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倉上村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20公里處
- 人口:2133口
- 總耕地面積 : 1381畝
村莊名片
居民有呂、李、趙、原、柏、倪6姓。據族譜記載,李氏先祖於明成化年間遷居倉上,距今540餘年;呂氏先祖於明嘉靖年間遷居倉上,距今已460餘年。
行政區劃
發展歷史
村內多古槐,樹下多放石桌凳,村民樂善好施,夏季多放茶水,供過往行人解渴,同時也是談天說地的場所。古槐在1958年毀掉,三廟在文化大革命時拆除,學堂改建為村委大院。
倉上村地處平原,土地肥沃,自古有“萊蕪縣西北鄉,好地都在倉上莊”的民謠。至土改,有村民1050口,人均土地2畝有餘,地下水源豐富。村民呂連堂80年代帶頭承包果園,曾兩次被市區評為“十佳農民”。進入90年代,村民李光景等幾人合夥辦起了麵粉廠,既方便了民眾也為個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現在倉上村民戶戶上項目、人人有事乾,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現在的倉上村蓋小康樓已很普遍,家有轎車也不新鮮。
1938年倉上村成立黨支部,由李海君任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倉上作為保壘村,黨的許多重要機關都在此長期居住。1941年,萊蕪縣長劉舜卿全家三口住在李光木家,至今仍有聯繫往來。1941年,萊蕪縣公安局長紀玉甫及家屬先後住在呂三元、呂會慶家。區委書記張廷棟,區長楊西興及區辦公人員住在呂風柱家。1942年,縣公安局長李林泉住在李秋槐家……區中隊幾度在倉上村駐紮休整。
保壘村招致了敵人的報復。民國30年(1941年舊曆五月六日)口鎮日軍30餘人在當地漢奸帶領下,早3點突襲倉上村。一部分敵人用槍把村民逼到廟前,另一部分到村里燒殺搶擄。被燒的房子,有呂元祿家6間,其中有盛滿軍糧的3間;李光尚家燒房5間……。據統計,燒房共百十間,騾馬損失10頭,其它東西不計其數。81歲高齡的柏常青和李萬候,被日本鬼子挑死示眾。日軍的暴行絲毫沒有嚇倒倉上村的村民,直到1949年,縣區黨政機關及幹部從沒有間斷往來過。村民踴躍支前,據統計,僅萊蕪戰役就出民工220人,擔架35副,車輛60輛,嚮導25人,挑夫65人。軍糧10000多斤,軍鞋36雙,柴草2000斤。青年人報名參軍,殺敵報國。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烈士就有l7名;其中李光墨就是優秀代表。
倉上村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民國初年,老中醫李海會行醫四方,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有華佗之美稱。今天,曾在1998年被評為“全國衛生戰線百名鄉村醫生”,並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表彰的村醫李秋孝更是遠近聞名,有口皆碑。今天倉上村衛生室已是聞名全國,許多外省、市的醫務人員都來參觀學習,得到上級領導的好評。解放後,倉上村在外身居要職,縣團級以上幹部有14名;萊蕪梆子劇團一級演員李桂英也是從倉上村文藝宣傳隊中脫穎而出的。
今天的倉上,今非昔比。500年彈指一揮間,不論哪一個歷史階段,倉上村人都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