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朝鮮策

《保朝鮮策》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保朝鮮策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保朝鮮之術有三:吾有力,則收為內地,而執其政,中策也。吾無力,則捐為萬國公地,援比利時例各國共保護之,此上策也。若內冒藩屬之虛名,而外聽通商之自主,此下策,實無策也。
夫強俄有陸而無海,故邇年之謀,北欲出波羅的海,西欲出地中海,中欲出印度海,皆為英人所塞,歐洲諸強國莫不忌俄之出海也,所以塞之無不至。俄無所出,則必竭力欲出於東方。鹹、同間,既得志於琿春矣,猶以地之僻遠也。朝鮮國弱,而為東海之扼,俄欲肆志於東海,勢必窺朝鮮。日本雖三島,然地處溫帶,其水逆而人機智,近者通知地球之勢,不變法則不能自強,而必為人弱,故步武東西以振其國。日地僅十四萬方里,而民數三千餘萬,方里之內,人二百餘,地小不足以自養,非闢地無術矣。故南取琉球,北開蝦夷,自此以外,不攻朝鮮,將何辟也?朝鮮近日而弱,故日本必窺朝鮮。俄地大而遠,日地小而近,則日之窺尤迫。姑舍俄、日焉,狡焉思啟,何國蔑有,英之舉緬,法之舉越,豈必接壤哉?是故朝鮮有必爭之勢,至昭昭也。朝鮮國小而民貧,即能變法自強,非三十年無效。封豕長蛇,環伺而交窺,豈能俟之三十年乎?是故朝鮮無自守之理,至昭昭也。
以必爭之地,處不能自守之形,而我乃雍容聽之,或乃隱慮其然,為之通商以冀其自立,投愛子於虎狼之旁,而為之傳譯,而謂虎狼曰“汝無食彼”,己乃高臥而置之。嗚呼!何其傎也。且夫日本嘗滅我琉球焉,我忍辱而未嘗過問矣。若以朝鮮同琉球,雖剪滅而置之度外可也,夫置之度外,而獨饋俄、日,則何如分饋諸國,而以廣大迫近之強鄰。此何計也?夫分饋諸國,而朝鮮已分裂矣,孰若以為萬國之公地,而各國共保護之,而朝鮮尚可存,我猶有法焉。此孰得也?與其滅而我不能救,吾辱甚矣,孰若共保護之?吾有盛德而昭出公國,酌定交際之禮,何辱之有?故謂吾無力,莫若捐為萬國公地。吾有琉球、緬甸而不能救,救越南而無補,此無力之證也。琉球、緬甸、安南,朝鮮前轍也,朝鮮有事在旦夕矣。吾琉球而聽之,則外之有不保藩屬之名,內之有陪京唇齒之患。吾越南而救之,則兵力不足,於朝鮮未必能救,而吾東三省海疆必受其患。聖人之能事在思患而預防之,故謂捐為萬國公地,此上策也。
朝鮮國小無政,其不能自守既明矣。俄、日相迫,童子知之,與陪京唇齒,我不能琉球而度外之,此中智所熟料者也,以萬國公地共保之,又中朝政體之所無也。夫地處必爭,勢處必救,放羔豚於虎穴,待其既食而後爭之,豈若自為牧人而修其圈牢,或可保也。故壬午東渡,當以文武重臣駐高麗而總其政,以高爵厚祿待其故王,如外國保護之例。選其才俊,理其財賦,練其士伍,安其夫家,引為中國內地。彼俄、日雖交伺,苟非度有全力可制吾者,不敢無端構釁以動。然非吾能自強,則吾之兵力防內地沿海而不足,豈可又增一國數千里之防乎?負重擔而趨百里,力不足矣,又加遠焉,適形其不足而自病耳,故非自強未能兼此也。故謂吾有力則收為內地,此中策也。
若不慮久遠之變,苟徇格式之舊,公之萬國,則不能割虛名;引為內地,則不能行大事。緩則引為藩衛而親之,而不能救其亡;急則傾其國力而援之,而且以生內累。吾陪京可暫安,而必至速危;吾海疆可無事,而必至有事,則朝鮮之為也。夫吾海疆何備之有?有事則築台、購炮、募兵,事平則台廢、炮銹、伍散矣。苟幸敵之不來,不幸而來,未審何以御之?是朝鮮為吾之火而致燎原也。故曰下策,實無策也。若隱慮其危,而借通商以保護之。其出使也,陪臣在我之上;其調兵也,必告之敵。藩屬而非藩屬,無事則辱國,有事則召敵,事急則喪師,進退無據,榮辱皆非,何足責哉!何足責哉!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