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計量學

信息計量學的研究開始於19世紀末。目前分為4個大的分支——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路計量學。簡稱“四計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計量學
  • 外文名:無
  • 時間:19世紀末
  • 別名:情報計量學
概念介紹,產生背景,概念發展,內容體系,

概念介紹

信息計量學也叫情報計量學,最初是由前聯邦德國學者奧托 納克在1979年提出的。該術語一提出立即受到情報學家們的歡迎,很快在情報學期刊上得到廣泛套用。在其後的文獻中很快就出現了與之對應的英文術語Informetrics。情報計量學不但同時兼容文獻計量學與科學計量學的方法,目標各異的研究領域,更考慮到由於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而不斷產生的知識表達及傳播的新型非文獻形式,因此是一個有廣闊套用前景的新術語,將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
文獻計量學裡有三大經典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齊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另外還有兩個有關文獻資源動態特徵的定律——文獻老化定律和文獻增值定律。
科學計量學的核心期刊是《scientometrics》。

產生背景

信息計量學的產生絕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科學環境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首先,信息計量學是在傳統文獻計量學及科學計量學的基礎上擴展和演變而成的。在情報學發展初期,正逢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興起,其研究較活躍。一些早期情報學家把文獻計量學或科學計量學看成是自己耕耘的園地,進而形成了文獻計量學或科學計量學是“情報科學的特殊方法的綜合”的觀念。一些情報學家加入文獻計量學研究隊伍後,對文獻計量學的研究範圍、方法、模擬以及套用都進行了有益的擴展和研究,並取得了進展。其次,信息計量學是情報學發展的需要和必然產物。定量化研究一直是情報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趨勢之一。再者,一批傑出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幹力量推動了信息計量學的發展。從早期的布拉德福(Bradford)、洛特卡(Lotka)、普賴斯(Price)等人到後來的布魯克斯、加菲爾德(Garfield)等,都是數理功底紮實,運用定量方法得心應手的專家。他們長期致力於信息計量學的研究,發揮了學術帶頭人的重要作用。

概念發展

1997年T.C.阿曼德首次提出了“網路計量學”(Webmetrics或Cybermetrics)的概念。阿曼德認為,網路計量學包括了所有使用情報計量和其他計量方法對網路通信有關問題的研究。“情報計量方法所使用的手段完全可以套用到全球資訊網上,只不過是將全球資訊網看作引文網路,傳統的引文由Web頁面所取代”。將傳統文獻計量方法使用在Web分析上,通常可統計諸如語言、單詞、辭彙、頻次、作者特徵、作者合作的能力和程度,還有對作者的引文分析,學科或資料庫增長的測量,新概念、新定義的增長、信息的測量、信息措施的形式與特徵。
信息計量學的發展邏輯過程如下:統計書目學——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

內容體系

這裡主要從“狹義信息計量學”角度展開,其內容體系包括一般由理論、方法和套用三個部分構成。具體的說,其內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信息計量學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包括信息概念的數學描述,學科研究的對象、內容、範圍與相關學科的關係以及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等。
(2)信息的基本測度,建立“信息量”等一整套測度指標,確定信息計量的準繩;關於比特、知識 單元、信息熵、信息場、信息勢等計量概念的討論。
(3)幾個基本定律的研究,包括布拉德福定律、齊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等。
(4)信息流模型的研究,如文獻增長、老化、離散、引文分析等模型的建立與評價。
(5)信息計量化方法的探討,如等級排序方法、對數透視原理及方法以及模糊數學、資訊理論、集合論等的套用,情報利用和效益的定量評價等。
(6)信息計量方法和工具的 自動化實現方面的研究,如聚類,相關分析,因文資料庫,計量信息管理系統以及詞頻統計等的計算機實現問題。
(7)在圖書情報工作、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檢索、信息分析與預測、科學學與科學評價等領域的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