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台遺址(河南洛陽洛寧倉頡造字台遺址)

倉頡造字台遺址(河南洛陽洛寧倉頡造字台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倉頡造字台遺址,座落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興華鄉陽虛山的半坡上,台高3.4米,周長13.5米,上頂直徑3.3米。《河圖玉版》中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滬洛油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說的就是倉頡造字的由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頡造字台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
倉頡造字,籍貫考證,相關詩詞,

倉頡造字

倉頡是黃帝的史臣,一次他代帝南巡,走到陽虛山下玄滬水入洛處,忽見一隻靈龜背負井然有序的丹甲青文向他走來。他受這隻龜板紋理的啟示,急欲擺脫結繩記事的困擾,遂下定了創造文字的決心。他帶上龜板,登上陽虛山,在半山坡築起一座高台,住了下來。倉頡參照龜板的紋理,俯視洛河灘平沙上印下的鳥獸足跡,仰視大自然多種生物的形態,經過多年的暝思苦想,終於創造出了中國的第一代古漢字——象形字。先秦以來的諸多文獻,如《苟子》、《韓非子》、《淮南子》、李斯的《倉頡篇》等也都持此說。
《說文解字》序說,黃帝史官見鳥獸蹄遠之足,知分理之可相異也,初造書契。《周易·繫辭》云:“仰則觀於天象,俯則觀法與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都說明了倉頡是通過對天地萬物的實象觀察而“博採眾美,依類象形”造出象形文字的,並非神授、心造或生而能書與現實毫無關係的。現代殷墟發掘,發現大量的文字刻在龜甲上,也在證明文字與龜的“絲毫聯繫”。根據《河圖玉版》記載,靈龜授於倉頡的丹甲青文28個字,當時刻在陽虛山的石寶洞中。秦國丞相李斯在以小篆為基礎定標準整理中國文字時,曾到此辨認過,據說他當時僅認出其中的8個字,曰“上天垂命皇辟迭王”。

籍貫考證

近代學者根據民間流傳的一些資料和地方史志考證,認為倉頡為河南人氏,說“倉頡居陽武而葬於利陽”。陽武為秦所置縣,在今河南原陽東南一帶。

相關詩詞

倉頡造字台因其維繫著中華文字的始祖,所以古今皆為有識之士看重。明清兩朝兵刑兩部侍郎張鼎延曾以《倉頡造字台》為題賦詩曰
南巡盛跡舊蕭條,指點荒台事寂寥。
綠字蒼茫猶滬洛,丹文隱見照瞧嘵。
藏龍抱雨春還蟄,衣鬼迷山淚未消。
汲古近誰珍籀史,陽虛高台鎖岩嘵。
清河南府伊張漢也有《造字台》詩云:
我現造宇台,恍然見倉史。
洛涌壓群書,要窺無字始。
悠悠太古初,結繩為上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