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宗濂(1900年1月23日-1992年3月17日),中國近現代生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家。1900年1月23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漢族。研究論證了Fick氏間隙的本質是陽極抑制,提出短時通電兩極興奮、兩極抑制學說;研究了興奮性及其指標問題,論證出能正確反映興奮性的指標;研究過針感生理,論證了不同穴位的針感感受器和針感傳入纖維。多年擔任醫學行政工作,對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9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宗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海城
- 出生日期:1900年1月23日
- 逝世日期:1992年3月17日
- 職業:生理學家、醫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日本京都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生理學奠基人之一
參與創辦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 - 代表作品:《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個人成績,獲得榮譽,個人作品,主要論著,世人評價,紀念文章,
人物簡介
1900年1月23日 出生於遼寧省海城縣。
1920年7月 畢業於瀋陽南滿醫學堂,留校任生理學助教。
1922年9月~1924年9月 在日本京都大學學習。
1924年9月 任南滿醫學堂(後滿洲醫科大學)講師。
1926年4月 任滿洲醫科大學副教授。
1926年10月~1927年3月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研究。
1930年3月~1931年3月 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留學。
1931年3月~1931年9月 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研究。
1931年9月 回瀋陽工作。隨即任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理學主任、教授,兼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名譽教員。
1937年7月 創建福建醫學院(現福建醫科大學),任院長兼生理學系主任、生理學教授。
1944~1992年 歷任西安醫學院(後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衛生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陝西省生理科學會理事長及名譽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教授學銜評定委員會主任等職。
1992年3月17日 因全身臟器功能衰竭於西安逝世。
人物生平
侯宗濂,西北醫學院(後為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院長(1900--1992),一級教授,1900年元月生於遼寧省海城縣,漢族。1920年畢業於南滿醫學堂,留校任教並從事心理學研究。1922年去日本京都大學進修肌肉神經普通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化學,1926年獲日本醫學博士學位。1930年赴奧、德留學。留學期間,在自己的研究論文中,對當時已被世界生理學界公認由法國科學院院士拉皮克(lapicqe)提出的"時值"理論,提出了質疑,並首先提出要找到一個新的確實反映興奮性的指標來取代拉氏"時值"。論文在德國《生理學雜誌》以教授名義發表後,引起了國際生理學界的關注。
1931年回國後,任北平大學醫學院生理學主任教授。1936年,由中國生理學會推薦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生理學大會,發表了他對"費氏(fick)間隙"的研究論文,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重視。1937年應聘赴閩,創建福建醫學院(現福建醫科大學),任院長、教授兼生理學主任,後任福建研究院院長。1944年應邀來陝西,出任西北醫學院院長。解放後,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仍任命侯宗濂為西北醫學院(後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院長。1988年任西安醫科大學名譽校長。
1955年,侯宗濂領導生理學教研室,繼續進行興奮性及其指標等問題的研究,先提出了"標準時值"概念,後於1959年又提出"標準電量"新概念,對其"標準時值"理論進一步完善化,達到能更全面更精確地反映興奮性的指標。這一報導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
為了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促進中西醫結合,從1972年起,他開始進行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他把針刺穴位的生理功能與結構統一起來,進行系統的研究,開闢了"針感生理學"這一新學科的研究領域。其針刺鎮痛原理及肌肉神經普通生理學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或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侯宗濂並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獎,同時獲陝西省、衛生部科學大會獎。
侯宗濂從事學術研究70餘年,在生理學方面有極高的造詣。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曾主編《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分卷。建國以來,他一貫重視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方法論指導其科研實踐。
侯宗濂在青年時期就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解放後積極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熱情地參加各項學術活動和政治活動。於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西安分社籌備處和籌備委員會召集人,1953年西安分社成立後,歷任九三學社西安分社第一至五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陝西省第六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七屆委員會名譽主委,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至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並且歷任全國和陝西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及陝西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委員,陝西省科協主席、名譽主席,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陝西省生理學會名譽理事等多種職務。
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92歲。
個人成績
一、發表論文《發汗與季節的關係》:揭示了不同季節同一濕度條件下,汗腺活動水平和發汗量並不相同的規律,提出了影響發汗的心理因素。這是中國生理學家較早的研究論文之一。
二、對興奮性指標的研究:批判了Lapicgue的時值理論,提出了標準時值與標準電量學說以及組織興奮發展的理論,代替時值。他的理論推導,在1955年用生理實驗取得了證實,並於1963年、1964年發表論文總結提出興奮發展階段論學說,描述其探索的思維方法。
三、在針感生理學研究上,提出了針感的二重結構學說。他認為要解決針刺麻醉原理問題,首先必須解決針感問題,並為此研究大量已有的實驗材料,佐證說明,將針感現象分解為針感的產生和針感的維持兩個部分。根據功能和結構統一的原則,提出針感的產生和維持不在同一結構的說法:針感的產生主要是由細纖維傳入,而針感的維持可能有梭內肌參與。這就是針感二重結構學說的核心,也就是說,穴位肌電是梭內肌發放的,傳導針感的是分布於肌梭中的細纖維(Ⅳ類纖維),二者共同組成針感的感受器。
獲得榮譽
1926年4月,侯宗濂的論文在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通過,經日本文部省批准,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獲文部省河西獎章。滿洲醫科大學(原南滿醫學堂)授予他副教授學銜。
1937年7月,應聘前往福建,創建了省立福建醫學院,任院長,兼任生理學主任、教授,領導生理室工作。後任福建醫學院院長。1944年,應邀出任西安醫學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侯宗濂歷任西安醫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生理科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衛生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陝西省生理科學會理事長及名譽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教授學銜評定委員會主任等職。
1965年,國家科委批准他組建普通生理學研究室;1978年他被邀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針麻原理—穴位針感研究”和“肌肉神經一般生理學——應激、興奮、抑制及適應”兩個在他指導下進行的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部、省一級成果獎。1979年他受衛生部委託,主編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
個人作品
侯宗濂,《人體凳汗機能の季節に因ゐ變動に就ぃて》,《南滿醫學會雜誌》1923年,11:467。
侯宗濂,《Fick氏間隙の溫度影響》,《南滿醫學會雜誌》,1924年,12:918。
侯宗濂,《正確反映興奮性指標及應激性與興奮性分離》,《生理學報》,1963年,26:282~290。
侯宗濂,《關於合谷區穴位的針感感受器及其傳入徑路(綜述):針刺麻醉原理的探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年。
侯宗濂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主要論著
《生理學報》
1、侯宗濂,《肌攣縮に及ぼす溫度の影響》,《南滿醫學會雜誌》,1924年,12:800
2、侯宗濂,《心臟不可逆傳導に及ぼすィ才ンの影響》,《滿洲醫學會雜誌》,1925年,3:1
3、侯宗濂,閻德潤,《溫熱不可逆傳導に及ぼす影響》,《滿洲醫學會雜誌》,1926年,4:551
4、侯宗濂,《大腦髓の循環血量並に酸素需用量に就ぃて》,《滿洲醫學會雜誌》,1926年,5:175
5、侯宗濂,衫浦,《腦髓の循環酸素需用量に関ぃゐ知見補遺》,《滿洲醫學會雜誌》,1929年,5:273
6、侯宗濂,《神經の感應電流刺激に及ぼすK及Ca,ィ才ンの影響に就ぃて》,《滿洲醫學會雜誌》,1929年,11:755
7、侯宗濂,郭光武,《発汗動搖に就ぃて》,《滿洲醫學會雜誌》,1929年,10:755
8、侯宗濂,郭光武,《輕度の筋肉作業に因ゐ凳汗就ぃて》,《滿洲醫學會雜誌》,1932年,16:465
9、侯宗濂,柳安昌,《費氏間隙之真像》,《中國生理學雜誌》,1932年,7:61
10、侯宗濂,賈國藩,《交感神經對於心臟緊張之影響》,《中國生理學雜誌》,1933年,7:51
11、侯宗濂,《平流電開放刺激閥何以較低於其閉鎖刺激者》,《中國生理學雜誌》,1934年,7:189
12、侯宗濂,《開放刺激之時緊張曲線》,《中國生理學雜誌》,1934年,8:237
13、侯宗濂,賈國藩,《蓄電器放電時之費氏間隙》,《中國生理學雜誌》,1934年,8:261
14、侯宗濂,《費氏間隙之研究》,《中國生理學雜誌》,1934年,8:297
15、侯宗濂,駁森惠藏君“鉀及鈣對於費氏間隙之作用”之論文,《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二十周年紀念刊》,1934年,47
16、侯宗濂,李茂之等,《短持續電流刺激所生兩極興奮及費氏間隙之研究簡報》,《福建省立醫學院五周年紀念論文集》,1942年,51
17、侯宗濂,賈國藩,《短持續電流所生之顧氏間隙及其成立原因之探討》,《福建省立醫學院五周年紀念論文集》,1942年,5
18、侯宗濂,方懷石,《鹿壽草的藥理作用(初步研究報告)》,《台灣醫學雜誌》,1946年
19、侯宗濂,《興奮性的三個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綜述)》,《科學與技術》,1957年,1-8
20、侯宗濂,《應激性及興奮性是各自獨立的興奮組織的特性(綜述)》,《生理學進展》,1963年,5:379-387
21、侯宗濂,《正確反映興奮性指標及應激性與興奮性分離》,《生理學報》,1963年,26:282-290
22、侯宗濂,張可仁,《關於合谷區穴位感受器形態學研究,Ⅰ》,《陝西新醫藥》,1973年,1-2合刊
23、侯宗濂,張可仁,《關於合谷區穴位感受器形態學研究,Ⅲ》,《陝西新醫藥》,1973年,4
24、侯宗濂,張可仁,《關於合谷區穴位感受器形態學研究,Ⅳ》,《陝西新醫藥》,1973年,5
25、侯宗濂,《關於合谷區穴位的針感感受器及其傳入徑路(綜述):針刺麻醉原理的探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年:49
26、侯宗濂,《合谷區穴位針感感受器及其傳入纖維類別(綜述)》,《西安醫學院學報》,1975年,1:71
27、侯宗濂,《以合谷區穴位為典型的研究穴位與針感的進展情況(綜述)》,《西安醫學院學報》,1976年,4:65
28、侯宗濂,《探討穴位相對特異性(綜述)》,《西安醫學院學報》,1976年,4:92
29、侯宗濂,《中西醫結合探討經絡實質(綜述)》,《西安醫學院學報》,1976年,4:97
30、侯宗濂,《穴位與針感專題研究進展(綜述)(全國進展情況)》,《針刺麻醉》,1977年,2-3:1
31、侯宗濂,《穴位與針研究進展(綜述本室工作)》,《陝西新醫藥》,1978年,2:51
32、侯宗濂,唐敬師,《針刺激に與ゐの求心性纖維鎮痛の作用に関すゐ研究》,《日中醫學》,1982年,4(4):14-21
33、侯宗濂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
世人評價
一、培養人才時特別注重智力建設。侯宗濂挑選人才時不惟分數論,而主要考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他認為只有分數而沒有能力的人是難以成材的。他特別重視對哲學和自然辯證法的要求。
二、侯宗濂指導科研別具特點。一是對實驗設計的精心,另一個是對研究課題的“致思”。
三、侯宗濂重視對助教基本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術)的培養。他要求助教儘量多讀教科書,在讀的過程中比較、鑑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他要求在讀書過程中不斷提煉其精華,抓住本質。
紀念文章
己丑清明祭侯宗濂先生
張華
己丑清明,春意萌動,吾輩十數人,著素服,執鮮花,靜默於先生像前,撫今思遠,思緒萬千:
先生高義,首推愛國。九月十八,東北淪陷,神州大地,風聲鶴唳。其時先生在德,潛心醫術,自樂其中。訊息傳來,先生憤懣不已,嘆神州之羸弱,恨東夷之囂張,不顧老師友人勸阻,毅然回國,憤然辭別滿大。先生愛國,可見一斑。
先生高義,在於樂道。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為醫道;傳道授業解惑,是為師道。先生一生,樂道敬業,不余遺力。探求病理,不惜血肉之軀,傳道授業,忘顧耄耋之年。
先生精神,曰求是曰創新。先生求學,不唯書,只唯實;先生治學,在廣博,求精深。標準時值、興奮發展過程階段論,已為泰斗,年逾七旬,研究針刺鎮痛,針感生理,開創先河。不懼名望毀焚,但求醫道精深。先生求是,世人仰止,先生創新,垂範我輩。
先生滋育之花園,芳草吐綠;先生親植之青藤,已為一景,而今,先生西去,空留院內玉蘭,每年花期,繁花滿枝,花形碩大,花香四溢。我等今來,告慰先生之亡靈,發揚先生之高義、之精神。
公元二零零七年仲夏,西安交大以先生之名命名書院,以先生之精神昭示後人。侯老先生,你安息吧!您之高義,我輩銘記,您之精神,後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