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倉街在以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村裡的主要水地都集中在崞寧公路兩旁。有深井一眼,水庫機灌站一個。
2006年村委將機灌設備全部進行了機器更新配套。新修防滲渠道3000米,確保水澆地800畝,使水澆地占總耕地的90%以上。
倉街村由於人多地少,人均僅1.1畝,村委發動民眾大搞養殖業,對困難戶借給資金搞養殖,現有4戶養雞場,存欄雞1萬多隻。
全村養
豬90頭,養羊63隻,年總收入162萬元。種植以
玉米為主,畝均產1400多斤,年總產量為646噸,年總收入97萬元。
村委鼓勵村民依託緊鄰公路優勢,在村王家瑋地段,京原南路新建賓館、飯店、修配、商業門市、收糧站等服務業。村里常年有8輛汽車搞運輸,全年第三產業總收入780萬元,人均純收入1.2萬元。
倉街注重村容村貌的治理和自然環境的保護,2005年村委籌資36萬元,全民動手,街巷硬化2.3公里,同時把自來水底下管道全部更新調入路兩邊,投資3萬多元,完成了街巷硬化的配套過程,並在街巷兩旁路邊植樹980多株,要求每戶門前栽種花草。全村基本實現了"街道水泥硬化、植樹種花綠化、安設路燈亮化、環境衛生淨化”。
2006年,村委投資36萬元,利用舊學校大院,新建二層大樓和舞台一個。在大樓內,除了設定“村兩委”辦公室外,重點設有“黨員活動室、村民文化室、幼稚園”,村內還有一個村級“衛生所售藥門市”。
2007年,倉街村被確定為原平市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之後,村委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在鎮政府的安排下,負責完成崞陽西門外硬化馬路428米,寬8米工程,同時將倉街村王家瑋地段新建居民區主街道長200米,寬7米的硬化路工程一併完成。總投資51萬多元。
2008年,村委在產業發展上,重點抓了種植種田示範工作,以村民王田壽為主種植玉米良種高產示範基地科研專業戶,成為推廣農民增收的重點途徑。並投資13.50萬元,將王家瑋倉街村地段通過京原公路的長160米,寬8米的大道全部硬化了。
當前,村委為了滿足村民休閒健身和文化活動,除在村委大院以建成籃球場外,在村中心開始施工建設一個“村民健身活動中心大院”,計畫投資20多萬元。
目前,以村委主任楊二小帶領全體村民決心以創新的精神,紮實的工作,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把倉街村建成一個和諧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148.17畝,其中人均耕地0.29畝;有林地319.9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80畝,有效灌溉率為24.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
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94萬元,占總收入的34.65%;畜牧業收入40.63萬元,占總收入的45.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30頭,肉羊45頭);林業收入0.62萬元,占總收入的0.69%;第二、三產業收入9.86萬元,占總收入的11.04%;
工資性收入7.24萬元,占總收入的8.11%。農民
人均純收入949.73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
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18.55%),在省內務工25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8戶通
自來水,有10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8.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戶(分別占總數的39.42%和27.88%)。
該村到鎮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5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5口。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19.97畝;水面面積2.05畝;荒山荒地304.11畝,其他面積776.28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產品主要銷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3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4戶,共有鄉村人口372人,其中男性197人,女性175人。其中農業人口372人,勞動力26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張家村完小,中學生就讀於迤車中學、會三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 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民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
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