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期後即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是中國成盆作用最強烈的時代,此階段的鹽類沉積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一型,與古地理和古氣候關係密切。
五期,即5個成盆高峰期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第四紀鹽類沉積將在第六節另述)。其中白堊紀和古近紀鹽類沉積分布範圍最廣,石鹽礦床分布在40多個成鹽盆地中,石膏礦床(點)的分布則更為廣泛,鹽類礦種主要有石膏(硬石膏鈣芒硝、無水芒硝、芒硝、天然鹼和鉀鹽等,部分成鹽盆地中出現高濃縮的鉀鎂鹽(和礦化)。
一型,即鹽類沉積類型以陸相碎屑岩系型為主。通過含鹽層位的對比研究,5個成鹽高峰期分別與強烈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構造活動史相關。強烈的構造運使成鹽期形成高山深盆的構造地貌特徵,賦予中-晚中生代及新生代成盆5類沉積的諸多特點。如成鹽盆地面積不大,但鹽類沉積厚,陸源碎屑岩與膏鹽岩交亭沉含鹽岩系具有多旋迴性、多級序韻律的剖面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侏羅紀鹽類沉積
- 外文名:Jurassic salt deposits
- 概括:五期一型
- 五期:侏羅紀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 一型:以陸相碎屑岩系型為主
- 侏羅紀沉積:羌塘盆地和楚雄盆地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