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奸夙敵(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內奸夙敵)

內奸夙敵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內奸夙敵一般指本詞條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內奸夙敵》講述一對青年男女突然得到一份意外遺產,在接收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故事。作品試圖提出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如何看待前一時代意識形態中的遺產,同時也表現出新一代人面對過去產生的猶疑、惶惑和不知所措。所收作品大都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不難看出,雖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被困難包圍,遭遇痛苦,但仍對未來懷有美好的憧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奸夙敵
  • 作者:斯涅吉廖夫
  • 譯者:等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頁數:352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020100422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內奸夙敵》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內奸夙敵
瓦茨拉夫廣場上的雕像底座
誰不和我們一夥兒就倒霉
磁力
“翻洋片”遊戲
我將長眠在沙棘叢下
樓層
19號行動
聖誕老人
在公園裡
沒有名字
買家
家在何方
唱吧,革命
尋找墮落天使的奶奶
林蔭路上的跳鼠
尋找失去的聲音
殘篇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斯涅吉廖夫 譯者:張建華

序言

親愛的讀者朋友,擺在您面前的這本《內奸夙敵》已經是第四部俄羅斯“處女作獎”小說集了。在俄羅斯“新一代”基金會堅定不移地向世界推出一批又一批青年作家的時候,相信我國也有相當數量的讀者在堅定不移地跟蹤閱讀他們的創作,這也正是作者、譯者、出版者繼續這項工作的最大動力之所在。
本集選人了近三年來獲獎或者入圍的十八篇作品。由於自2011年始“處女作獎”提交作品的作者年齡由原來的二十五歲以下變更為三十五歲以下,所以這一次我們將要接觸到的作家年齡跨度比較大。最年長的格奧爾吉·波塔波夫和葉琳娜·克雷扎諾夫斯卡婭生於1977年,最年輕的馬克西姆-凱涅爾生於1987年。由於放寬了年齡限制,這些作者大多在參加“處女作獎”的評選時都已經發表過作品,獲得過一些小型的文學獎項。不過,“處女作獎”依然以它宏大的宣傳力度和長遠的培養計畫而吸引著大批文學愛好者,被稱為文學的“造星工廠”。從職業構成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今複雜而又多元化的社會局勢下,這些青年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專職創作。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如波麗娜·科留金娜做網站編輯和外聯記者,拉夫山·薩列丁在林區做定製家具的準備工作,馬克西姆·凱涅爾負責伊熱夫斯克一家雜誌的經濟欄目,葉琳娜·克雷扎諾夫斯卡婭在基輔國家公園做環境教育宣傳工作,亞歷山大·斯涅吉廖夫搞建築工作,格奧爾吉·波塔波夫則是個工程師。他們到處遊歷,見多識廣,體驗各種生活和職業,沒有任何羈絆,也無黨派之爭。文學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是他們表達自己、參與社會、探索未來的一種手段。在2011年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的“處女作獎”獲得者與讀者見面會上,女作家奧爾加·葉拉金娜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把寫作分為三種:寫劇本是為了賺錢生活,寫文學研究論文是為了鍛鍊自己的頭腦,寫小說是出於心靈的需要。”他們就是這樣努力在謀生、愛好與理想間尋找平衡,走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
本集收入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既有年輕作家比較喜愛的回憶成長經歷的自傳小說,也有幻想性的作品;既有對歷史的反思性小說,也有關注現實的小說;既有以寫實為主的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也有以情緒或者聲音為描寫對象的難以定性的體裁,可謂五彩斑斕,特色鮮明,給讀者帶來各不相同的閱讀體驗。
《內奸夙敵》2005年入圍“處女作獎”的“小型小說獎”。小說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以英漢互譯為生的青年米沙在母親去世後接到一位陌生老者的神秘電話,他自稱是米沙姥爺的朋友,姥爺托他轉給米沙一處房產。米沙在和女友商議後決定赴約。在距城裡不遠的郊外農村里,米沙見到了這位姥爺的好友。他衣著破爛,病人膏肓,告訴米沙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公證處辦理遺產公證,然後他所在的這棟房子就歸米沙了。在和這位老人接觸的過程中,米沙得以知道自己家族的真實歷史:姥爺當年是內務人民委員部大尉,後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1956年才放回來。他的生身父親是個酒鬼,母親仇恨這樣的身世,向他隱瞞了一切。米沙在和老者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其實就是自己的姥爺。很快,老人去世,米沙得到了這所房子。可是他再也無法平靜地生活了。他一會兒扮成姥爺當大尉時的樣子,一會兒又裝成被抓來的間諜嫌疑人,近乎自虐般地重現特務審訊犯人的情景。他想替姥爺贖罪,卻又嘗試理解他;他羨慕那代人擁有信仰,卻對他們的信仰充滿懷疑。他破壞了平白得來的房子,把女友也趕走了,最終得出結論:可以不相信愛情,但愛是需要的。莫要執拗於信仰,但信仰是需要的。小說通過一件特殊的事情,利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對歷史進行了回顧和解讀,在對歷史進行批判性反思的同時,也反映了當今青年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讀來別有一番新意。
《19號行動》入圍2012年“小型小說獎”的長名單。小說情節完整,貼近現實,構思精妙,文筆老練。在今天講究實驗、探索的文壇環境下頗有傳統做派,可以稱得上是短篇小說中的佳作。故事發生在蘇聯解體後的彼得堡:俄羅斯某特種警察部隊奉命去制止一次示威遊行,他們的任務是抓捕頭目,驅趕人群。主人公久沙就是其中的一名防暴警察。兩個都自以為代表正義的隊伍——遊行的人群和年輕的警察發生衝突。代表政府一方的訓練有素的警察驅散了這次遊行,並抓獲了一群為首分子。雖然殘酷的現實和曾經的行伍歲月已經把人性磨滅,但是久沙的內心深處還是潛藏著憐憫心和同情心。他暗暗幫助一個被押的野貓般的女孩,匆忙中和女孩互相生起朦朧的愛慕之心。在完成任務後回家的路上,他對自己所執行的命令有了片刻的懷疑。但就在這時他遭遇劫匪,被打昏過去。小說就此戛然而止,留給讀者深深的遺憾和回味。
《樓層》是由一系列短篇小說構成的中篇。小說以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住過的一棟樓為背景,描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小說按照地點順序詳述與地下室、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及樓頂相連的那些記憶,幾多感傷,幾多留戀。·有媽媽對調皮孩子的擔驚受怕,有鄰里之間互相關心與幫助的真情,有單親家庭的辛酸與小小的幸福,有走向邪路的玩伴和淳樸善良的叔叔等等。這些抹不去的記憶是“一陣可以穿越整個人生的風,穿越成長歲月的風”。另外,拉夫山·薩列丁的幾個短篇也是類似的童年故事。
短篇小說《聖誕老人》講述了發生在1941年聖誕節期間的一個小故事。小偷在偷了一袋麵包之後匆忙間逃進一所寄宿學校。這裡有在媽媽犧牲後自動承擔起保育員職責的年僅十六歲的薇拉以及十五個忍飢受凍的孩子。小偷冒充聖誕老人躲到這裡。警察來搜尋時,薇拉為了孩子們的生存冒死將小偷藏了起來。這個夜晚,薇拉和孩子們趁小偷醉酒熟睡之際將他口袋裡所有的麵包都換成了玩具。
《尋找失去的聲音》是一篇獨具特色又充滿異域風情的作品。其中有主人公,也有所謂的情節,但這些都不是描寫的重點,真正的主角是聲音。可以說,這是一篇充滿了聽覺效果的小說。爺爺的客人“卡爾——哈爾”的說話聲,引起幼小的“我”對他們所在的那片土地——喬治亞的嚮往。成人後“我”來到喬治亞,師從提比里西音樂學院最著名最年長的教授、偉大聲樂傳統的繼承者諾達爾·安德古拉澤。在那裡聽到學音樂的歌唱聲,電視裡的隆隆炮聲,播音員的聲音,音樂老師的說話聲,各種聲音的節奏與分量,座椅和桌子發出的聲音,房間裡的回聲。他們的民族語言像檯球一樣,互相碰撞,滾到各處,然後化為黑色的吱吱嗚叫的小鳥,飛向陽台,又從陽台俯衝到汽車輪子下。“我”還聽到一位喬治亞偉大歌唱家的錄音,“好像是熔化的白銀從樹上滴落”。作者把所有這些聲音和當地的民俗、景物融合在一起,如散漫隨筆般鋪陳紙上。語言華麗繁複,甚至有些晦澀難懂。
如果說《尋找失去的聲音》的描寫對象是聲音的話,那么《殘篇》中的描寫對象就是情緒了。《殘篇》與前者的風格相似,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雜感和女友無端離去帶來的無盡傷感。這些篇章都有編號,但是並不連貫,前顛後倒,正如人紛飛的思緒,無邊無際,無休無止,雜亂無章。痴人說夢般獨自囈語,訴說著自己的愛、痛苦和失落。
《尋找墮落天使的奶奶》入圍2011年“隨筆獎”的短名單。它的副標題是“語文學、心理學、紋章學方面的非學術性研究成果”。作品從語言文字出發展開想像,竟然對魔鬼與天使,以及人類的愛恨、嫉妒、高傲、諂媚、公正、自私、純潔等品性、情感和態度進行了生物學意義上的譜系探究,勾連出它們的親屬關係,別出心裁,新鮮有趣。
迄今為止,“處女作獎”設立已十餘年,很多讀者會關心那些年輕作者的前途與現狀。我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曹文軒也曾提問年輕的作家是否能夠再創俄羅斯文學的輝煌。這個問題現在難有定論,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包括大量“處女作獎”獲得者在內的青年作家在文壇上越來越顯示出整體的實力,新一代作家已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正如獲獎者伊琳娜·博加特廖娃所說,這些生於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的作者,處於歷史轉折的一段時期。他們少年時期恰逢國家體制的變遷,舊有意識形態的摧毀和新的意識形態的建立同時發生在眼前,這使得他們驚慌失措,無從選擇,於是在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之後,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評論家魯達廖夫也認為當代青年通過創作實現了“認識自己”,通過內在的自我走向了外在的世界。現在他們不僅有實力問鼎大型文學獎項,如羅曼·謝恩欽憑藉長篇小說《葉爾特舍夫一家》入圍2009年布克小說獎短名單,扎哈爾·普利列平以長篇小說《罪》獲得2008年“民族暢銷書獎”,而且以年輕的激情與自信去影響社會意識。他們中的重要代表謝爾蓋·沙爾古諾夫、羅曼·謝恩欽、扎哈爾·普利列平、安德烈·魯達廖夫、謝爾蓋·別利亞科夫等加入了2009年成立的國民文學中心。中心聯合當代富有影響力的幾十位新老文學家,以保護俄羅斯民族文化為宗旨,發表有關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文章,希望為奠定整個民族的精神基礎貢獻力量。作為青年文學評論界的領軍人物,魯達廖夫提出文學的意義在於“實現時代的精神目標,形成民族基本的意識形態,探索未來的文化模式”。新一代文學家自動承擔起這樣的重任,發出對“新果戈理們和新別林斯基們”的呼喚,同時在創作、評論、編輯、出版領域施展才華,以期再創俄羅斯文學的輝煌時代。
為自己這代人立言,說出自己這代人的心聲,希望“處女作獎”獲得者實現他們的目標!
侯瑋紅
2013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