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紅毛丹

保亭紅毛丹

保亭紅毛丹,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照、溫度和相對濕度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相似,年平均日照1949.8小時,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適宜紅毛丹生長。保亭紅毛丹果實橢圓形或卵形,側面偏扁、底面近圓形,單果重17-45克,果實長45-60毫米,寬34-42毫米,厚27-36毫米;有肉質較粗的軟毛,毛長10-14毫米,毛粗1-2毫米;熟果果皮呈鮮紅色,果肉呈乳白色、半透明,果肉厚度為6-9毫米,汁多清甜、肉質細嫩,果肉與種子皮易分離。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保亭紅毛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亭紅毛丹
  • 產地名稱: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側面偏扁、底面近圓形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氣候情況,土壤地貌,水源水質,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保亭紅毛丹果實橢圓形或卵形,側面偏扁、底面近圓形,單果重17-45克,果實長45-60毫米,寬34-42毫米,厚27-36毫米;有肉質較粗的軟毛,毛長10-14毫米,毛粗1-2毫米;熟果果皮呈鮮紅色,果肉呈乳白色、半透明,果肉厚度為6-9毫米,汁多清甜、肉質細嫩,果肉與種子皮易分離。
保亭紅毛丹保亭紅毛丹

營養價值

保亭紅毛丹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鎂、硫、鋅和錳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詳見表1)
表1 保亭紅毛丹品質指標
項目
指標
122毫克/100克-184毫克/100克
20.5毫克/100克-26.8毫克/100克
30.4毫克/100克-38.5毫克/100克
1.03毫克/千克-1.54克/千克
1.0毫克/千克-1.5毫克/千克
1.4毫克/100克-1.8毫克/100克
2.88毫克/100克-3.97毫克/100克
30.63毫克/100克-31.71毫克/100克
可溶性固形物
≥13%
可滴定酸
≤1.6%
可食率
≥35%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光照、溫度和相對濕度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相似,年平均日照1949.8小時,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年平均氣溫21.6-24.5℃,年積溫8808℃,光照充足,高溫高濕,對紅毛丹開花、授粉受精以及果實的發育成熟都十分有利,具備其正常生長發育的自然環境條件。

土壤地貌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屬丘陵山區,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河谷階地組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縣耕地面積8.31萬畝(不含國營農場),土壤以地帶性磚紅壤為主,通透性、保水保肥性好,多數為靜風向陽、水源充足、空氣潮濕。境內的山地,常風小,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形成了半封閉的適宜紅毛丹生長的獨特高溫高濕的小氣候環境,中國也只有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可大面積種植紅毛丹。

水源水質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水源充足,全縣大小河流密布,境內較大的河流有什玲河、藤轎東河(俗稱加茂河)、志媽溪和南改河,幹流總長111公里,集雨面積總計1135平方公里;完全可以滿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業生產用水。

歷史淵源

紅毛丹,原產馬來西亞;1960年,引入保亭種植,已有50多年的栽培歷史。
2016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成立保亭電商協會。
2017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全域鄉村旅遊紅毛丹採摘季。

生產情況

2016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種植紅毛丹面積17535畝,年產量1.4萬噸,產值1.68億元。
2017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丹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產量超2000萬斤。
2018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紅毛丹面積1.8萬畝,主要銷往海南省各旅遊區和廣東、上海等地。

產品榮譽

2016年,“保亭紅毛丹”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保亭紅毛丹”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保亭紅毛丹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所轄保城鎮、三道鎮、加茂鎮、什玲鎮、新政鎮、響水鎮、毛感鄉、南林鄉、六弓鄉、七仙嶺農場、新星農場、國營金江農場、國營三道農場總計13個鄉鎮(農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1′-109°48′,北緯18°23′-18°53′。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品種:主要栽培品種為保研1-12號。
(2)選地整地:紅毛丹種植園宜選在相對靜風或避風的低緩丘陵地、谷地、半山腰以下山地,海拔高度一般在170米以下,土層疏鬆深厚、肥沃;翻耕土壤後開穴,按照株行距5-6米×7-8米打穴,穴面寬、深、底寬為80厘米×70厘米×60厘米,穴內分層施入腐熟有機肥15-25千克,回土約一個月後可以定植。
(3)繁殖技術:種子育苗時取新鮮成熟的種子洗淨、消毒、晾乾,及時播入細沙苗床,保濕催芽,待芽萌發後移栽於25厘米×10厘米的無底營養袋或苗圃育苗。苗圃土壤須保持濕潤,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蔭蔽度40%,充分施肥。苗木長至50厘米高、直徑0.6厘米時即可出圃或嫁接。選當年生生長健壯的成熟枝條進行枝接,薄膜全包紮,接穗抽梢兩次後即可出圃。
(4)定植:苗木已抽兩次梢即可定植。定植時土與根頸處平齊。定植後築圓形樹盤,澆足定根水,保持樹盤1米內無雜草。成活率要求98%以上,發現缺株,應及時補植。
(5)田間管理
①水肥管理:要求土壤長期保持濕潤,如遇乾旱天氣要適當灌水;出現連續降雨的天氣,排水不良的低洼池、漬水地要及時排除積水。幼苗定植後,應2-3天淋水一次,15天后可隔1-2周淋水一次,直到抽出新梢為止。施肥宜勤施薄施,主要在梢前和梢後施促梢、壯梢肥,全年施肥8-10次,以速效氮肥和水肥為主,配合施用少量的磷鉀肥。第1年每次株施複合肥30-35克或尿素20-30克,第2年以後株施有機肥20-30千克,氮、磷、鉀複合肥每次株施50克,第3年以後施肥量逐漸增加。
②保花保果:花期遇高溫乾旱,花朵容易凋萎乾枯,宜灌水噴水,提高土壤和大氣濕度,稀釋花蜜濃度,以利授粉,提高著果率。花穗過多花量過大時,一般在花序長約10-15厘米,花蕾未開放時進行疏花,疏去生長弱的花序。太早疏花不易辨別好壞,且易導致抽發第2次花穗,太遲往往失去疏花的作用。保花保果可用2,4-D、赤黴素、硝酸稀土等噴施,一般在謝花後噴施2-3次,以提高著果率。
③修剪整形:一般1-2年修剪一次,每年采果後修剪枯枝、病蟲枝、無葉或退化的果把枝,無用而擾亂樹形的徒長枝,失去結果能力的下垂枝,重疊枝、交叉枝、過密的蔭蔽枝、弱枝和衰老枝。采果後還要修剪花序殘枝,以利新梢萌發,培養次年結果母枝。
④病蟲害防治:防治病蟲,應適時修剪,搞好果園衛生,冬春用45%石硫合劑結晶300-500倍液清園。對藻斑病可在發病初期噴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霜霉病可噴25%瑞毒霉200倍液;6月幼果期和采果前每15天防治一次椿象、荔枝蒂蛀蟲和介殼蟲,可用90%敵百蟲結晶800-1000倍液或80%敵敵畏加40%樂果1∶1混合劑稀釋至800倍液噴殺。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NY/T 485-2002紅毛丹,DB460035/T 1-2005無公害食品 紅毛丹生產技術規程,NY/T 750-2011 綠色食品 熱帶、亞熱帶水果。
包裝:包裝材料應無毒、清潔、乾燥、無污染、無異味。按照NY/T 1939-2010 熱帶水果包裝、標識通則要求執行。
貯藏運輸:8-9月紅果種的果皮紅色或深紅色,黃果種的果皮黃色即可採收,把整個果穗由基部剪下,果實不能損傷,單果帶短果柄,除去畸形果、損傷果和病蟲果,分級包裝,裝箱出售;貯藏設備及使用工具應清潔,在使用前均應清理和消毒,防止污染;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及揮發性物品混貯混裝運輸。按照SB/T 10448-2007熱帶水果和蔬菜包裝與運輸操作規程要求執行。

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嚴格來自登記確定的地域保護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使用費。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包裝上同意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亭紅毛丹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