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傅制度

保傅制度

古代設有專門輔導和教諭君主及太子的官員,這就是師、傅、保。早在西周以前就曾設定有太師、太傅、太保等官職,合稱“三公”,他們的副職分別是少師、少傅和少保,合稱“三少”。這類官員統稱為師傅、師保或保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傅制度
  • 時期古代
  • 用途專門輔導和教諭君主及太子的官員
  • 合稱:“三公”
三者分工,相關資料,

三者分工

保,負責太子身體保育方面; 傅,負責太子道德培養方面; 師,負責太子知識教育方面。 這三個方面分工合作,全面負責太子的教育和培養,可見西周宮廷對於太子的教育是頗有計畫的。 保傅之官因承擔教育培養太子的重任,所以選拔和任命極為慎重。周成王的“三公”——“太公”、“周公”、“召公”,都是歷史上卓著盛名的賢臣。後代選拔保傅之官,也都注重在“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術者” 中選拔。保傅既受以重託,就要對太子的行為全面負責。

相關資料

賈誼在《新書?保傅》一文中說:
“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三公之職也。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燕也。”
這就是說,繼胎教之後,太子一出生即受禮的薰陶。各種保傅之官在太子還在襁褓之時就任命了,且有明確的分工。保,負責太子身體保育方面;傅,負責太子道德培養方面;師,負責太子知識教育方面。這三個方面分工合作,全面負責太子的教育和培養,可見西宮廷對於太子的教育是頗有計畫的。保傅之官因承擔教育培養太子的重任,所以選拔和任命極為慎重。成王的“三公”——“太公”、“公”、“召公”,都是歷史上卓著盛名的賢臣。後代選拔保傅之官,也都注重在“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術者”中選拔。保傅既受以重託,就要對太子的行為全面負責。賈誼認為西之所以國運長久,正是因為君主有良好的保傅之官進行輔佐。如成王,前有公“導之道”,左有太公“輔之善”,右有召公“拂之過”,後有史佚“承之遺忘”,在這些正人君子的教育培養之下,因而“虛無失什,而舉無過事”,即思慮和行為均可以避免失誤和過錯。所以賈誼在《新書?保傅》中說:
“故太子初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於齊之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無不正也,猶生長於楚之不能不楚言也。”
賈誼用生長於齊國的人不可能不說齊國話,生長於楚國的人不可能不說楚國話作比喻,說明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在一起,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這種注重創造良好的環境的觀點,所謂“左右前後皆正人也”,是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對後世亦有重要影響。
保傅之官的職責並不僅限於太子幼年階段,更主要的任務在於青少年、成人階段,甚至於即位之後仍有扶持、勸誡、教誨的重要任務。西時代保傅之官既輔佐君主,又兼教喻太子。秦漢以後,則專為太子另設師、傅、保的正副官職,而與君主的“三公”、“三少”分開。保傅之官地位顯貴,尤其是“三公”,官居極品,位在丞相之上。由此可見保傅制度的傳統對整個古代的君主教育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的。為太子選師保傅,選左右,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太子通過師保傅的教育、影響而潛移默化,成為言行端正、道德高尚、有統治法術的人。所以《魏書?李彪傳》說:“訓導正則太子正,太子正則皇家慶,皇家慶則人幸甚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