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寧堡老秧歌

保寧堡老秧歌

保寧堡老秧歌,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傳統舞蹈,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保寧堡老秧歌由用“社火”驅除瘟疫演變而來,初衷和本意是謁廟祀神和傳達神祇的旨意,在不斷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保寧堡老秧歌不僅是謁廟祀神而且帶有明顯的祝慶祈福和更加強烈的文化娛樂色彩。

2011年6月3日,保寧堡老秧歌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陝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寧堡老秧歌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3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Ⅲ-45
  • 申報地區: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
  • 申報單位:榆林市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基本特徵,主要角色,表演特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保寧堡老秧歌從何時開始,具體年份不詳,有待考證。史料記載,保寧堡老秧歌要比安塞、延安等地的秧歌早的多,在明代時期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傳承發展下來。《陝北文化研究》載:保寧堡老秧歌原來叫“社火”,也叫“踢鼓子(秧歌)”,“社”與“舍”同音,是“舍災舍難”之意。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關中塞外瘟疫蔓延,出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和經濟情況,朝廷實在束手無策,先用酸梅解疫,後改用“社火”驅除瘟疫,自此保寧堡“社火”年年正月初二出府,到附近的縣鄉村廣踏大場拜年,驅除災難,呈送吉祥,傳承有序。按照保寧人的說法,保寧堡老秧歌等民俗祭祀活動從未間斷過,由此推斷,從明朝起保寧堡人就已有鬧秧歌的習俗。

舞蹈特色

基本特徵

  1. 獨特性特徵:保寧堡老秧歌屬典型的神會秧歌,演員的來源、表演形式與風格等具有獨特性;
  2. 歷史性特徵:保寧堡老秧歌在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演變中,打上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痕跡和民俗民風的印跡;
  3. 宗法性特徵:保寧堡老秧歌是祀神秧歌,表演者的精神意識充滿濃厚的神秘感;
  4. 綜合性特徵:保寧堡老秧歌體裁上集歌、舞、樂於一體;
  5. 完整性特徵:保寧堡老秧歌有相對規範的結構,唱詞、旋律、節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規;
  6. 即興性特徵:無論是謁廟還是沿門子唱詞具有即興性。

主要角色

保寧堡老秧歌的角色主要有撥浪鼓2名,日照(傘兒)2名,火蛋2名,踢鼓子12名,包頭14名,蠻婆蠻漢各1名,毛猴地方爺各1名,共36名。服裝、道具、步伐嚴格保持著傳統的地方特色。

表演特點

  1. 保寧堡老秧歌動律鮮明,節奏歡快,“踢”“扭”“擺”“走”是基本的規律和特點,當地藝人總結:扭秧歌就講究走的要輕巧,擺的要花哨,扭的要活泛,踢的要剛健; 看挎鼓子要看個架勢,踢打蹦跳要麻利,這才是好把式;看包頭女要看那幾步走,一溜跑,好像“水上漂”。形象地總結了保寧堡老秧歌的風格特點。
  2. 隊形圖案是保寧堡老秧歌重要的表現手段。民間有一種說法:“秧歌隊鬧的好壞,要看場子圖案走的花不花、多不多、地道不地道”。這句話說明隊形圖案在秧歌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保寧堡老秧歌場圖號稱有七十二種,括了祭祀、軍陣、燈彩、歷史、人物、衣食住行、日月星辰、鳥獸花木等多種自然的、人文的圖案。保寧堡老秧歌通過精巧的構圖、多變的隊形、浩大的場面,進一步體現了陝北勞動民眾的智慧、才能和藝術的創造性,顯示了當地人民對美的藝術趣味的強烈追求,也是民族傳統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具體反映。
  3. 保寧堡老秧歌的舞蹈動作以“踢”為主,吸收了大量的民間拳術,顯示了深厚的功夫特點。男角動作粗獷敏捷、奔放剛健、豪邁瀟灑;女角(男扮女裝)輕柔秀美、穩重大方。整個表演節奏鏗鏘、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神情並茂,充分體現了陝北勞動人民淳樸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 歷史積澱深厚。保寧堡地域文化凝聚力強。謁廟祀神活動及娛神秧歌孕蓄了許多傳統文化底蘊。保寧堡老秧歌保留並弘揚了這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保寧堡老秧歌是當前保留不多的“神會秧歌”,祈求神靈保佑,歲歲太平是具有功利目的的一種風俗祭禮,保持了較為古樸的原始風貌。
  3. 保寧堡老秧歌的隊形圖案,通過精巧的構圖,多變的隊形,浩大的場面,表現了保寧堡民眾的智慧、才能和藝術創造性,顯示了對美的藝術趣味的強烈追求,也是民族傳統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具體反映。
  4. 秧歌活動是民眾自娛自樂的活動,具有凝聚力,能夠增強民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可以營造安定祥和的氛圍,有利於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傳承狀況

  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的提高,對老秧歌的興趣愈來愈淡,參與演出活動的秧歌手和觀看老秧歌的民眾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出現少人演、缺人看的尷尬局面。
  2. 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生一代觀念的大改變,對帶有宗教色彩的活動參與越來越少,秧歌隊中老把式、老藝人有的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即使有一少部分年輕的秧歌手,但在技藝上很難獨當一面。
  3. 保寧堡秧歌演職人員雖然是神點或許願而來,但受經濟快速發展,民眾意識淡化的影響,演秧歌僅是為了應付差事,不做深刻的發掘,許多傳統中精彩的東西遺失嚴重,舊時的盛況不再重現。

保護措施

  1. 榆林市榆陽區成立了以主管區長為組長的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機構。
  2. 榆林市榆陽區區委、區政府把老秧歌當作榆林市榆陽區文化軟實力來打造,對老秧歌進行挖掘、搶救、保護、發展,每年對保寧堡老秧歌投資不少於5萬元。
  3. 1998年3月,“榆林市黃土文化研究會”成立。
  4. 2001年10月,陝西省“陝北文化理論研討會”召開,確定出版以搶救陝北民間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陝北文化研究叢書》。
  5. 有關部門組織倡導民營企業家為榆林市榆陽區文化工程進行扶持贊助。
  6. 有關部門派遣文化專業人員每年到保寧堡進行秧歌活動組織。

社會影響

  • 非遺展演
2020年1月,為了促進文化旅遊全面發展,鞏固和提升大美榆陽,陝北榆林過大年榆陽區系列活動舉辦,保寧堡老秧歌在開幕式上參演。
2024年2月13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的全國秧歌展演活動在榆林古城舉辦。保寧堡老秧歌參演,展現榆陽非遺特色。
保寧堡老秧歌
全國秧歌展演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