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民(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侯愛民(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2000年3月任山西屯玉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2002年3月至在任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95年當選中共山西省第七屆黨代會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愛民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西省屯留縣河神廟鄉西溝村
  • 出生日期:1954年7月
  • 職稱:高級農藝師
創始人,建設發展,人物生平,

創始人

侯愛民:種業奇蹟的創造者
當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原種場拓展為一個大產業,並從山西屯留這樣一個內陸偏僻小縣發展到全國,當一個傳統種子企業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的現代高科技企業和全國玉米種業的龍頭老大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奇蹟,而成就這一奇蹟的,是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愛民。

建設發展

從社會的最底層拼起
1970年,由於家境貧寒,年僅16歲的侯愛民國中剛畢業便不得不返回村里。
侯愛民所在的山西省屯留縣河神廟鄉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距縣城有30多公里,全村僅有十幾戶人家,山路崎嶇,蜿蜒難行。他家世代務農,父輩們純樸的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感染著侯愛民的幼小心靈。在掙工分的年代裡,他這個年紀的孩子在村里還派不上用場,而記工分或者會計的差事也不會輪到他的頭上。但因年齡小又有幾分討人喜歡的稚氣,他幸運地走進學校,成了村裡的民辦教師。幾分欣喜中,他並沒有放棄自己走出大山的嚮往。他一邊教,一邊學,學習的東西多是實用型的農業生產技術。4年後,他被選派到鄉辦農校進行專門的農業技術學習,畢業後被鄉政府錄用為鄉農科站農科員,承擔起了全鄉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刻苦鑽研農技知識,掌握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
1983年,侯愛民收穫了人生的第一季果實。他大膽承包了全鄉19個村1000多農戶的15,000畝土地的種植技術指導,並在全縣農業減產的情況下,創下了增產近150萬公斤的奇蹟。這在當地成了一大新聞,並引起了上級的重視。他被推薦到農業部,成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先進個人。而有關部門的領導也猶如發現了一顆深埋的金子,破例將他抽調到縣農業局編寫《屯留縣土壤志》。在這段時間裡,侯愛民表現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吃苦精神。翻閱資料,野外調查,風餐露宿,掌燈夜戰,僅僅三個月的時間,16萬字的《屯留縣土壤志》便印刷出版。山西省的土壤專家看到該書後讚不絕口:專業性很強,一個農民技術員能寫出這樣的著作,在山西省還是第一次。
該出手時就出手
1988年,順應改革的大潮,屯留縣委、縣政府決定以全縣19家農業事業單位為試點,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承包經營。
當時,侯愛民已經被留在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從事技術推廣、物資服務和技術諮詢工作。幾年來侯愛民在工作中表現出的非凡能力,使人們對這個小伙子寄予厚望,而全縣的公開承包又將他推到了這一改革的潮頭,他瞄上了縣農作物原種場。
縣農作物原種場是一個農業事業單位,主要從事農作物原良種的繁育生產。由於多年來經營不善,到1987年年底,該場固定資產只有19.3萬元,負債卻高達23.6萬元,職工人心渙散。而對這樣一個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單位,侯愛民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縣裡立下軍令狀:不再要縣財政每年的4萬元補貼,並保證員工的年收入每年有50%的遞增,承包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贏利5000元,第三年贏利10,000元。他從眾多競標者中脫穎而出。
當侯愛民攜妻帶子住進當時的原種場時,面前是滿院的荒草,破落低矮的房屋。
侯愛民知道原種場的癥結所在:在當時的計畫經濟條件下,原種場作為一個事業單位,領導乾好可以提拔,乾不好可以交流,職工吃大鍋飯,乾好乾不好一個樣,乾多乾少一個樣,以致人心渙散,廣種薄收。侯愛民承包後,馬上在組織、制度、薪酬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僅兩年時間原種場的產量就翻了兩番,商品率由當初的10%提高到90%。
原種場的任務是優良品種的引育、推廣,因此侯愛民首先想到的是農民喜歡的、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穩產的農作物新品種。他想到了引種,更想到了從國家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專院校等權威機構引進最新的高產品種。於是,他走出家門,拜訪名師,先後到中國農科院、山西農科院、瀋陽農科院、中國農大、山西農大等科研院所進行聯繫,了解信息。
當他得知中國農大農學系戴景瑞教授育成了優質、高產、抗性好的雜交玉米優良組合“農大60”,並經各地試種表現良好且具有可觀的推廣價值後,他三次去北京,冒著夏日的酷暑,耐心陳述他的想法和當地制種的優勢,最終買回了這個品種的制種和推廣權。為了使這一品種很快推開並使農民接受,他精心組織,在全市布點展示的同時對該品種進行了制種及栽培技術配套研究。作為第一主持人,1988—1990 年他承擔了省重大科研開發課題《旱作良種繁育及其推廣》的研究,並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1991年主持承擔了省重大攻關項目《農大60玉米新品種配套技術綜合研究》,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全縣安排的130畝高產示範田, 平均畝產830公斤,其中最高畝產達1022公斤。有關部門經過實地測試,確定“農大60”為當時山西省玉米生產的主幹品種。
“農大60”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侯愛民大膽決策,跳出原種場千畝土地的小圈子,在全縣發展制種基地3萬畝,制種基地迅速發展到全縣5個鄉鎮37個村。到1989年底,原種場實現贏利100多萬元。
當時在屯留縣還有一個行使管理職權的種子公司。在計畫經濟管理體制下,種子公司和原種場是農業局下屬的兩個事業單位,原種場承擔原(良)種繁育和新品種試驗、示範任務,而原(良)種繁育計畫則由種子公司安排,所產種子由種子公司銷售,試驗示範方案和種源由種子公司提供。侯愛民擔任場長後,原種場發展迅速,日益壯大,無論是制種規模還是效益都超過了種子公司。於是,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侯愛民將合併原種場和種子公司的思路和盤托出,縣委、縣政府大開綠燈,兩家單位合二為一。1990年3月29 日,原種場和種子公司正式合併,成立了“山西省屯留玉米種子專業公司”。
屯玉的企業精神是務實創新。所謂務實,就是不貪大求全,不好高騖遠。侯愛民在創業之初,就把屯玉的經營坐標明確定位於玉米制種上,一是緣於他從事過多年的農技推廣工作;二是長治市、屯留縣是一個農業大市、大縣,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加之當時長治市正在實施“玉米戰略”,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政策環境。這以後儘管中國種業經歷了無序競爭階段,種業企業遇到了不少艱難和困苦,但侯愛民和屯玉人初衷未改,咬緊牙關,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夾縫中走了過來,並且不斷做大做強。
真誠為農民服務
種子企業的生產者是農民,銷售對象也是農民。如何更好地服務於農民是侯愛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屯玉種業作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在十多年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龍頭作用,積極探索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聯利機制。一是實行訂單生產。每年春播前公司都要與制種戶簽訂《委託生產協定書》,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並將制種面積、隔離情況、種子質量、收種數量、收種價格、付款形式等一一簽訂,讓制種戶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解決了農民的“賣難”問題。二是推行風險共擔。為確實保障制種戶的利益,最大限度減少制種戶的損失,公司專門設立了制種風險基金,對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者,給予一定補償,從而與制種戶結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三是進行優質服務。首先公司培養了一支素質精良敢打硬仗的基地技術員隊伍,他們贏得了制種戶的認可和讚譽。其次公司在產前為制種戶提供原種、化肥、農藥、地膜等生產資料,產中為制種戶提供技術指導,產後提供上門收購戶交戶結算服務。以良好的聯利機制和優質的服務保護提高了農戶制種的積極性,帶動了制種基地的規模發展。
1996、1997兩年,受到全國種子供大於求的影響,產出的種子賣不出去,賣出去的也有相當部分是倒掛經營:高價收購低價賣出。而勉強銷出去的,款又收不回來。連續兩年面對幾千萬元與制種農戶兌現資金難以到位的重大壓力,侯愛民想方設法,耐心說服並徵得上級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及時籌集資金為農民兌現種子款,度過了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連續三個積壓年,使企業運轉趨於正常。2004年,全國玉米制種面積增幅較大,玉米種子市場供大於求,尤其是屯玉種業在西北的制種基地,生產成本高,按契約規定的收購價收購,無利潤可賺,甚至還要虧本,但為了遵守契約,不失信於農民,公司還是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按契約規定的收購價給農民兌了現。目前公司共帶動山西及西北地區4萬多農戶從事玉米制種生產,僅制種一項每年可為制種戶增收8000多萬元,戶均增收2000元。所產種子可供社會2800萬畝土地種植,可為社會增產35億公斤,增收30億元。
種子是一個特殊的商品,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企業的興衰和生命,影響著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侯愛民深知種子質量的重要性和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應對農民所負的責任。他把種子質量貫穿於工作過程,時刻牢記在心上,緊抓在手。為確保屯玉系列玉米雜交種的質量和品質,屯玉種業一是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實施全過程標準化管理,從品種選育、生產到銷售所有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化檔案執行。二是加強員工教育,樹立質量意識。對全體員工、生產基地的制種戶進行質量意識教育,做到依法制種,誠信供種,不符合制種規範的行為不做,不合格的種子不入庫,沒有包裝的種子不銷售。三是嚴格責任追究,強化質量保證。建立了內審系統的內部監督、行銷系統的客戶監督、上級部門的抽檢監督三大監督機制。對查出來的問題,追究直接責任人、部門負責人的責任,形成了群體重質量的效應。這種嚴抓質量的經營手段也為屯玉帶來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山西省質量信譽AAA級企業”、“百萬農民信得過產品”、“山西省標誌性名牌產品”等稱號和榮譽,屯玉所生產的玉米種子更是連續7年經國家質監部門抽檢合格率達100%。
快拳出擊顯身手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實踐,侯愛民深知,一個企業要想立於市場的潮頭,不但要通過改革管理體制獲得活力,更要通過科技進步獲得強大的發展後勁,通過培育自己的拳頭產品占領市場。
為了使自己的思路迅速付諸實施,侯愛民跑山東,下河南,去北京,到丹東,先後與全國20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並聘請了40多名國家級著名育種專家擔任公司顧問。在他們的幫助和指導下,企業新品種的開發研究快速起步並漸成規模,到目前共育成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屯玉”牌雜交種19 個,合作開發或購買商業開發權的新雜交種21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16個,正在參加國家區域試驗的玉米新品種19個,參加省級區域試驗的玉米新品種40餘個。
但是,在侯愛民雄心勃勃地實施自己的戰略構想時,還不時地會受到來自傳統行銷體制的重重阻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出台前,各地的種子行銷基本上是“畫地為牢”。當時,屯玉的生產基地只在公司所在地的屯留縣及其周邊縣繁育,制種基地只有8萬畝,制種農戶只有15,000多戶,銷售範圍只限于山西的部分市場,年經營量只有2000多萬公斤。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正式頒布實施,向中國種業無序競爭的現狀亮起了紅燈,徹底解除了束縛企業生產經營的區塊分割的地域局限。2000年3月,屯留玉米種子專業公司改制為屯玉種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2002年3月,屯玉種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又改制為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前一次改革是向產權制度開刀,10年企業產權歸國家所有的制度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內部職工控股、產權主體多元化和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後一次改革是為上市做準備,以期通過上市融資,進入資本市場,實現資本運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做強做大屯玉種業。一系列改革為屯玉的發展和擴張輸入了新的活力,制種基地由原來的屯留及其周邊縣擴展到天山腳下、河西走廊、蒙古高原的寧夏、內蒙、新疆、甘肅、陝西五省區,制種面積擴大到20萬畝,年生產玉米雜交種子達到6000萬公斤。與此同時,公司行銷網路的觸角也由山西延伸到東北、中原、西南等全國玉米主產區,種子銷售市場擴大到全國27個省、市 ,800多個縣(區),占到國內6%的市場份額。
屯玉創業初期,公司只有幾十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屯留人,以國中生居多,為數不多的高中生、中專生成了公司難得的人才。侯愛民居安思危,將網羅人才作為公司興衰成敗的根本大計。公司在全國廣招人才,目前已經聚集了一批有識之士,為屯玉躋身國內種業前列、進軍世界玉米種子市場提供了豐厚的人力資源保障。以此為基礎,侯愛民將自己的戰略思路不斷放大,著力在全國建立企業的科研機構和行銷體系,形成了大舉進軍全國種業市場之勢。幾年間,研發機構由原來的育種科到育種部,後來成立了玉米科學研究所,又到今天的屯玉種業研究院,並由單一的在屯留搞育種發展到在全國建立了4個研究中心、5個生態育種站、1個研究所、1個南繁工作站、 50個生態實驗站,生產機構由原來單一的公司生產科發展到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建立了四個生產型子公司,行銷網路也由原來的公司銷售科發展到在中原、西南、東北、西北四大玉米主產區擁有20個省區級分銷中心、376個縣區級分銷總店、10,000家鄉村級聯銷店,並在合肥、新疆、鄭州、瀋陽、武漢、北京等地建立了15個子公司。由此,屯玉成為雄踞全國的玉米種子公司。
因為敢拼,侯愛民在與命運的搏鬥中贏得了希望和出路;因為愛拼,他獲得了實現人生價值的一次又一次機遇。十幾年的創業路程,閃耀的是侯愛民的智慧,贏得的是企業的榮光。

人物生平

侯愛民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勞動模範、傑出的民營科技企業家、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愛民同志因突發心肌梗塞,醫治無效,於2006年6月15日6時,在屯留不幸逝世,享年52歲。
侯愛民同志1954年7月15日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河神廟鄉西溝村。1976年3月參加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屯留縣農作物原種場場長、屯留玉米種子專業公司經理、山西屯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其間曾兼任屯留縣人民政府科技副縣長、中共山西省第七次黨代會代表,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商標協會副會長、長治市信用協會副會長、長治市慈善總會副會長。
侯愛民同志出生於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16歲國中畢業就回村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不久成了村裡的民辦教師,由於他對農村、農民、農業的深厚情感,他一邊教書,一邊學習農業實用型的生產技術,四年後,他被鄉政府錄用為鄉農科員,承擔起了全鄉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1983年他承包全鄉19個村1600多農戶1000公頃土地種植技術指導工作,在當年全縣農業減產的情況下,他承包的土地卻增產糧食近150萬公斤,同年他被評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1984年被縣農業局抽調編寫《屯留縣土壤志》,工作中,他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吃苦精神和求知渴望,贏得了大家的敬佩和領導的賞識。
1988年在改革的大潮中,他大膽承包了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縣良種場,從此他開始與種子結下不解之緣,並在種子行業內摸趴滾打。他上任後不久,就攜妻帶子住進這一片廢墟、低矮潮濕的場區大院,並以此為家,和場裡職工同甘共苦,扭虧增盈。他把良種場發展定位為新品種引進、繁殖、推廣三步走戰略,為求玉米新品種,他走出家門,拜訪名師,先後到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瀋陽農科院、山西農科院、山西農大等多家科研院所了解信息,最終從中國農大買回了玉米雜交種農大60制種權,成為當時向科研單位購種第一人。為繁殖推廣農大60新品種,他跑斷了腿腳,吃盡了苦頭,冒酷暑上北京,頂嚴寒下四川,困了旅店休息,餓了吃碗便飯,艱辛的勞動換回了豐收的喜悅。僅兩年時間原種場由負債23.6萬元變成贏利240多萬元。1990年,侯愛民同志多方奔走又促成了縣良種場與縣種子公司合併,成立了屯留玉米種子專業公司,實現了優勢互補和資源重組。從此,誕生了“屯玉”這兩個字。
1990年至1999年十年間,侯愛民同志領導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體系,組建了自己的專家隊伍,培育了自己的拳頭產品,發展了自己的行銷網路,形成了育、繁、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成為全國種子產業化的一面旗幟。2000年3月,他牽頭將屯留玉米種子專業公司改制為內部職工控股、產權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初步建立起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乘《種子法》正式頒布實施的東風,屯玉的科研、生產、經營實現了由屯留到山西乃至全國的規模擴張。2002年3月,為貫徹落實《種子法》,應對“入世”挑戰,侯愛民同志又領導公司進行了第四次體制改革,成立了山西屯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聘請了職業經理人和科研管理精英,公司實現了由傳統種子企業向現代種子企業的戰略轉型。“屯玉”這一品牌開始由山西向全國迅速擴張。屯玉的研發由原來的育種部到玉米科學研究所,又發展到今天的屯玉種業研究院,育種基地由單一的在屯留搞育種發展到在全國建立了4個研究中心、5個生態育種站、1個研究所、1個南繁工作站、 52個生態實驗站;屯玉的生產由原來單一的公司生產科發展到新疆、甘肅、寧夏等地6個生產型子(分)公司,屯玉行銷也由原來的公司銷售科發展到在中原、西南、東北、西北四大玉米主產區16個省區級分銷中心、1000多個縣區級分銷總店、10000家鄉村級聯銷店。公司還在安徽、新疆、河南、遼寧、湖北、北京等地建立了15個控股子公司;從此,屯玉種業成為雄踞全國的玉米種子公司。
十幾年的艱辛創業,侯愛民同志把一個瀕臨倒閉、名不見經傳的縣級良種場發展成為在全國擁有11個科研機構、15個子公司、5個分公司,總資產5億多元、淨資產1.9億元的現代化企業集團,並榮獲“中國種業五十強企業第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
侯愛民同志的一生,是心繫“三農”,奉獻種業的一生。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了玉米種子育、繁、銷一體化建設和新型種業體系建設上,就在他病逝的前幾天,他還奔波在全國的種子市場調研之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他為全國種業發展舉起了一面大旗,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巨星隕落,麟山哀鳴,在屯玉種業大展宏圖之時,他英年早逝,不僅對“屯玉”是個巨大損失,而且給山西乃至全國種業發展留下了很大的遺憾。
侯愛民同志的一生,是無私奉獻,光明磊落的一生。他把“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辦法廣納賢才,他用“像軍隊、像家庭、像學校”的企業文化激發員工。從國內到國外,從南國到北疆,從城市到鄉村,從春夏到秋冬,巨大的時空里留下他匆匆的腳步。從科研到生產,從物流到行銷,從行政到後勤,從戰略制定到戰略實施,從企業內部管理到外部公共關係,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貧不餒,富不奢,幫貧濟困,樂善好施。抗洪救災,抗擊非典,他慷慨解囊;救助失學兒童,幫助貧困大學生,他慷慨解囊。他一生淡薄名利,追求大我,以事業為樂,為我們樹立起做人的豐碑。
侯愛民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