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世界和平(第二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表達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心愿,於1951年8月15日發行的,志號為紀10的紀念郵票。
《保衛世界和平(第二組)》郵票全套3枚,圖案相同,畫面是正中一隻正展翅飛翔的和平鴿;顏色不同,分別為紅棕色、藍綠色、紫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衛世界和平(第二組)
- 外文名:Defend World Peace(2nd Series)
- 郵票志號:紀10
- 發行時間:1951年8月15日
- 郵票類型:紀念郵票
- 全套枚數:3
發行背景,歷史背景,發行過程,制票參數,票面圖案,郵票賞析,收錄情況,版本信息,逸聞趣事,
發行背景
歷史背景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韓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1950年11月16日~22日,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波蘭的華沙召開。有8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大會。大會通過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等決議,要求停止韓戰,禁止原子武器,裁減軍備。並決定組成世界和平理事會進行經常活動。郭沫若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該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並於11月18日在大會上發言,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五項綱要。
發行過程
1951年1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部長朱學范致函外交部副部長錢俊瑞,寄送郵票圖案兩種,一為三角形,一為長方形,“敬請選擇並指正”。1月4日,錢俊瑞復函朱學范:“我贊成三角形的一種,但顏色可用綠色,不用藍色。”1月30日,郵電部供應局將印製任務委託給華東郵電管理局招商作價,最後由上海人民印刷廠承印。
1951年8月15日,為了表達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心愿,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保衛世界和平(第二組)》紀念郵票,全套3枚。
制票參數
志號 | 紀10 | 背面刷膠 | 無背膠 | 雕刻者 | 華維壽、達世銀 |
印刷版別 | 雕刻版 | 設計者 | 齒孔度數 | P12.5 | |
原作者 | 畢卡索(西班牙) | 印製廠 | 上海人民印刷廠 | ||
圖序 | 圖名 | 面值(舊人民幣) | 發行量 | 規格 | 整張枚數 |
60 | 和平鴿 | 400元 | 183萬枚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60(10×6) |
61 | 和平鴿 | 800元 | 450萬枚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60(10×6) |
62 | 和平鴿 | 1000元 | 165萬枚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60(10×6) |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3枚郵票圖案相同,畫面正中是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為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畫的和平鴿,一隻正展翅飛翔的和平鴿。顏色不同,分別為紅棕色、藍綠色、紫色。
郵票賞析
畫面中,在濃重的紅棕色、藍綠色、紫色的底襯上,以一隻白色的和平鴿為中心,出現一片令人興奮的亮光,象徵著世界和平運動正在蓬勃發展,並必將取得勝利。畫面下端由舒展的緩帶和對稱的橄欖葉組成邊飾,加上獨特的三角形票幅,使郵票顯得穩重、平衡、新穎。票名、銘記和面值使用凸體美術字,使整個畫面產生凹凸感,富有變化。
收錄情況
《保衛世界和平(第二組)》郵票被收錄進以下集郵書籍中:
國家 | 書名 | 頁碼 | 編號 | 參考資料 |
---|---|---|---|---|
中國 | 5 | - | ||
中國 | 《中華世界郵票目錄(亞洲卷)》 | 45 | 158-160 | |
美國 | 《Scott 2013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 Volume 2》 (即《斯科特標準郵票目錄》) | 353 | 108-110 | |
德國 | 《MICHEL China-Katalog 2011/2012 Übersee·Band 9.1》 (即《米歇爾郵票目錄》) | 279 | 113-115 |
版本信息
1955年1月10日,該套郵票再版,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製。再版(60)(62)二枚左下邊的橄欖葉中有一“大”字,(61)一枚右下方橡樹葉中有一“大”字;再版的齒孔度數不同,再版P14,原版P12.5。
圖序 | 圖名 | 面值(舊人民幣) | 規格 |
60r | 和平鴿 | 400元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61r | 和平鴿 | 800元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62r | 和平鴿 | 1000元 | 左右邊37mm底邊52mm |
(參考資料)
逸聞趣事
該套郵票最初計畫發行有“東北貼用”的,面值分別為2500元、5000元和20000元三種東北幣。後來“東北貼用”郵票因關內外幣制統一而停印。
郵票發行主管部門當時還為此套郵票印製了小型張,圖案為“紀5”的400元、800元面值(根據北京人民印製廠鐫刻的原版翻制印版)和“紀10”的400元、800元面值,雕刻版雙色印製,志號為“集1”,共印製4萬枚,但終未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