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波麗婭·維赫羅娃中學畢業後,懷著一個少女特有的浪漫主義激情,從延加河畔的洛什卡列夫市來到莫斯科投考建築學院。她父親維赫洛夫是莫斯科林學院教授,由於他長期與波麗婭母女分居,學術觀點不斷遭到批判,引起了波麗婭的懷疑,她想親自了解父親的為人。
到莫斯科後,波麗婭住在女友家裡。當天她就去父親住所,觀察結果與她的想像大相逕庭,房間裡並無豪華的陳設,照片上的維赫羅夫也沒有教授的風度,卻象是一個有些知識分子氣的工匠。波麗婭和姑母塔伊西卡談了一回兒就離開了。維赫羅夫回來後從他姐姐那裡知道,女兒已經來過,並對他有懷疑,心裡很是難過。便認真回憶、檢驗自己的一生。這是少有的不眠之夜,幸好第二天是星期天,但就在星期天中午,廣播了德國進犯蘇聯的訊息。
維赫羅夫出身農家,故鄉克拉斯諾維舍爾依山傍水、森林環繞。農村生活和秀麗的景色培養了他對大自然、尤其是對森林的熱愛。童年時期他對商人濫伐森林就非常痛恨。生活的艱辛使維赫羅夫和母親一起離鄉背井,投奔在彼得堡當茶役的叔父。以後,母親就在森林經營學教授圖利亞科夫家裡幫傭。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圖利亞科夫對熱愛森林的維赫羅夫發生了興趣,安排他進了利西諾林業學校當公費生。五年的學習結束後,他母親和叔父都已不在人間了。這時,身無分文的維赫羅夫,依靠了一位不肯吐露姓名的好心人的資助,於1908年進了彼得堡林學院.他與幾位同學成了莫逆之交,其中核心人物是布爾什維克瓦列里·克拉伊諾夫。1911年瓦列里被捕,維赫羅夫受到株連,被判2年放逐。1911年到-916年夏,他經歷了放逐、流浪、應徵入伍、參加戰爭、負傷退役、復學、完成最後的學業等事件,並利用一切可能,考察俄羅斯森林。林學院畢業後,他獲得了離他故鄉不遠的舒帕金納林務官的職務。到任後,他恪盡職守,同時開始著書立說。1920年秋他完成了《俄羅斯森林的命運》一書。該書以無可辯駁的數據和材料,描繪了俄羅斯森林遭受破壞、浪費的生動畫面。維赫羅夫呼籲保護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年砍伐量不得超過年增殖量。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出現了變化。
維赫羅夫在自己的林管區內認識了地主薩佩金家的養女葉蓮娜,對她有很多幫助並愛上了她。1921年夏維赫羅夫接到去莫斯科林學院任教,擔任圖利亞科夫助手的調令,臨行前向葉蓮娜求婚,兩人一起離開林管區,在莫斯科成了家。
在林學院,維赫羅夫最困惑的是同窗好友格拉齊安斯基成了他的論敵。後者以發展並加速建設為名,提出必須伐林,認為森林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他們倆的論戰使他們成為林學界的兩顆新星。格拉齊安斯基以打棍子起家,得到某些人的欣賞而春風得意。而維羅赫夫則頂著橫加在他頭上的罪名而困惑不解。但他的正確主張也不乏支持者。1936年林學院專門為維赫羅夫舉行了學術答辯會,格拉齊安斯基企圖一舉搞跨維赫羅夫,但出乎意抖的是教研室第二天選舉主任時,維赫羅夫乃以多數票當選。
到了衛國戰爭前夕,他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和理解。波麗婭對突然爆發的戰爭感到迷惘,甚至恐懼。但隨著戰爭逼近莫斯科,她逐漸認識到自己在民族危難時刻的責任,因而更急於搞清父親是否有問題,使自己問心無愧。她了解到父親已於1941年夏天入黨,她從維赫羅夫給新生開的森林學導論課中強烈感受到他那顆熱愛祖國、竭盡全力護衛俄羅斯森林的赤誠的心。姑母塔伊西卡也向她談了她母親離開幸福家庭的原委。她母親葉蓮娜在維赫羅夫的幫助下,隨著文化修養的提高和視野的擴大,把輕而易舉得來的幸福看成不堪忍受的心理負擔,她意識到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她帶著6歲的波麗婭回到故鄉參加工作,以實現自己的生活追求。這樣維赫羅夫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熱愛祖國、正直、勤勞的學者的面貌已經清楚了。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是維赫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爭論的實質,但對此問題她已無能為力。
她很快上了前線,在野戰醫院工作,經受了戰火的嚴峻考驗,後來又奉命潛入敵占區路什卡列夫,歷盡艱險,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她還遇見了在前線英勇作戰的維赫羅夫的養子謝爾蓋,他告訴了她從已經犧牲的裝甲列車政委莫爾希欣那兒聽到的有關格拉齊安斯基的一些情況。莫爾希欣研究過青年革命運動史。他根據歷史資料和與格拉齊安斯基的談話,斷定他是活動於1910年前後、專拉青年下水的行幫組織“青年俄羅斯”的成員並與憲警有聯繫。實際上,1911年憲警中校昌德維茨基巧使美人計,使這個養尊處優、愛慕虛榮、不講原則的神學院教授的兒子就範。他泄露了瓦列里的身份,導致瓦列里和其他人被捕。
十月革命後,格拉齊安斯基利用在檔案館工作之便,銷毀了有關材料。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除了維赫羅夫,已所剩無幾了。格拉齊安斯基對維赫羅夫長達20年之久的批判隱藏著他險惡的用心把知情人置於死地。也就是他利用與波麗婭偶然談話的機會,暗示維赫羅夫接受過來歷不明的資助,從而加深了她對父親的懷疑。1942年春天,延加河畔的大片地區收復,波麗婭到莫斯科受勛,父女再次見面。這時她對父親的誤會已經冰釋。在重返前線前,波麗婭當面斥責了卑鄙狠毒的格拉齊安斯基。他的精神崩潰了。他一直心神不定,不僅是維赫羅夫得了最高勳章,這意味著他的失敗,更使他震驚的是西方諜報機關通過昌德維茨基提供的情況來找他了。驚恐不安的格拉齊安斯基不久便自殺。那年春天,維赫羅夫重返故鄉,見到了葉蓮娜。她因人們需要她而感到幸福。此時倆人都很激動,彼此心照不宣,再次結合已為期不遠了。
作品目錄
章回 | 章回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
角色演員介紹
波麗婭
在
蘇聯衛國戰爭前夕,波麗婭從外省來莫斯科求學深造。可是,未及入學她卻面臨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波麗婭的生活從和平一下子轉入戰爭。最初,她的思想和行動很不適應,後來,經過密友瓦莉姬的幫助以及蘇維埃現實對她的教育,波麗姬改變了求學的志願,參加了紅軍,走上前線,為保衛祖國而奮鬥。最後,波麗啞由於深入敵後偵察敵情理立了功勳,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來莫斯科參加授勳會議。
維赫羅夫
成就卓著的林學家,生於貧苦的農民之家,幼年喪父。在舊俄時代,他們一家三口人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扎。母親做傭人,姐姐討飯。維赫羅夫的故鄉是林區,他從少年時代起就熟悉和熱愛森林。那時,他常常和老一代伐木工人卡林納在一起,受到了保護森林、熱愛森林的影響。維赫羅大緊緊地追隨著世世代代的林區人民的足跡前進,吸取他們的寶貴經驗,經過學習和考家研究,逐漸形成自己的學術思想和性格特徵:熱愛自然,保護森林,合理採伐,因此.維赫羅夫成為卓越的林學家是由於他繼承了俄羅斯人民熱愛森林的優良傳統。
格拉齊安斯基
格拉齊安斯基是混入革命隊伍的蛀蟲。他利用流行一時的極左思潮,以革命的詞句,誣陷維赫羅夫的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主張是限制木材生產,破壞建設,力圖從政治上將對手置於死地。這個華而不實,口蜜腹劍、玩弄權木的學問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居然青雲宜上,紅極一時。他在學術論爭中的惡劣行徑完全是由他的世界觀所決定的。他一貫奉行的生活原則是個人中心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他青年時期混跡於進步學生界是為了沽名釣譽,投機革命,一旦形勢有變,便向反動勢力投降,不惜出賣同志以保護自己。他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愛情上極端自私、虛偽。在小說中,他華美的外衣逐漸被剝去,終於露出了本相,他那不光彩的結局也是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創作過程
列昂諾夫在回憶小說的創作目的是提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是我長期思考與探索的一個主題,我越來越為俄羅斯森林的命起優慮不安。人們到處都在濫砍濫伐。不僅在俄國,而且在世界各地森林都面臨著一場浩劫。列昂諾夫進一步指出“只要稍稍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看出俄羅斯的命運從來是與森林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出於熱愛人民、熱愛祖國以及全人類,而必須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列昂諾夫在1947年發表了《保護綠色之友》一文,提出保護、合理使用森林資源的主張。這篇文章是《俄羅斯森林》的前奏和先聲。
後來,又經過反反覆覆的思考和探索,列昂諾夫確認“怎樣對待森林資源以至整個自然環境、自然資源,這不僅是涉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開發的國民經濟問題,而見是一個涉及到為於孫後代造福還是造孽,人類的文明利良知能否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的重大問題。”正因為如此,列昂諾夫說:“森林是人類的綠色之友,是值得大力謳歌的。正是對依羅所森林的命運的思考,對人與自然、人與歷史這一主題的思考,促使我構思和寫出了《俄羅斯森林》這部小說。”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小說中,作者使具體的矛盾衝突和事件通過人物思想的折射而具有哲理性。從各自對待俄羅斯森休的態度來看,赫維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的矛盾衝突沒有單純停留在社會歷史意義上,它上升為美和醜、善和惡、創造和破壞的鬥爭。葉蓮娜的離家出走,不是簡單的夫妻不和或感情破裂,這是她對自身價值的追求,體現了對人生意義的新的理解。維赫羅夫和波麗婭父女初次見面的談話內容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探討人生意義和目的;功勳的本質以及什麼是人的幸福等問題。波麗婭在敵後被捕,她與德國軍官凱特爾的談話是富於哲理性的。哲理性的加強深化了小說的內容。在《俄羅斯森林》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貫穿全書的俄羅斯森林具有象徵意義。它象徵俄羅斯,是俄羅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它不僅是美的象徵,還是人類的朋友,人的保護者,是聯繫世世代代人們的紐帶,因此作看熱情謳歌俄羅斯森林,使它處於全書中心。
小說結構
在蘇聯"無衝突論"盛行的五十年代初期,《俄羅斯森林》的出現猶如噴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肺。它以尖銳的矛盾衝突,廣闊的生活畫面、人生的哲理探討為世人所矚目。小說集中表現了維赫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環繞俄羅斯森林而展開的矛盾衝突。同時作者也在小說中描述了青年一代在
衛國戰爭期間的成長。環繞上述二條主線,作者不斷插敘一些次要人物的身世和命運,如葉蓮娜等。這種多層次的結構不僅使作者將現實和歷史結合起來,並使作者有可能畫出一幅從二十世紀前後到四十年代將近半個世紀的俄國社會生活發展的歷史畫卷,反映了沙皇俄國農村的貧困和悲慘的生活,
彼得堡上層社會的腐敗、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的追求與分化、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和曲折、
莫斯科保衛戰和敵後的鬥爭、青年一代在戰爭期間的表現等等,因而《俄羅斯森林》被譽為"二十世紀俄國現實獨特的百科全書"。
藝術特色
《俄羅斯森林》的語言富於哲理,表達了生活真理,揭示了生活規律。同時《俄羅斯森林》的心理描寫是及其成功的,並且具有列昂諾夫的創作特色。列昂諾夫在小說中極力挖掘人物心靈深處的東西,揭示人物性格的複雜性,體現人物性格和客觀世界的多重聯繫。列昂諾夫在心理描寫方面深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在格拉齊安斯基灼形象中體現得相當充分。作家在描寫格拉齊安斯基被憲兵中校昌德維茲基審問時,細緻地展示了他複雜的心理狀態,腦怒、傲慢、恐慌、授懼、僥倖、負疚感、感激、阿碘、心安理得、虛榮、自我狡辯、懊悔、心服口服、束手就擒等等,這裡的心理描寫體現出上述列昂諾夫的心理描寫的特點。
《俄羅斯森林》的諷刺是潑辣、深刻的,它增強了小說的戲劇性、趣味性和批判力度。格拉齊安斯基是小說中的反面人物,作家對於他的兩面派、偽君子、道貌岸然、深奧莫測、四處鑽營、不學無術、稱王稱霸、口蜜腔創等等性格,則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列昂諾夫諷刺有時藉助於潑辣、譏刺的語言挖苦、嘲笑他;有時又以夾敘夾議的手法批判、譴責他;有時則在敘述中揭露他的口是心非和陰謀詭計,還有的時候,作家則以生動的形象描寫刻畫他的可恥的個性。
作品影響
列昂諾夫1953年發表代表作《俄羅斯森林》這一小說給作家帶來俄羅斯國內文壇廣泛的崇高讚譽;它轟動了蘇聯文藝界,在國外也頗受歡迎。
這部小說出版之後,蘇聯文藝界認為這是一部傑出的作品,並且多次進行過廣泛討論,一致承認這部小說是“劃時代的巨著”。“在當代蘇聯文學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俄羅斯森林》榮獲1957年
列寧文學獎金。20世紀90年代這部小說又被改編成電影,搬上了銀幕。
作者簡介
列昂尼德·馬克西莫維奇·列昂諾夫(1889-1994)蘇聯俄羅斯作家、蘇聯科學院院士。他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詩人。因受其父影響,在中學期間就開始寫詩。中學畢業後,於1920年加入紅軍,參加了南方反對白軍的戰鬥並在部隊的報紙工作。1922年復員回到
莫斯科,在《紅色戰士》等報紙當編輯。兩年後成為專業作家,他的第一部成名作長篇小說《獾》發表於1924年。
1927年又發表了描寫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揭露市儈習氣的長篇小說《賊》,後1930年創作《索溪》。列昂諾夫在30年代還寫有以知識分子在革命過程中的思想變化為題材的《斯庫塔列夫斯基》和體現對
共產主義熱烈嚮往的《通向海洋之路》。除了長篇小說,列昂諾夫還創作了中、短篇小說、劇本和政論作品等,包括中篇小說《葉甫蓋妮婭·伊萬諾芙娜》(1963)、劇本《侵略》(1942)、《金馬車》(1946)等。列昂諾夫的創作反映了蘇聯社會發的重要階段,在藝術上有新的開拓,對蘇聯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