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位於河北省保定市中心,西至起恆祥大街,東至蓮池大街。始建於宋代淳化年間,成於元、興於清,是中國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具有明清、民國時期風貌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曾被譽為“直隸第一街”和“北方名街”,是歷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標誌和表征。

保定西大街東西長約846米,均寬7.5米,整體建築具有明、清、民國時期風貌特色,以文化商業建築為主,兼有衙署、學府、祠堂、水社、金融、傳統民居建築。保定西大街主路面是用青石材料鋪成的,給人以直觀的厚重感。在建築風格上,保定西大街以二層建築為主,坡頂灰牆、半圓拱頂門窗、西洋建築風格的壁柱、半圓窗拱券,立面有裝飾線和花飾,保存完好的磚雕工藝,山牆為中國傳統民居風格的馬頭牆。保定西大街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築畫廊。

2011年6月,包含保定西大街在內的總督署—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定西大街
  •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中心
  • 所處時代:明清、民國時期
  • 保護級別:河北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 批准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 長度:約 846 m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主要景點,綜述,賢良祠,第一客棧,楊繼盛祠堂,書局,博物館,非遺項目,八雅主題場館,十二手工作坊,歷史文化,歷史起源,古街文化,相關人物,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保定西大街始建於宋代淳化年間,成於元、興於清。曾為宋、金、元、明、清五朝軍政要地,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
保定西大街
淸末民初,政府拍賣官產,眾多衙署成為商號店鋪,西大街商業更為繁華。同時保定建築受到西洋風格的影響較大,公共建築比較突出,個各具特色的建築樣式構成了今天保定西大街獨有的建築風貌。
保定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門牌樓背面的“瞻岳”二字
民國七年(1918年)10月6日,25歲的毛澤東蔡和森等,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一同來到保定,當時就住在保定西大街的“第一客棧”。
20世紀20年代,一批印書局、大旅館、大飯莊、照相館和綢緞莊、首飾店、京廣洋貨店應運而生,再加上原有馬號改建成同濟、濟善、兩益商場,使西大街成為保定最繁華的街道,兩旁200餘家商鋪林立。
民國十五年(1926年),中共保定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機關駐保定西大街西段路北的賢良祠;中段路北的協生印書局是革命先烈張培植為黨印刷革命進步書刊的場所,稱為“北方人民出版社”。
保定西大街
20世紀40年代時,保定西大街、東大街與周邊的城隍廟街、馬號市場共同構成了華北地區商業文化街。
20世紀90年代,保定西大街改造。
2021年10月,保定西大街開始改造提升工程。
2022年11月11日,保定西大街在安全性拆除違章建築前提下,按傳統工藝維修建築,“修舊如舊”,保護修繕5處文物、9處歷史建築本體,提升改造完工,進行開街測試。

建築布局

保定西大街東西長約846米,均寬7.5米,整體建築具有明、清、民國時期風貌特色,以文化商業建築為主,兼有衙署、學府、祠堂、水社、金融、傳統民居建築。這裡曾有第一樓、萬寶堂、樂仁堂、中華書局、稻香村、槐茂醬園等知名老字號,被譽為“直隸第一街”和“北方名街”,是歷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標誌和表征。
保定西大街主路面是用青石材料鋪成的,給人以直觀的厚重感。在建築風格上,保定西大街以二層建築為主,坡頂灰牆、半圓拱頂門窗、西洋建築風格的壁柱、半圓窗拱券,立面有裝飾線和花飾,保存完好的磚雕工藝,山牆為中國傳統民居風格的馬頭牆……保定西大街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建築畫廊。
保定西大街作為街區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與載體,其中,一牌坊(瞻岳門),是西大街的標誌性構築物;一祠(賢良祠),是西大街祠堂文化景點,是愛國教育、廉政教育等各種黨政交流基地;一客棧(第一客棧),是紅色主題客棧、紅色主文創。有兩處書局:古城書局和直隸書局。3個博物館:半俗齋博物館、民國瓷器博物館、保定酒博館。還有八雅主題場館、十二手工作坊和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駐。
保定西大街沿街共有87棟建築,其中有2棟清代初及以前建築;9棟民國時期建築;有11棟1949~1980年代建築,有45棟1980年代以後建築。沿街建築以二層建築為主,其中有16棟為一層建築,有59棟二層建築,有8棟三層建築,有4棟四層建築。
賢良祠,位於保定市西大街629號,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代自雍正十年(1732年)始在各省省會建賢良祠,以祭祀各省“忠勇威愛,公論允翕”的文武地方官員。保定賢良祠是祭祀直隸省範圍內地方官員的祠堂,入祠者有梁清標、于成龍、李光地、總兵趙文棟、總督李衛等。祠堂坐北朝南,院落三重,分前院、中院、後院,正殿各五間,硬山布瓦頂。民國初年維修時,院內改建二層小樓兩座,原貌已改變。
20世紀初,賢良祠成為重要的革命活動地點。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年至1926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保定市國民黨黨部在此成立。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中共保定支部在賢良祠成立;同時國民黨中央派李錫九來保,與中共市委商討改組國民黨有關事宜,並在該祠建立半公開的國民黨保定市委支部。
保定解放後,賢良祠成為民居。1993年2月,賢良祠被保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臨街樓房及後院北房和東、西兩座小樓,東、西、北距牆體各3米,南至西大街。2021年12月30日,賢良祠被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公布為保定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第一客棧,位於保定西大街與唐家胡同交叉口西南側,原是一座天井式二層小樓,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東西房各四間,南北房各三間,東房的底層南邊是過道門。樓房為磚木結構,硬山到頂,出脊,布瓦頂。四周前廊相通,欄桿為圓柱形,中間有旋腰,為民國初建築,作為客棧使用,史稱“第一客棧”。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中國第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盧漢鐵路建成通車。坐火車來保定的人較多,下火車進城,西城門是必經之路。第一客棧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又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新式樓房,每天總能吸引不少客人。民國七年(1918年)10月6日,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來到第一客棧,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1984年6月,第一客棧被列為保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2月30日,第一客棧被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公布為保定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楊繼盛祠堂,又名楊公祠,位於保定西大街南側金線胡同,為了紀念明代忠臣楊繼盛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在保定修建。清代曾重修,有山門三間,門記憶體正殿和左右廂房各三間,正殿為硬山頂。20世紀90年代,西大街改造時,建北門與西大街聯通。2013年6月,楊公祠落架重修,重修時遵循舊制,利用其原構件、原材料、原工藝,力求保留原貌,施工時出土的七通石碑,基本按原位置進行安放。

書局

保定西大街有兩處書局,古城書局主要展示保定古城文史、書畫展覽、休閒體驗、藝術體驗等;直隸書局毗鄰第一客棧,與第一客棧院落相連通,提供書籍、文創、茶飲、沙龍等場所。

博物館

保定西大街3個博物館:半俗齋博物館、民國瓷器博物館、保定酒博館。半俗齋博物館,展出樊世剛老先生生平收藏,藏品主要以藏畫類、書法類為主,包括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大家作品;民國瓷器博物館,匯集民國時期精品瓷器,透過每個不同的器物的技藝與巧思,全面展示民國時期的陶瓷文化與風采;保定酒博物館,打造“文化展陳+工法展示+品牌形象+消費體驗”多元化綜合酒文化博物館。

非遺項目

保定西大街易水硯、古城香業、定瓷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入駐。

八雅主題場館

八雅主題場館:文玩、字畫、文房四寶、古琴、花道、茶道等。

十二手工作坊

十二手工作坊,包括陶藝坊、紫砂坊、根雕坊、麵塑坊、銀飾坊、摺扇坊、宮燈坊、油紙傘坊、剪紙坊、泥塑坊、古裝租賃館、旗袍定製等。

歷史文化

歷史起源

保定西大街以衙署起源,從北宋至民國有宋代楊延昭保州知府、緣邊都巡檢使、團練史、防禦使衙署,金代順天軍節度使署,元代順天路總管府,明代保定總兵署、保定總監軍署、保定巡撫署,清代直隸巡撫署(後改總督署)、錢穀道署、藩庫廳、參將署、保定府清軍同只署等衙署延續不斷在這條街上,衙署(包括省、路、州、道及軍事衙門)等級從一品大員至七品官員。到民國時期,范陽道觀察使署、保定道伊公署,解放後省公安廳、中共保定市委等都曾駐西大街。
保定西大街歷史上曾稱“西大衢”,“”有商埠之意。明代保定知府查志隆對西大街的注寫是:“諸路捷逕入西門”。“商賈用踵相摩”說明當時西大街商業繁華的場景。

古街文化

保定西大街作為歷史文化街區,以保定直隸文化、署衙文化、書院文化、瓷器文化、京繡文化、香業文化、茶道文化、酒文化、中藥文化等為主題,進行文化活化展示與體驗。

相關人物

楊繼盛(1516~1555年),保定容城北河照村人字仲芳,號椒山,為明代忠烈之臣,明世宗嘉靖朝進士,耿直尚名節,官至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因彈劾權相嚴嵩十大罪下獄,受酷刑,被殺,臨刑賦詩,天下傳誦。明穆宗隆慶帝追謚忠愍,明神宗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修建旌忠祠,即楊忠愍公祠堂。

文物價值

保定西大街是近代思想啟蒙、紅色文化承載地。第一客棧、協生印書局、賢良祠等一批頗具影響力紅色革命遺址紀念場館,為整條街區增添了厚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文物保護

2011年6月,包含保定西大街在內的總督署—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保定西大街
總督署—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旅遊信息

保定西大街位於河北省保定市中心。
西大街
乘坐保定公交2路、8路、18路、22路、31路、105路、609路在大西門下車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