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獲說

俘獲說

俘獲說(capture theory;capture hypothesis ) 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 泰勒(Taylor,F.B. )於1910年提出,目的是為了解釋地殼水平運動的機制。他認為月球原為一個獨立的行星,其運行軌道眶地球軌道甚近。在白堊紀末,當這個行星運行得更靠近地球時,落入地球的重力場中,被地球俘獲而成衛星。地球獲得月球作衛星時,引起了強大的固體潮汐,導致地球運轉的速率發生變化,於是原在兩極的大陸便向赤道位移,並分裂成肺葉狀。這種向赤道的大陸漂移,便導致環繞兩極的環行山脈和弧形山脈。他的這種觀點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俘獲說
  • 外文名:capture theory;capture hypothesis
  • 釋義: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
  • 提出時間:1910年
  • 提出人:泰勒(Taylor,F.B. )
  • 提出目的:為了解釋地殼水平運動的機制
  • 局限性: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
基本簡介,原理過程,俘獲說例證,

基本簡介

反對的理由是:!如果月球對地球引起的潮汐能形成白堊紀與第三紀之際的巨大山系,那么在白堊紀以前的許多造山旋迴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潮汐力能導致大陸的漂移和造山運動,那么與之相關的摩擦力就會變成巨大的制動力(剎車),使得旋轉的地球在一年之內靜止下來。

原理過程

1944年,蘇聯天文學家O.Ю.施米特提出了“隕星說”。他認為,幾十億年前,太陽在繞銀河系轉動時,進入一個直徑為10光年、與太陽相對速度為每秒5公里的星際雲。太陽在雲中運行了60萬年,俘獲了約為太陽質量3%的星際物質。這些物質慢慢形成了一個扁平的、由塵粒組成的星雲盤,行星和衛星就是在這個盤內形成的。由於原來雲內的固體微粒的軌道是各種各樣的,彼此碰撞使軌道要素“平均化”,因而所形成的行星軌道就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等特點。他還認為衛星的形成是行星形成的附帶結果,而所有行星都是“冷起源”的。
還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類似的俘獲說,如愛爾蘭的埃奇沃思、英國的彭德雷和威廉斯以及印度的米特拉等,他們雖然都主張太陽從恆星際空間俘獲物質,但他們描述的圖像和處理方法彼此間卻有相當大的差別。
提出俘獲說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說明太陽系角動量分布異常的問題,但計算表明,這種俘獲的機率極其微小。同時,這類學說也無法解釋太陽系的拉普拉斯不變平面與銀道面的交角會大到近62°的問題。

俘獲說例證

以月球為例,月球俘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搶過來的“女兒”,即地球與月球由不屬於同一星雲團的物質形成,由於地-月軌道的變化,在1~10個地球半徑範圍內,外來的月球在飛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所捕獲,最終成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
主張俘獲說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和月球處在太陽星雲的不同部位,由化學成分不同的星雲物質凝聚而形成。月球原來的運行軌道與地球的軌道面交角很小(約5度),當月球運行到地球附近時,在地月距離為10個地球半徑的範圍內,月球可能被地球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
著名天文學家阿爾芬認為,月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獲時,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26個地球半徑,與地球的平面的交角為149度。如果月球進入地球的洛希限,潮汐會產生很強的非均一重力場,月球表面的岩石將會破碎,並進入月球運行的軌道空間,大部碎片物質又返回月球,撞擊月球,在月表產生大量的月海盆地。月球正面在39億年前發生的開鑿月海事件——雨海事件也許是俘獲說的重要證據。通過地月軌道的精細計算及雷射測距的數據表明,現今月球的軌道愈來愈遠離地球,每年後退約3.8厘米。
不過,俘獲說只能解釋部分觀 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人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