,錢鏐射潮的傳說出在他築捍海塘的時候,時間是公元910年(後梁開平四年),當時還留下一個鐵幢浦的遺蹟。不過,按《五代吳越國大事記》的說法,後梁開平四年,錢鏐也有過擴城三十里的史實。
到了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宋高宗趙構築杭州城,在竹車門的舊基上重建城門,此門才取名“候潮門”。
相關詩詞
屈大均《侯潮門眺望》
澥門東倚浙江開,千里寒潮天上來。春樹遙連嚴子瀨,白雲長在越王台。
翠華南幸扶桑遠,羌笛橫吹折柳哀。何處青山堪托跡?欲隨徐市入蓬萊。
(錄自《西湖詩詞選》)
張 斌《詠在建侯潮城樓》兩首
十門僅有九門開,兵燹頻年付劫灰。帶海襟江形勝在,參差左牒未曾頹。
層樓依舊枕江濱,喜見承平雉堞新。帆影濤聲窗外過,竹車遺址不沉湮。
(錄自《武林坊巷志》轉錄《杭都雜詠》)
地理位置
古候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