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書信集

俞樾書信集

《俞樾書信集》是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少華、整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樾書信集
  • 作者:汪少華,整理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1月1日
  • ISBN:978720816049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一生潛心學術,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著書500餘卷,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曾主講詁經精舍,培養了大批弟子,著名者如章太炎、吳昌碩等。本書收錄俞樾與友人通信,涉及230餘人,總計1498通。作為晚清學界祭酒,俞樾一生交遊廣泛,與政學各界重要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潘祖蔭、瞿鴻禨、端方、孫詒讓、黃以周、繆荃孫、馮桂芬等皆有交往。內容涉及學術問題討論,對政局時事的觀感,訪書刻書印書購書,創辦書院學堂,等等。書中又有致子侄等家人的書信,諄諄告誡如何讀書,如何作詩,如何做人,讀來別有意趣。總之,書中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對研究晚清中國的學術史、思想史、社會史、書籍史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晚清文獻。

圖書目錄

前言1
致白曾烜(一通)1
致鮑晟(一通)2
致北方蒙(十四通)3
致卞寶第(一通)12
致曹元弼(一通)13
致陳方瀛(八通)14
致陳漢第(一通)19
致陳豪(十通)20
致陳夔龍(一通)26
致陳鼐(一通)27
致陳祖昭(一通)29
致程先甲(一通)30
致崇厚(一通)31
致戴啟文(二通)32
致戴望(十一通)34
致戴湘(五通)45
致戴兆春(一通)48
致丁立誠(六通)49
致丁立誠、丁立中(一通)54
致丁日昌(四通)55
致杜聯(二通)58
致杜文瀾(三通)60
致端方(一通)62
致恩壽(三十五通)63
致樊氏(一通)78
致費念慈(十二通)79
致方浚頤(一通)84
致馮桂芬(五通)85
致馮焌光(一通)88
致馮壽鏡(三通)89
致馮崧生(一通)91
致馮一梅(二通)92
致馮譽驄(一通)95
致傅觀海(一通)96
致傅雲龍(三通)97
致高保康(一通)99
致高均儒(一通)100
致龔照瑗(二通)101
致顧成章(一通)103
致顧思賢(一通)104
致何兆瀛(一通)105
致洪爾振(六十七通)106
致洪子靖(四通)143
致胡俊章(三通)145
致胡澍(一通)147
致胡元鼎(一通)149
致胡祖蔭(一通)150
致黃以周(三通)151
致江瀚(三通)154
致江清驥(一通)156
致蔣光焴(二通)158
致蔣清瑞(一通)160
致蔣益澧(三通)161
致金安清(一通)163
致金文潮(一百四通)165
致金吳瀾(三十四通)217
致金武祥(三通)233
致金詠榴(三通)235
致經元善(一通)238
致景星(一通)239
致蒯德模(一通)240
致勒方錡(三通)241
致李濱(二通)244
致李超瓊(六通)246
致李慈銘(一通)249
致李瀚章(十六通)250
致李鴻藻(一通)262
致李鴻章(二十二通)263
致李桓(七通)278
致李嘉樂(一通)284
致凌霞(二通)286
致廖世蔭(一通)287
致廖壽豐(四通)288
致劉秉璋(一通)291
致劉炳照(三通)293
致劉恭冕(一通)295
致劉汝璆(一通)297
致劉瑞芬(三通)298
致劉樹堂(三通)300
致柳商賢(一通)303
致陸樹藩(一通)305
致陸潤庠(一通)306
致陸心源(五通)307
致陸元鼎(三通)312
致羅大春(一通)314
致馬晉藩(一通)315
致馬新貽(五通)317
致毛子云(四十八通)321
致冒廣生(五通)342
致梅啟照(二通)346
致孟沅(一通)348
致繆荃孫(六通)349
致聶緝規(二通)352
致潘嘉穗(一通)354
致潘衍桐(二通)355
致潘曾瑋(四通)357
致潘祖同(十通)360
致潘祖蔭(六通)367
致潘遵祁(二通)370
致彭見貞(三通)371
致彭生甫(二通)374
致彭玉麟(十四通)377
致祁寯藻(三通)388
致錢應溥(一通)392
致喬松年(一通)393
致瞿鴻禨(十四通)394
致如山(一通)404
致三多(三通)405
致沈秉成(一通)407
致沈鳳士(一通)408
致沈光訓(一通)409
致沈夢岩(三通)410
致沈能虎(一通)414
致沈三三(一通)415
致沈善登(二通)416
致沈樹鏞(三通)418
致沈玉麟(十通)420
致盛康(八通)425
致盛宣懷(三十四通)429
致施則敬(二通)445
致壽錫恭(一通)447
致崧駿(二通)448
致宋仁壽(一通)449
致宋恕(五通)450
致孫殿齡(十二通)456
致孫瑞(一通)465
致孫憙(一通)466
致孫衣言(五通)467
致孫詒讓(一通)471
致譚獻(二通)472
致譚鐘麟(一通)474
致談文烜(六通)475
致湯鼎烜(一通)478
致唐翰題(一通)479
致唐樹森(十通)480
致陶馥堂(一通)486
致陶然(一通)487
致陶甄(一通)489
致童寶善(五通)490
致汪丙照(四通)493
致汪鴻禧(二通)498
致汪鴻運(十通)500
致汪鳴鑾(二十七通)504
致汪曰楨(一通)518
致汪宗沂(三通)519
致王棻(二通)521
致王繼香(十通)523
致王凱泰(十四通)529
致王廷鼎(十七通)541
致王同(三十通)549
致王同、許佑身、俞祖綏(一通)563
致王文韶(一通)565
致王修植(一通)566
致王彥威(一通)567
致王豫卿(七通)568
致王原讓(一通)573
致魏錫曾(一通)576
致翁同龢(一通)577
致鄔銓(二通)578
致吳昌碩(一通)579
致吳承璐(十通)580
致吳承志(一通)586
致吳存義(二通)587
致吳大澄(四通)589
致吳大廷(一通)592
致吳康壽(一通)593
致吳慶坻(五通)595
致吳紹正(四通)598
致吳棠(一通)601
致吳雲(十四通)602
致謝家福(三通)611
致謝增(一通)613
致徐金綬(一通)614
致徐琪(一百五十六通)615
致許庚身(二通)727
致許溎祥(九通)729
致許景澄(一通)734
致許引之(三通)735
致許應鑅(二通)737
致許佑身(二十五通)739
致許樾身(一通)751
致嚴辰(一通)752
致延清(一通)754
致楊昌浚(八通)755
致楊以貞(一通)761
致楊子玉(一通)762
致姚文玉(一通)763
致姚筠(一通)764
致姚祖詒(三通)765
致易佩紳(二通)767
致應寶時(四十九通)769
致英朴(一通)799
致瑛棨(四十三通)800
致於鬯(四通)818
致俞陛雲(四十五通)823
致俞波文(一通)862
致俞國光(二通)863
致俞林(三通)865
致俞繡孫(十九通)868
致俞箴璽(一通)879
致俞祖綏(一通)880
致袁保恆(一通)881
致惲炳孫(四通)882
致曾璧光(三通)884
致曾國藩(七通)887
致曾國荃(一通)892
致曾紀澤(四通)893
致章梫(二通)896
致張楚南(十七通)899
致張大昌(一通)906
致張雲(一通)907
致張森楷(一通)908
致張樹聲(一通)910
致張文虎、唐仁壽(一通)911
致張應昌(一通)912
致張豫立(一通)913
致張之洞(一通)914
致趙寬(一通)915
致趙烈文(二通)916
致趙舒翹(一通)918
致鄭文焯(二十三通)919
致志覲(一通)932
致鐘文烝(一通)933
致周仁甫(一通)934
致周星譽(一通)935
致周祖誥(一通)936
致朱澄瀾(一通)937
致朱福榮(一通)938
致朱欽甫(二通)939
致朱泰修(二通)941
致朱宜振(三通)942
致朱振聲(一通)944
致朱之榛(七十四通)945
致竹添光鴻(二通)972
致宗源瀚(二通)974
不詳姓名、未署上款、殘缺者(十八通)976

作者簡介

汪少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2000年9月—2004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在職博士生(導師許嘉璐教授),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許嘉璐教授),2007年起任教於復旦大學。從事訓詁學、古代典籍與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注重上古文獻與文物考古的貫通,著有《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商務印書館2005年)、《古詩文詞義訓釋十四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