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文明與文明的多元辯證

個人文明與文明的多元辯證

《個人文明與文明的多元辯證》是2014年10月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尚懂。

基本介紹

  • 書名:個人文明與文明的多元辯證
  • 作者:楊尚懂
  • ISBN:978-7-5080-8199-1
  • 類別:社會科學
  • 頁數:264
  • 定價:32元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重新定義“文明”的概念,結合中國歷史,對個人文明與文明進行多元論證,進而倡導建立、建設文明學。其目的在於,進一步健全、最佳化社會組織系統及其價值要素結構,更加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資源,提升社會文明組織能力與價值存在,走出現代文明的結構不平衡和過度扭曲的困境,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

作者簡介

楊尚懂,男,1965年生,廣東英德人。1987年畢業後到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原名廣東省結核病防治研究所)從事財務工作至今,大專學歷,經濟師職稱。著有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制度及其文化內涵》《道德違約與先秦社會的政治變遷》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理論背景(1)
第二節 個人文明的基本理論概述(5)
第三節 文明學(41)
第四節 《道德經》的唯道主義哲學(52)
第二章 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一節 哲學與文明學(57)
第二節 多元辯證的基本含義(62)
第三節 文明的系統論(67)
第三章 文明的多元辯證
第一節 文明研究的基本概況(83)
第二節 文明的多元辯證及其基本含義(87)
第三節 文明人的界定(94)
第四章 河圖洛書時代
第一節 中國史前時代基礎知識順差的演進(103)
第二節 大農政治——氏族超組織的文化福利共同體的構建(114)
第三節 三種類型的社會能效系統(127)
第五章 少年中國論
第一節 專業化工商氏族工商貿易的作用(137)
第二節 逐鹿中原——公共暴力潛能壟斷權的建立 (143)
第三節 中國共識——社會存在的公共最適度(147)
第四節 國家組織幅度及其效能(152)
第六章 論國家文明和國家社會
第一節 論國家文明和國家社會(157)
第二節 論個人文明的社會化和國家化(162)
第三節 論權勢法統(171)
第四節 論因果不必然律(177)
第七章 論個人文明的基本需求
第一節 生物學意義的需求(188)
第二節 文化學意義的需求(191)
第三節 社會學意義的需求(200)
第八章 個人文明與社會文明的多元辯證
第一節 論人的智力發展和進步的自組織狀態(210)
第二節 論人的先知先覺及其類化(212)
第三節 論人的自組織性、共組織性和被組織性(216)
第四節 論人類智力的被組織狀態(220)
第五節 論個人文明的危機(224)
第九章 論個人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公共政治保障
第一節 公共安全和秩序的供給(229)
第二節 公共政治的組織性和主權者的異化(233)
第三節 政治的效能主義(237)
第四節 政治的能效主義(239)
第五節 一個傳統鄉村的現代變遷(244)
主要參考書目(249)
後 記

圖書序言

尚懂先生的第三部著作《個人文明與文明的多元辯證》又寫出來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是201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制度及其文化內涵》,第二部是2012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道德違約與先秦社會的政治變遷》。
我和尚懂先生及其他幾位朋友經常聚在一起聊一些社會科學問題,去年他常跟我們聊起的就是個人文明。我對個人文明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研究,但很感興趣,因為關於文明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從個人文明的角度切入的卻甚為少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符合實際生活的觀察方法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儘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要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去研究歷史和現實問題,但真正這樣做的並不多見。所以,我聽尚懂先生說到這一研究課題,就覺得很新穎,並常跟他一起討論。
現有的關於文明的研究,較為常見的是就野蠻時期、蒙昧時期、文明時期展開的歷史研究,以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研究等。從個人文明到組織文明到社會文明到國家文明再到國際文明、人類文明,這樣的研究從理論到現實都是很有意義的。表面上看,在文明的範疇中,個人文明處在最低的一層,是最為具體和最為現實的。人們往往認為,最具體的對象是最容易說清楚的。就現實來說,這也許是對的,但理論研究並非如此。在理論研究中,要說清楚一個具體概念,所做的研究可能是最為艱辛的。
關於“具體”概念,馬克思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現實中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這裡說的“具體”,在現實中是“起點”,在思維中卻是“結果”,好像有點難以理解。
現實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是獨立存在的,都可以看成一個具體事物。比如一個人,他不僅與歷史上的人區別開來,而且與同時代的其他人也不同,這個人就是具體的個人。在對現實進行認識時,具體的個人是認識的起點。但獨立存在的、具體的個人又不是孤立的,他的存在與許多事物發生著多種多樣的、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例如生活的時代、社會制度、生活資料的生產、生存環境等等。從與其他事物相區別來說,這個人是獨立的;從與其他事物相聯繫來說,這個人又是“許多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任何個別的“具體事物”都處在“多樣性的統一”中,脫離與其他事物的聯繫而絕對孤立的“具體事物”其實是不存在的。但是,它是哪些規定的綜合?是哪些多樣性的統一?這隻有經過人的認識和思維才能綜合出來。經過思維的綜合,一個具體的、個別的“人”,同時又是“多樣性統一”的“人”。思維結果的“多樣性統一的人”,又回復到作為現實起點的個別的“人”了。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具體”這個概念,既是現實的,又是思維的。在現實中是獨立的一個事物,在思維中是多樣性的統一;在現實中是起點,在思維中是結果。在思維中多樣性統一的事物,在現實中是獨立存在的一個事物和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在直觀和表象上,我們只是反映出獨立存在的一個事物;在思維中作為綜合過程的結果的事物,卻是處在多樣性聯繫中的一個事物了。這裡可以看出,哲學說的“具體”,有現實性的一面,又有抽象思維的一面。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方面的“具體”,才是我們應努力去追求的。黑格爾說哲學“引導我們回復到具體”,說的就是我們要運用哲學的思維,讓我們探討的各種對象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概念,達到多樣性統一的、具體的認識。
怎樣在頭腦中形成思維的具體?這就是“抽象”的問題了。現實中的具體事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如果只是停留在直觀和表象上,頭腦中反映的只是獨立存在的一個一個的具體事物,沒有得到“多樣性的統一”。要在頭腦中形成思維的具體,得到一個事物的表象認識,只是起點。如果思維停留在這個起點,意義就很有限,因為它只表明這個事物是這個事物,是空洞的。即使認識到與對象相關的少量的或間接的聯繫,雖然已經是一種空洞的“抽象”了,但還只是“抽象”的抽象,而不是具體的抽象。思維所要追求的,是從起點開始,尋求事物的多樣性,在思維中再現事物的多樣性的統一。在頭腦中形成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的思維,思維中的這個事物就不再是“抽象”的抽象,而成了具體的抽象。這個具體的抽象,也可以稱為思維的具體。可見,具體有事物的具體和思維的具體;抽象有“抽象”的抽象和具體的抽象。事物的具體是現實的,思維的具體是理性思維的結果;“抽象”的抽象達到的只是單一的聯繫,具體的抽象則是不同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哲學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抽象,而要達到具體的抽象。黑格爾說“哲學最敵視抽象”,說的是敵視“抽象”的抽象;說哲學“引導我們回復到具體”,說的是在思維中回復到多樣性統一的具體。
從關於“具體”的理論分析不難想見,研究文明,最難研究的是個人文明。我讀了尚懂先生對於個人文明的研究成果,感到自己對文明的認識更加具體了。如果本書的讀者也有這樣的感受,我想本書的研究目的就達到了。誠然,要想將個人文明的具體性都概括出來,那是一項巨大的研究工作,不是一個人、一本書、一時間可以完成的。然而,既然有人開始了這項研究,後繼者繼續努力,一步接一步,我們對文明的研究就會不斷地進展。隨著文明研究的進展,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越來越高,人類的前途也會越來越光明。
以上是我讀這本書稿後的一點感受。尚懂先生的前兩部著作寫出來後,我都是第一個讀者,他都讓我寫個序,這部著作也是如此。寫下上面的文字,是為序。
張尚仁
2014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