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侯啟剛,很多人對他比較陌生,包括研究抗聯的學者,也對他關注不多。在抗聯隊伍中,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比較特殊的人物。讀過水產學校,學過商業,上過大學,熟讀過馬列主義原著,寫過多篇理論著作,是抗聯中少有的大知識分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啟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省蓋縣
- 出生日期:1907年
抗聯“怪才”侯啟剛,刻苦求學 立志報國,會見趙尚志 籌建珠河游擊隊,到“雙龍”隊工作受挫,林海學府育英才,巧計除叛徒 下江鏖戰酣,矢志不改抗日誌,坎坷一生任憑說,注釋:,
抗聯“怪才”侯啟剛
他投身革命較早,任過抗聯兩個軍的政治部主任,指揮過多次戰鬥,培訓過多名抗聯高級指揮員。他也曾被扣上右傾取消主義的帽子,撤銷工作和職務,印刷檔案,護理病號。更因無人理解,飽嘗孤獨,被戰友戲稱為“東方侯大林”,視同精神病,長期受人漠視。但他更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長期承受嚴重風濕病頑疾的折磨,仍堅持革命信念執著不悔。筆者力圖還原歷史真實,作此文權作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刻苦求學 立志報國
侯啟剛,遼寧省蓋縣人。1907年生。貧農出身,家有五口人。1915年虛九歲進入奉天蓋平國民國小讀書,1918年至營口外祖父家,1919年春入營口省立水產學校就讀。1922年春到奉天三面船萬巨恆學商。1923年夏進入營口晉德隆學商。1924年春入遼陽滿鐵商業學校就讀。1925年五卅事變時,因鼓動繼續罷課不成被退學回營口後,入私塾讀四書古文。1927年7月參加張作霖建立的奉天模範隊。1928年春因病(風濕病)脫離。同年5月在長春遇到水產學校的同學王君,由其介紹赴南京報考中央國民黨中央黨校不第。1929年3月赴上海,入華中大學。1931年春經楊波(後叛變)介紹加入吳淞中國公學黨支部,正式開始黨的生活。1933年3月到哈爾濱,在劉明佛(後叛變)領導下任哈爾濱市道里區團委書記。不久道外區組織被破壞,兩區合併為市,遂擔任哈爾濱市團委書記,⑴領導團組織工作。
會見趙尚志 籌建珠河游擊隊
1933年6月中旬,侯啟剛被派往珠河中心縣委任黨突擊員。奔走各地,組織開展民眾救國工作。在他及珠河縣委其他同志的努力下,珠河縣的黨員、反日會員發展迅速。截至年底,珠河中心縣委已經有黑龍宮特支和石頭河子、三股流、烏吉密、帽兒山、方正、亞布力、半間房、婁家窩棚、珠河街、板子房等10個支部,94名黨員,還有青年團員63人,反日會員128人。⑵7月間,珠河中心縣委對趙尚志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對滿洲省委因為巴彥游擊隊的失敗而開除其黨籍提出了疑義。隨後向省委反映意見,希望儘快恢復其黨籍。侯啟剛同珠河中心縣委書記關化新,一起來到孫朝陽部隊,聯絡上在這裡先當馬夫後任參謀長的趙尚志。向他傳達了珠河中心縣委對趙尚志問題的認識和建議省委恢復其黨籍的決定,並把縣委前期派到孫朝陽隊內的李啟東等同志介紹給趙尚志,使他們能接上關係。1933年10月4日,趙尚志、李啟東、王德全、姜甘用、金昌滿、李根植、姜熙善七名同志,⑶攜帶一挺輕機槍和11支長短槍,乘夜脫離孫朝陽部隊,前往珠河縣六道河子(今三陽鄉六棵楊村)徐百家長處匯合,第二天與珠河縣委取得聯繫。縣委隨即派交通員沙永振、朱新陽先後前去迎接和協助工作。又派李福林、朴吾德、朴三文、李泰及滿洲省委派來的王玉升、李天池加入充實力量。1933年10月10日,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在珠河縣三股流孟家粉坊院內正式宣告成立,全隊13人。正是這13人,最終發展為擁有6000勁旅的抗聯三軍,成為北滿抗日鬥爭的核心。
1934年3月5日(陰曆一月二十日),侯啟剛被縣委以巡視員身份派到珠河游擊隊,隨後赴哈爾濱匯報工作。由於哈市地下組織遭到破壞,侯啟剛隨即被省委派往珠河游擊隊擔任訓練委員,此間曾短期被派至地方工作。⑷1934年6月29日,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成立,隊伍發展到450多人,趙尚志任支隊司令,侯啟剛任秘書。9月份,隊伍整編,侯啟剛任秘書處長。為加強抗日根據地的文化教育工作,哈東支隊在珠河蜜蜂園子、老五區、雙城九區、板工房南溝都建有國小校,招收農民子弟入學。教材由哈東支隊政治部編印。學校不收學費,侯啟剛和張壽籛、趙一曼、周毅夫等常到學校給學生們講課,傳授知識和革命道理。1935年春,侯啟剛代理三軍三團政治部主任。同年秋,三軍擴編為六個團。侯啟剛任三團政治部主任,全團88人,活動在珠河、阿城、五常等鐵道南老游擊區一帶。
到“雙龍”隊工作受挫
1935年10月,由於風濕病日益嚴重,已不適應工作。侯啟剛先後到哈爾濱南崗市立醫院、營口、阜新等處進行治療。1936年3月8日(陰曆二月十五日)治病歸來後,侯啟剛和周庶范同志一起被派往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即“雙龍”隊,後改編為東北抗聯第十軍)汪雅臣部,⑸侯啟剛任第一任政治部主任。到八軍後,他開了十多天的訓練班,講解黨課,對八軍的戰士們進行了一定的宣傳教育工作。並介紹軍長汪雅臣、參謀長龍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完成了《東北反日隊伍的分析及義勇軍改造策略》的初稿。⑹但因為工作中操之過急,工作方式機械死板,脫離實際地把八軍內部劃分為兩個階層,認為上層是剝削階級,其下層是被剝削階級。過早地提出了取消“分紅”制度(又稱“挑槍片子”,指八軍隊內實行2支槍頂2個人,進行分配敵人的財物),取消無償應酬費,取消勤務兵賞錢等主張,結果遭到八軍內部中層領導的反對。汪雅臣在聽取了雙方意見之後,也覺得部分主張難以立即付諸實行。侯啟剛在八軍工作一個多月後,不得不自行離開。這一段經歷雖然短暫,但卻給他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教育課,為他後期完善修改東北反日隊伍的分析改造策略理論提供了極好的借鑑。
林海學府育英才
1936年4月,為適應抗戰需要,提高抗聯軍政幹部綜合素質,在北滿抗聯總司令趙尚志的倡議下,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在伊春河畔成立。趙尚志親任校長,侯啟剛擔任代教育長,⑺併兼任教官,實際擔負了主要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從1936年春到1937年春,這所學校舉辦了三期,一共培養了250多名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幹部。他們中有的成長為軍長、師長,率領戰士們馳騁在戰火紛飛的東北抗日戰場上,為抗戰的最後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侯啟剛是一個當時抗聯隊伍中少有的深入研究過馬列主義原作的人。抗聯六軍三師師長王明貴,是第二期的學員,他曾經回憶說:“侯教育長看過馬列的很多原作,知識面也很寬,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豐富的抗日鬥爭經驗,講話哲理性很強”。侯啟剛在教學過程中相繼寫出《關於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和《東北反日隊伍的分析及義勇軍改造策略》兩本講義,供教學使用。《關於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寫於1936年11月,⑻這篇著作對統一戰線的定義、性質、種類、建立和破裂、擴大和縮小的原因、工作步驟、方法、策略、注意的問題,以及“如何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統一戰線”作了說明,在學員王明貴的回憶中,侯啟剛曾經親自為他們講解這篇文章,使學員們對我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有了相當的了解。《東北反日隊伍的分析及義勇軍改造策略》1936年春脫稿,1936年冬再度整理,1937年4月20日印行。⑼這篇著作闡述了反日義勇軍(或曰反日綹子)與抗日聯軍和抗日救國軍的關係及如何在黨的領導下逐步改造反日義勇軍的策略問題。這兩篇著作是侯啟剛革命實踐工作的理論總結。在當時東北抗聯已經與黨中央完全中斷聯繫,無法及時得到中央指示的情況下,他能夠根據東北抗日鬥爭實際,高屋建瓴,積極探索開闢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道路,尋求壯大抗聯武裝新途徑,正確展望東北抗日鬥爭前景,無疑起到了前瞻作用,是難能可貴的。
1937年春,軍校第三期結束,侯啟剛和張文廉帶領學員離開伊春,來到鐵力山區,繼續對學員進行培訓和教育,直到教官和學員全部分配完,才結束教學工作。在此期間,抗聯六軍三師和三軍六師在通北木溝河會師,5月5日,兩師在南北河上游又與抗聯軍政學校領導學員會合,在侯啟剛的倡議下,三方舉行了一次形勢分析會,侯啟剛、張光迪、王明貴、周雲峰、王德富、高吉良、張德、張文廉等參加了這次會議,⑽大家暢所欲言,一致認為開闢小興安嶺抗日游擊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巧計除叛徒 下江鏖戰酣
1937年7、8月間,侯啟剛以省委巡視員、聯總特派員、三軍五師政治部主任的省份被派赴海倫進行三、六軍和地方政治工作,⑾在中途行至伊松河方把頭處,正遇上第六軍戴洪斌軍長帶領四百餘人返回湯原,遂隨同六軍返回湯原巴蘭河(現伊春市朗鄉林業局新東林場附近)省委駐地,轉赴三軍一師任宣傳科長。此時,活動在巴彥、木蘭一帶的三軍第七師師長於海雲(於九江),不接受黨對他的改造,破壞抗日統一戰線,極力鼓動第七師和其他義勇軍向日軍投降,並派人去巴彥與日軍談判,領受了受降旗幟。並企圖消滅或驅走活動於周圍的第三軍部隊,在各抗日部隊中造成惡劣影響。為及時處理此事,第三軍司令部及時通過七師政治部主任張德了解實情,先穩住於九江,同時任命侯啟剛為第一師黨特派員,先去木蘭。⑿又派李靖宇、張蘭生到於九江的營地,以請他到總部商談軍情和領取軍餉的名義將其誆出老巢,在去往第三軍司令部途中,被第一師部隊繳械。經審訊,將於九江予以槍決。
1937年底,侯啟剛任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⒀在依蘭、樺川一帶活動。1938年2月間,親自帶隊“並借十一軍一個連,在敵人大討伐環境下,到依蘭二區找到三軍留守軍部和省常委魏長奎同志,解決了很多問題”。⒁3月,敵人從佳木斯、勃利、孟家崗等地調集千餘名日軍守備隊到依蘭東部進行“討伐”,在與第三軍部隊激戰後,便進入山區搜尋,將第三軍第三師、第四師、第十師密營所儲存的給養全部燒毀,致使在這裡活動的三軍部隊不得不向下江富錦、寶清、蘿北一帶轉移。本月17日,在第三師和第四師從依蘭向東轉移至二區柳木河沿王八脖子山附近的趙家屯時,被500餘名日軍包圍,經過苦戰,四師師長陸希田犧牲。侯啟剛擔負重任,帶領部隊衝出重圍,轉戰至樺川、寶清一帶。在此期間,侯啟剛積極深入到饒河、同江、富錦交界的大旗桿(今富錦市宏勝鎮永林村)一帶收取煙捐稅,為三師及兄弟部隊籌集軍費,他於“沉病中下數次命令,最後我也進去,……給李景蔭(十一軍一師師長)五百、四師帶去四百,……余給六師五百、三師五百,可以說這一次收煙工作,多少解決了四部分隊伍的抗日戰費" 。⒂
與此同時,由於十一軍軍長祁致中入蘇被扣留未歸,政治部主任金正國犧牲,部隊內部出現不穩定情緒,吉東省委、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部領導和北滿聯軍領導都十分關注。周保中在1938年6月30日親自致信侯啟剛,“希望你在不放棄三軍三師領導條件下應集中可能力量來幫助獨立師,首先健全師部軍事政治系統的領導,同時務必貫徹縮編整理,在積極開展江岸活動中力圖內部鞏固”(獨立師已於1937年10月被正式改編為抗聯第十一軍)。隨後周保中在7月15日和8月15日兩次致信十一軍一師長李景蔭,“北滿總會及聯軍總司令部前派三軍三師侯主任啟剛兼任獨立師政治部主任。……侯啟剛同志雖然不能放棄三軍三師之工作責任,但應以獨立師政治部主任職責為主要任務”。1939年1月28日,北滿臨時省委第九次常委會決定,侯啟剛擔任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和參加省委嫩海代表團。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侯啟剛同志始終沒有調離三軍到十一軍,但他曾經被任命為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一職應屬無誤。
1938年初,日偽軍集中兵力對松花江下游一帶的抗聯游擊區和根據地進行瘋狂的討伐,抗聯部隊大量減員。為改變過於集中所形成的不合理軍事布局,以突破敵人圍殲的困境,北滿臨時省委於同年5月1日,在大青山(張木營子)密營召開了省委第七次常委會。會議做出北滿抗聯各軍向小興安嶺西北部(簡稱嶺西地區)鐵力、慶安、海倫、綏稜一帶大規模戰略轉移的決定。6月下旬,在寶清活動的新任抗聯三軍政治部主任金策,接到了省委西征的指示,著手將原三軍第三、四、十師整頓改編為新四師。侯啟剛被任命為新編第四師政治部主任。⒃在省委指示下,和金策一起組織下江部隊進行第二次西征隊伍。
8月7日,侯啟剛與三軍政治部主任金策、原三軍三師七團團長張鳳歧,率領70餘人,從寶清出發,在富錦十八里渡過松花江,進入綏濱境內。次日與偽三十八團遭遇,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還沒有擺脫掉敵人,侯啟剛主動帶領張鳳岐、老袁兩名機槍手和四五名戰士組成後卡子隊,負責斷後狙擊。⒄他們選擇好一片地勢較高的密林山坡,附近有一座草泥拉哈辮子地窩棚,前面是一片水草過腰的飄筏甸子。在此設伏阻擊敵人十分適合。經過激烈戰鬥,殲滅日偽軍70多名,勝利完成任務。部隊經過富錦、綏濱、蘿北,歷時七天,到達集結地老等山(現湯原縣振興鄉境內梧桐河農場東北10公里處),與此前抵達這裡的抗聯六軍三師代師長王明貴、八團政委關樹勛會師,準備共同西征。
9月6日,在等待六軍三師政治部主任周雲峰帶領的三師七團未果的情況下,六軍三師師部、八團和三軍三師、四師,總計三百多人,組成第二批西征部隊,在金策、侯啟剛、王明貴的帶領下,每人只帶4穗玉米和少許糧食作為給養,從梧桐河畔老等山出發,踏上征程。時值秋雨季節,部隊幾天來一直冒雨前進,穿過沼澤。9月10日,部隊行至都魯河邊,連日大雨使得河水猛漲。在當地民眾幫助下,好不容易找到一條小木船,往返擺渡30多次,才將全隊人馬渡過河去。侯啟剛不失時機地向戰士們宣傳這次西征的重要性,鼓勵戰士們要克服困難。9月11日,西征部隊過都魯河,經鶴立鐵橋,行至湯原縣境內,侯啟剛和金策、王明貴等人決定在王傻子屯籌糧,當夜,西征部隊迅速打垮了王傻子屯的自衛團,籌集到部分糧食。次日,部隊繼續前進,經劉侉子屯,行至石場溝附近時,湯原縣治安隊隊長廉成平帶領300多名騎兵追蹤而至。關鍵時刻,侯啟剛和金策、王明貴等人商議決定,以三軍宣傳科長朴吉松和六軍機槍手馮和、馮魁各帶少數機槍手組成戰鬥隊,在石場溝設下埋伏,阻擊敵人。⒅大隊人馬避開鋒芒,繞道繼續前進。經過半小時戰鬥,敵人被我伏擊部隊殲滅50餘名,敗退而去。我遠征部隊無一傷亡。
石場溝戰鬥後,遠征部隊開始進入小興安嶺原始森林,侯啟剛主動提出三軍騎兵部隊在後面,掩護六軍步兵前進。9月下旬,部隊西進到岔巴氣(今伊春市金山屯區)湯旺河畔。為減小行軍目標和便於解決給養,遠征指揮部決定分兵西進。由金策、王明貴率領六軍二、三師步兵部隊往北繞道老錢櫃(現伊春市上甘嶺區),西向海倫、通北挺進。侯啟剛率領第三軍第三師騎兵隊,乘坐木筏沿湯旺河南下,行軍一日,於天黑前至柳樹河口(現伊春市南岔區柳樹經營所)登岸,繼續西行,經過帶嶺林區,直奔鐵力。途中由於沒有糧食,只得將戰馬殺掉,騎兵變成步兵,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0月中旬到達依吉密河上游的一眼泡(現鐵力林業局馬永順林場東北約6公里)魏把頭木營。與7月份由通河北上先遣至此的抗聯三軍三師七團張連科部會合。⒆侯啟剛率部到達鐵力縣境後,即率領60多人在鐵力北五節半(小黑河)一帶堅持抗日鬥爭。⒇
矢志不改抗日誌
1939年1月14日,北滿抗聯總政治部作出決議,撤銷侯啟剛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職務。2月14日,張壽籛、金策、許亨植三人代表北滿省委及聯軍總政治部撤銷侯啟剛十一軍政治部主任職務,並停止一切工作。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會決議,對侯啟剛定了右傾取消主義路線的論斷,批准總政治部的決議,他被開除黨籍。(21)在鐵力尖山子一帶與三軍三師七團屯墾隊一起活動。(22)之後他擔任後方醫院負責人。在後方密營,侯啟剛一邊養病,一邊給省委和黨中央寫申訴書。1940年4月,馮仲雲從蘇聯回國來到老金溝密營,在這裡看到了侯啟剛,並送給他《聯共黨史》和毛澤東同志寫的《論持久戰》兩本書。侯啟剛“白天黑夜地看,晚上在篝火旁用篝火的火光照著讀,讀完了以後,他告訴我(指馮仲雲)說:“這兩本書很好,我完全確認我的著作和意見是對的。”……直到現在,腦袋裡還留著關於他的深刻和痛苦的印象。侯啟剛同志在黨內和部隊確是多年了,也為革命事業作了很多工作,受盡艱難辛苦”。(23)
1940年4月14日,(24)侯啟剛帶領後方辦事處處長劉善魁、交通員於蘭閣、董長山、老王頭去綏稜白家窯取給養。由於傷病員較多,女戰士金玉坤不顧自己有孕在身,堅持要隨他們去,侯啟剛只得答應。乍暖還寒的北國此時殘冰尚未化淨,河水陰冷刺骨,從綏稜白家窯到老金溝密營來回有140多里地,就在回來的中途,金玉坤感覺肚子一陣陣痛,在周圍遍是殘雪的冰凌花旁,生下了一個女孩。為了堅持抗日,金玉坤執意不要這個孩子。可同志們十分喜愛她,堅持要留下,並請學識淵博的侯啟剛給起個名字。侯啟剛想了想說,就叫鳳蘭吧,將來做一隻展翅藍天的鳳凰。這個孩子後來被送給老鄉,17年後才母女重逢。
1940年6月,侯啟剛被分配到省委秘書處,(25)與金昌哲一起擔任省委秘書處印刷工作,印刷一般民眾性的檔案。(26)1940年11月14日,抗聯十二支隊長徐澤民在寫給北滿省委的信中,特意點名,“有懇將侯啟剛同志派來寫檔案”。(27) 1941年夏,侯啟剛離開部隊,在進關尋找黨組織途中,因受誣陷自縊身亡。
坎坷一生任憑說
據抗聯戰友回憶,侯啟剛是個細高個,大眼睛,細長臉,戴副眼鏡,可以說是個美男子。在抗聯隊伍中,他的馬列理論素養較高,較早地對抗聯隊伍如何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和如何對待義勇軍的策略問題進行了理論總結。
他是一位資歷頗深的高級政工幹部。擔任過哈爾濱市團委書記,親自聯絡上已被開除黨籍,正在義勇軍朝陽隊內的趙尚志,傳達黨委指示,最終拉出隊伍,創建了珠河游擊隊,發展壯大為抗聯第三軍。並先後任三軍三團政治部主任、三軍三師政治部主任、第八軍政治部主任、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未到任)。曾經擔任過兩個軍的政治部主任,在抗聯中唯有李兆麟、馮仲雲可與其相比。
他是一位軍事指揮員,親赴意欲叛變投敵的三軍七師於九江部,與戰友施妙計,將其擒獲。親自帶領第二批西征隊伍克服千難萬險,勝利完成戰略轉移。
他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一人身擔數職,既是代教育長,主持伊春聯軍政軍學校的日常管理,又是教官,連續三期,培訓了大量的抗聯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幹部,在東北抗聯的人才建設上功績卓著。
他是一位經受特殊坎坷的抗聯戰士,長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寫了很多東西,卻無人喝彩,並被扣上右傾取消主義的帽子,撤銷工作和職務。更因無人理解,被抗聯戰友視為怪人,認為他的思想始終鑽在機械的唯物論和公式的辯證法裡面,不能與當時的實際結合,飽嘗孤獨。但他更是一個堅強剛直的革命者,堅定信念,至死不渝。
注釋:
(1)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16頁
(2)劉楓.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6頁
(3)團滿洲省委關於朝陽隊內譁變的經過及赤色游擊隊問題之報告.1933年12月3日
(4)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20頁
(5)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21頁
(6)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35頁
(7)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臨時簡單草案.1936年9月10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46卷.第209頁
(8)啟剛關於關於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講義第一種.1936年11月6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46卷第319頁
(9)啟剛關於“東北反日隊伍的分析及義勇軍改造策略”的講稿--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講義第二種.1937年4月20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48卷第251頁
(10)王明貴.踏破興安萬重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61頁
(11)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80頁
(12)劉楓.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45頁
(13)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21頁
(14) 侯啟剛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申訴書.1939年5月9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5卷第299頁
(15) 侯啟剛給金策的信.1938年5月.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52卷第12頁
(16) 劉楓.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65頁
(17) 張鳳岐.從富錦到鐵力.鐵力抗日鬥爭史錄.鄒本棟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49頁
(18) 王明貴.踏破興安萬重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89頁
(19) 張鳳岐.從富錦到鐵力.鐵力抗日鬥爭史錄.鄒本棟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55頁
(20)金策關於西征順利到達目的地給張壽籛、高升山的信.1938年10月16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53卷第85頁
(21)中共北滿省委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會決議.1939年4月12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4卷第400頁
(22) 金策關於江省南部統一指揮等問題給張壽籛德的信.1939年6月14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55卷第39頁
(23) 馮仲雲.40年與克山奇襲,北方文藝1961年7-8合刊.第68頁
(24)金玉坤.冰凌花.黑龍江文史資料第10輯第125頁
(25)金策給張壽籛的信.1940年6月3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6卷第168頁
(26)中共北滿省委和第三路軍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1940年8月.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27卷第10頁
(27)徐澤民給北滿省委的信.1940年11月14日.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檔案匯集甲59卷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