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

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

《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俐。本書主要講述了信貸的相關知識和制度分析,並針對我國信貸現狀進行了深入解讀與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
  • 作者:金俐 
  •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0月 
  • 頁數:229 頁 
  • 定價:16.00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810987677 
  • 平裝:229頁
  • 條形碼:9787810987677
  • 尺寸:20.6x14.6x1.4cm
  • 重量:299g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金俐,女,1966年出生。1989年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從事現代經濟學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

內容簡介

信貸配給是指由於利率低於市場出清水平,信貸市場存在超額需求時的一種現象。我國現階段的信貸配給現象表現出非均衡與均衡的雙重特徵。一方面,由於利率的不完全市場化,一些商業銀行不得不採取非價格的手段配置資源;另一方面,隨著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控制的取消、利率浮動範圍的擴大以及商業銀行制度改革的深入,信貸配給越來越表現出均衡的特徵——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銀行在資產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間權衡,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本書擬對中國轉型經濟時期,特別是1998~2002年期間出現的信貸配給現象提供一個理論解釋,並在此基礎上討論其貨幣政策含義。本書從信貸配給的角度對貨幣傳導的信貸渠道以及貨幣政策的性質進行了重新認識。信貸配給的存在為貨幣傳導提供了一個直接的信貸渠道,但同時也使貨幣政策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此外,信貸配給現象也使貨幣政策並非均勻地影響各個經濟部門,這種分配效應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認識到這一點,對巨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全書分為9章。第1章是導論,介紹信貸配給的含義、選題的理論背景和現實意義以及研究思路;第2章是對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第3章分析抵押品及其替代機制與信貸配給的關係;第4章從法律制度環境的角度解釋信貸配給的產生;第5章討論信用信息環境與信貸配紿的關係;第6章分析巨觀經濟不確定性如何導致信貸配給;第7章探訂信貸配給對貨幣傳導的影響;第8章分析信貸配給的貨幣政策含義;第9章是對全書的總結。
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
《信貸配給論:制度分析》

目錄

內容摘要
1 導論
1.0 引言
1.1 信貸配給的含義
1.2 幾個與信貸配給相關的概念
1.3 選題的理論背景
1.3.1 前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
1.3.2 1940~1980年正統凱恩斯主義
1.3.3 20世紀80年代後的總量經濟學
1.4 選題的現實意義
1.5 研究思路和結構安排
2 文獻評述
2.0 引言
2.1 信貸市場的性質
2.1.1 新古典範式
2.1.2 不對稱信息範式
2.2 早期信貸配給模型
2.2.1 霍奇曼模型
2.2.2 賈菲一莫迪利安尼模型
2.3 逆向選擇、道德風險與信貸配給
2.3.1 斯蒂格利茨-魏斯模型
2.3.2 斯蒂格利茨-魏斯模型:批評、回應與擴展
2.3.3 近期研究
2.4 有成本的狀態證實(CSV)與信貸配給
2.4.1 威廉姆森模型
2.4.2 CsV模型存在的問題
2.4.3 威廉姆森後的信貸配給研究
2.5 簡要評價
3 抵押品及其替代機制與信貸配給
3.0 引言
3.1 抵押品在債務融資中的作用
3.2 抵押品與信貸配給:一個道德風險模型
3.2.1 模型背景
3.2.2 銀行行為與信貸配給
3.3 抵押品的替代機制之一:第三方擔保的作用
3.4 抵押品的替代機制之二:關係型貸款的作用
3.4.1 關係型貸款的含義
3.4.2 關係型貸款的作用:一些經驗研究的結論
3.4.3 關係型貸款健康發展的條件
3.5 抵押品與銀行的“甄別缺口”
4 法律制度環境與信貸配給
4.0 引言
4.1 法律制度與信貸市場
4.2 債務契約的執行力度與信貸配給
4.2.1 模型背景
4.2.2 銀行行為與信貸配給
4.2.3 執法效力對信貸配給的影響
4.3 一些經驗研究結論
4.4 正式市場中的信貸配給與非正式信貸市場
4.4.1 中國的非正式信貸市場
4.4.2 正式市場與非正式市場的轉換
4.5 抵押品清算與企業破產的福利效應
5 信用信息環境與信貸配給
5.0 引言
5.1 信息共享制度的類型
5.1.1 公共信用登記制度
5.1.2 非政府的信息共享制度
5.1.3 兩種信息共享制度的關係
5.2 信息共享的懲戒作用與信貸配給
5.2.1 一個重複借貸模型
5.2.2 信貸市場結構與信貸配給
5.2.3 “過度銀行化”與“信貸饑渴”的並存:俄羅斯的教訓
5.3 信息共享在減少逆向選擇中的作用
5.3.1 模型背景
5.3.2 銀行作為一個地方壟斷者的行為
5.3.3 信息共享的作用
5.4 我國信息共享制度的現狀與制度建設問題
5.4.1 我國信息共享制度的現狀
5.4.2 制度建設中的幾個問題
6 巨觀經濟不確定性、銀行風險規避與信貸配給
6.0 引言
6.1 銀行作為資產組合的管理者
6.1.1 銀行的資產組合問題
6.1.2 銀行的資產組合選擇
6.2 巨觀經濟不確定性對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
6.2.1 不確定性條件下的信號提取
6.2.2 不確定性條件下銀行資產組合的調整
6.2.3 不確定性、風險規避與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選擇
6.3 巨觀經濟不確定性、銀行風險規避與信貸配給
6.3.1 銀行的均值一方差效用函式
6.3.2 銀行的貸款收益與貸款利率
6.3.3 巨觀經濟不確定性與信貸配給
6.3.4 銀行風險規避程度的改變與信貸配給
6.3.5 銀行淨值、資本充足率要求與信貸配給
6.3.6 安全資產利率、存款準備率的改變與信貸配給
7 信貸配給、貨幣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效果
7.0 引言
7.1 貨幣傳導的“貨幣觀”
7.1.1 傳統的利率渠道
7.1.2 其他資產價格渠道
7.2 貨幣傳導的“貨幣觀”的缺陷
7.3 貨幣傳導的“信貸觀”
7.3.1 銀行貸款渠道
7.3.2 平衡表渠道
7.4 信貸配給與貨幣傳導的信貸渠道
7.5 我國貨幣傳導機制的特徵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7.5.1 我國貨幣傳導的主渠道——銀行貸款渠道
7.5.2 商業銀行的貸款意願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8 信貸配給的貨幣政策含義
8.0 引言
8.1 信貸配給的貨幣政策含義
8.1.1 貨幣政策的分配效應和扭曲效應
8.1.2 貨幣政策的總供給效應
8.1.3 貨幣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
8.1.4 貨幣政策影響的不可逆性
9 總結
9.0 主要結論
9.1 不足與今後研究的思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