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魯茨,M.F.

佩魯茨,M.F.,英國晶體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佩魯茨,M.F.
  • 職業:晶體學家、分子生物學家
人物經歷,主要著作,獲得榮譽,

人物經歷

1914年5月19日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32~1936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化學,1936年移居英國,到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研究X射線晶體學。
1939年成為W.L.布喇格的研究助手,一年後獲得博士學位。
1947年同J.C.肯德魯在劍橋創建了隸屬於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並被委任為負責人。
1962~1979年在劍橋醫學研究生院主持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1954~1968和1974~1979年在皇家學院兼職任教。
1963~1969年曾任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的主席。
1951年他首次用X射線衍射法證實了L.C.波林等人提出的蛋白質的α-螺旋結構模型。
1953年將汞、銀類重原子引入血紅蛋白的晶體,成功地解決了晶態蛋白質結構測定的位相難題,創立了用於測定晶態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同晶置換法的原則。肯德魯和同事套用該方法於1957年解出了第一個蛋白質──肌紅蛋白的低解析度空間結構。兩年後M.F.佩魯茨和同事得到了血紅蛋白的三維圖象,說明構成分子的4個亞基呈四面體配置,每一個亞基具有與肌紅蛋白相類似的結構。1962年他與別人合作證明,當血紅蛋白同氧反應時,四個亞基間的相互位置發生變化。
1970年他與同事測定出脫氧血紅蛋白的結構,並通過同已得到的氧合型結構相比較,揭示出血紅蛋白傳送氧的分子機理。血紅蛋白原子結構的闡明及對異常血紅蛋白的研究,使人們能從分子水平認識由突變引起的胺基酸改變所導致的鐮形紅細胞貧血一類的分子病。他為了解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著作

他發表了許多關於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論文,並著有《蛋白質和核酸:結構與功能》(1962)、《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生物結構圖冊》(1981,與G.佛米合著)等書。

獲得榮譽

由於在蛋白質晶體學方面的開創性成就,他和肯德魯同獲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3年被選為奧地利科學院的通訊院士,並先後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會員,荷蘭、法國等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兩次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