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遠法

俯遠法,創研人是艾國,是中國山水畫經營位置的造境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俯遠法
  • 創研人:艾國
簡介,藝術特點,哲學意義,美學意義,

簡介

了解了古人三遠法是經營位置的造境方法,結合現代透視的體悟,可以確立一個新的課題來發展和補充前人經營位置中的方法。

藝術特點

“俯遠法”是“自山上而觀山下”,它是純俯視的經營位置圖式,並非“平遠法”中視平線範圍內的低視視角。如以水平地面為0度計算,俯遠法的視覺觀察角度是從高空垂直於地面而觀察物象,它與地面的夾角是90度,我們看到有很多攝影作品從空中俯視大地有這個角度。但在山水畫的實踐中,理論的垂直90度,在亭台樓閣或村莊的造形方面,會呈現只見房頂或一片方形的效果,在空間的近似“石分三面”的藝術處理上,會有單調的弊端。所以在俯遠法繪畫的實踐中,觀察點上很少做垂直地面90度的空間處理,而是在最大角度的80度至50度之間,不會低於45度以下。因地平面的0度向上到45度接近“平遠法”的視覺觀察範疇。我們看到傳統的山水畫中的觀察角度一般在地平面上10-30度之間,現代山水畫來源於寫生部分,有作品的視覺角度較大,但大多超不過45度的極限,這是大量的普通視角訓練習慣決定的。這其中對於某個局部有些習慣性的俯視稱謂,但對比垂直地面而計算的純俯視角度,這些叫法並不是規範性的和真正意義上的俯視概念。
“俯遠法”的空間藝術效果與普通視角的“遠中近”景不同,由於它是以接近垂直地面的角度來塑造形象,決定了“遠中近”景會改變為由觀察者視覺到畫面俯視物象的“高中低”景,其中平常視角的“遠景”在“俯遠法”中,是距離地面最近的“低景”。“低景”在畫面上半部,並由近於畫面中部的地面與漸漸向上部的趨向於“平遠”的角度綜合來完成。距離地面近的“低景”在畫面的空間中較遠,包括一些樹木屋宇、碎石坡腳,這在普通視角的畫面中是處於下方,也往往是“近景”的表現範疇。中景在“俯遠法”中,是畫面物象距觀察者的最高點,到地面上“低景”物象最上端的空間距離,一般情況是指山的頂端,向地面垂直到接近“低景”房舍或樹木的距離。這個空間距離不會像普通視角的中景深度,因垂直於畫面的物象空間層次會縮小,表現的難度會大大增加。“高景”一般在“中景”的最高處到觀察者眼部之間所感知的空間距離,如山頂及上部的層層雲朵。“俯遠法”的“高景”中所能表現的物象並不多,雖離視覺最近,它相反如同普通視角畫面中的“遠景”物象。大體而論,“俯遠法”的“高中低”景與普通視角的“遠中近”景,空間上似乎是正好相反,如此影響著表現技法的改變,產生不同的筆墨效果。
垂直地面的“俯遠法”空間層次的表現難度較大,對比以往塑造具體物象技法的改變而言,如樹木的刻畫,“樹分四枝”的前後左右將改變為上下左右,以往粗長的樹幹將被頂部的樹冠和樹梢遮擋,樹木的整體深度由畫面距眼睛的最高處往低處過渡。山巒、屋宇房舍的頂部或成為主體,由主體的頂部到地面的空間成為短促空間的精微塑造。山石將不再危岩險峻,但如臥龍盤踞、連綿不絕,又如圍棋布陣、陰陽相抱,無《畫禪室隨筆》中南北山水之異,而又可因高空至地面的距離現實具體、意象或抽象的獨特面貌。流水、道路的寬窄直接成為“游觀”的直覺感受,畫面行走不拘位置,焦點透視成附屬,對山水畫“物象之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法度更加充分再現。點景的人物鞍馬因由上而下的角度,表現也將成為難點,就人物而言,從豎長變為俯視的短粗,以頭髮為主兼而短距離內的五官,並以寬肩臂膀、短身和隱現的腿足,比例即要合理亦兼抽象為物。雲霧或星星點點、或卷抒成片、它也是營造高低空間,物象藏露和“俯遠”精神的媒介。
大角度的“俯遠法”,通過高空的視角,改變了一般視角的物象的空間和結構,帶給觀者不同的藝術感受和遐想。

哲學意義

“俯遠法”是山水畫的造境之法,非純粹的視覺角度上的單一意義,其中的遠“字”,是進入精神層面的橋樑或導引。在宋代郭熙“三遠法”提出後,韓拙也提出新三遠,“闊遠”、“迷遠”、“幽遠”,元代黃公望參合兩家之說,也在“遠”字上以論註解。中國山水畫是“道”的藝術,“遠”的審美理念、哲學思想,是放下世俗雜念和遠離物象執著,從身心的遠離塵俗、祥和平淨、正念幽坐而進入澄懷觀道、解悟大自然的精神境界,這個過程在幾千年人們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同時也在歷史上諸多書畫大師中得到實踐,並運用於繪事的格調和品鑑中。

美學意義

“俯遠法”是新的中國繪畫圖式,它在保留傳統精神和筆墨形式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藝術實踐,在宋代經營圖式和哲學思想“遠”的語境下,以“三遠法”觀察物象的空間視角而提出這一理論並展開課題研究,它把從仰視的“高遠”,到平視的“平遠”、再到俯視的“俯遠”,結合形成對物象全面的觀察空間,使中國山水畫在構圖美學上得到補充,同時形成與“俯遠法”相契合的不同以往的藝術形式,開拓了一條中國繪畫創新道路,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美術史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