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院寺(保定閣院寺)

閣院寺

保定閣院寺一般指本詞條

閣院寺位於河北省淶源縣縣城中部,舊縣城鼓樓西側城牆內,是一座千年古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閣院寺,"東漢時創建,唐時重修",現存最早的建築是遼初修建的文殊殿,是全國年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最為完好 的土木建築,是全國不多的幾座超過千年的土木建築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閣院寺,在明之前稱為"閣子院",可能曾經是一座以閣樓為主的寺院。著名千年古剎閣院寺正經歷自清光緒二十年以來的首次大修,並將於2020年重新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閣院寺
  • 地理位置:河北省淶源縣
  • 開放時間:暫未開放
  • 始建於:東漢時期
閣院寺簡介,歷史沿革,閣院寺有八最,建築特點,重新修繕,

閣院寺簡介

閣院寺做為"國寶",核心是指這座"文殊殿"。從這座文殊殿所包含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來看,它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在遼代初期時的文明程度。
閣院寺
全國現在的超過千年的土木結構建築,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大概不超過5處),文殊殿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文殊殿是規模較大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從來沒有大修過的。
文殊殿是遼初官式建築的代表,在中國古建史上,它的減柱造、斗拱、窗欞、壁畫、外沿彩繪及殿內原來的肉身像和院子東南角的古鐘,是閣院寺的"七絕"。
其中閣院寺東南角的大鐵鐘,是我國現存的唯一有明確記年的遼代大鐵鐘,鑄於遼天慶四年(1114年),鐘高1.6米,口徑1.5米,重約4000 斤。鐘有六耳,象徵"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能生之意。鐘上共有銘文1200多字。鐘的上部文是《金剛經》,還有55個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沒有見過梵文的遊客可以看一看梵文是什麼樣子。閣院寺門票:5元

歷史沿革

閣院寺又稱“大寺”,座落在中國北部河北省淶源縣城內的西北角,是一座保留有遼代(公元916~1125年)建築風格的佛寺。
閣院寺相傳始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唐代時曾重建。遼代時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存建築多保留有遼代的建築特點。閣院寺面積約6900平方米,寺內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東西配殿、藏經樓、東西禪房等建築。閣院寺的主體建築文殊殿建於遼應歷十六年(公元966年),該殿平面近於正方形,建築面積484平方米,單檐歇山式布瓦頂。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台上植有兩棵相對的古松。該殿的木構件、斗拱和部分裝修,均表現出明顯的遼代建築風格。殿內原有文殊騎獅塑壁一座,全國僅此一例,可惜現已損毀。文殊殿前立有遼代八棱漢白玉經幢1座,殿東南鐘樓基址上還存有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鑄造的鐵鐘1口。

閣院寺有八最

① 全國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 ② 遼初最典型的官式建築; ③ 全國唯一的三開間、方形,減柱造殿宇;這種格局是全國唯一 ④ 代表遼代最高水平的、單體佛像尺幅最大的壁畫; ⑤ 現存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欞; ⑥ 代表中國古建最高水平的斗拱結構; ⑦ 年代最早的青綠色為主的外沿彩繪; ⑧ 全國唯一的有明確銘文紀年的遼代大鐘。

建築特點

文殊殿的平面近乎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在高0.75米的磚台上,前面為寬大的月台,殿前東西兩棵古松對稱而立,使大殿顯得更加古樸莊嚴。其建築形式為單檐布瓦歇山頂,疊澀脊,綠色琉璃鴟吻。文殊殿在斗拱處理上結構嚴謹,自然和諧,每一構件相互咬合,不留一絲縫隙,支撐力完全合乎力學原理。由於用材講究,結構合理,雖歷經千年風雨而依然挺立如故。
文殊殿有三寶。一是殿本身獨特的建築風格。二是堪稱木雕孤品的欞花格子門窗。在文殊殿正門,有兩處歷經千年風吹日曬至今仍保持完好的遼代欞花格子門窗。這是中國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仍在使用的木窗欞之一,被稱為木雕孤品。三是壁畫佳作。文殊大殿內,東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畫,因其用黃泥覆蓋,得以長久保存至今。從泥坯脫落處露出的內容看,畫面屬佛教故事,畫風保留有濃郁的唐代風格。其畫技之精湛,似不是出於民間藝人之手,而是皇宮畫院大師的傑作。

重新修繕

著名千年古剎閣院寺正經歷自清光緒二十年以來的首次大修,並將於2020年重新對外開放。
因歷經千年風雨,目前閣院寺內文殊殿、天王殿、藏經樓等多座古建已出現裂縫。為保護這一古剎,2009年,國家文物局專家評審通過總投資4500萬元的閣院寺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並計畫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於當年10月底啟動。根據清光緒二十年《重修閣院寺碑記》記載,閣院寺於清光緒二十年重修以來,沒有進行過大型修繕。此次修繕工程預計2020年前後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