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周村位於所前鎮中部,由原來蘇周和大沿兩個行政村合併而成。東至西小江,南為西小江和東復村,西為孔湖村和南門江,北與金臨湖村交界,四面環水,環境優美。鄉級公路穿村而過,西小江支流橫貫村中,水陸交通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來蘇周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所前鎮中部
- 人口:994人
來蘇周村簡介,來蘇周村發展,
來蘇周村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來蘇周村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903畝,其中水田860畝,旱地43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有160畝。2006年底止共有住戶608戶,其中該村農業戶505戶,外來戶103戶。,該村農業人口1800人,外來人口212人,劃分為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中勞動年齡內人數994人,其中男542人,女452人。勞動力中從事農牧漁業為主的35人,從事工業為主的402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36人,從事運輸業為主的33人,從事商貿業的44人,從事其他行業的444人。
來蘇周村發展
2012年原來蘇周村,位於所前鎮中部,東與大沿村為鄰,南與湊沿金村相連,西為西湫河,北為里士湖村,由來蘇周、下畈金、下畈王3個自然村組成。
村民中有近半數為周姓,次以金姓為多。據來蘇周氏宗譜記載:周氏先祖為湖南道州人,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周敦頤,為“程朱理學”的鼻祖。周氏第五代周靖,系北宋宣和七年進士,官至太常博士,後隨康王南渡臨安,南宋紹興十一年隱居諸暨紫岩鄉盛厚里。至元朝至正年間,周氏十世祖周元贊避戰亂遷居蕭山來蘇鄉,開墾定居發族。金姓於南宋紹興年間從河南隨康王南遷諸暨金家,不久遷往蕭山,定居犁頭金、湊沿金等,後發族分支析居到本村。
來蘇周村域在唐以前為臨浦湖北岸附近,至北宋尚有清霖湖、周家湖等,後逐漸圍壩開墾形成村落。據《蕭山縣誌》載,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此地稱來蘇鄉招蘇里,元代為蕭山十八都五圖,明代為十八都來蘇莊,民國初實行鄉村自治,改為來蘇鄉來蘇周村。民國18年為縣屬第一區,民國20年為蕭山縣一都14圖,民國23年屬潘東鄉。解放後屬西蜀區來蘇鄉,1956年屬東蜀鄉,1957年仍改屬來蘇鄉。1954年5月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過2個低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1月合併建立聯合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來蘇周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改為來蘇公社來蘇周生產大隊,1984年改設村民委員會,至2005年5月合併止。
來蘇周村為水網平原地區,原為糧食主要產區,多種經營項目較多,有苗木培植、蚌珠養殖、傳統哺坊業、錫箔加工業等,另又有印刷、紙箱、服裝、化工塗料等行業的個私工業企業等。
原大沿村,位於所前鎮中部,東隔西小江與金雞山村相鄰,南與四一房村隔西小江相望,西與湊沿金村相連,北靠來蘇周村和里士湖村,有鄉級公路貫通來娘公路與03省道。全村由壩南、壩北、埠頭周3個自然村組成。
大沿村村民以姓周占絕對多數,其他姓氏有60餘個。據周氏家譜記載,村中周氏為宋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周敦頤的後裔。周氏第五代周靖系北宋宣和七年進士,官至太常博士,後南渡臨安。南宋紹興十一年遷居諸暨紫岩鄉盛厚里,元朝至正年間周氏第十代周元贊為避戰亂遷居到來蘇周,後分支析居到本村,已傳至36代。
據考證,在北宋時期以前為厲市湖,周家湖之間的沼澤之地,後圍堰築壩逐成沃野,北宋後開始形成村落。據《蕭山縣誌》載,村址在宋太平興國三年屬來蘇鄉招蘇里,元代改鄉為都圖,為來蘇十八都。明、清時沿襲元制,但圖的範圍有所縮小,為十八都五圖來蘇莊,屬來蘇鄉。民國17年推行村里制,屬蕭山縣第六區來蘇聯合村,民國20年改為一都十四圖,民國23年推行保甲制,為東蜀鄉第2保,一直到解放。建國初為西蜀區來蘇鄉2村,1956年改屬東蜀鄉,1958年1月又屬來蘇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時曾建立金星低級農業合作社,1957年1月與鄰社合併為聯合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屬城南公社來蘇管理區大沿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建立來蘇公社大沿生產大隊,1984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2005年5月合併止。
大沿村系水網平原地帶,原為水稻主要產區,六七十年代曾種植過絡麻,水面曾養殖菱角,現以種植單季晚稻為主,兼種蔬菜,保持家庭養殖家禽家畜副業,有生豬飼養專業戶等,並保留少量打錫箔的傳統手工業。
村中原有石橋,稱大沿壩橋,為梯型石拱橋,現已改為砼公路橋。村中原有明清建築大廳,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村中“來蘇周大牆門”於2006年被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正式列為市級文物保護點。來蘇周大牆門屬明末清初建築,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三層石壁圍牆圍成。其斗拱和門楣等主要構件與黨山鎮的明代古宅群南大房相似,大門和“牛腿”上的雕刻十分精美,是目前區內不可多得的一座古建築。據初步考證,來蘇周大牆門的主人是明末清初的通政使周之麟。下圖為來蘇周大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