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織錦技藝,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1年5月24日,佤族織錦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Ⅷ-2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佤族織錦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249
- 申報地區: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佤族織錦又稱佤錦,是佤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佤族織錦廣泛流傳於佤山的村村寨寨,佤族婦女織錦除了做日常的家務和農活外,自幼學習織錦技藝,人人都是織錦的好手。佤族織錦一般以黑色為主色調,隨著外來的文化逐漸影響,佤族織錦也發生了變化,在保有原有織錦技藝的同時,更多顏色的加入以及創新理念,讓如今的佤族織錦更被現代年青人所喜愛。
工藝特徵
佤族織錦佤語稱為"待",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採用一套竹木製的腰機,前後上下共有十七個零件。經過捻線、搓線、繞線、排線、挑花、織布等工序,全程純手工完成。所用的紡線原料以棉、麻為主,色彩以黑色和紅色為基本色調,以黃、綠、白、藍相間,粉紅、粉紫、棕色為輔助色,有深淺顏色的相互變化。織錦圖案有條紋、幾何紋相間,條紋中配有十字紋、波形紋、菱形紋等。點、線、面、橫縱,疏密變化豐富。所表現的色彩和圖案,融合了佤族人民"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宗教理念,涵蓋了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標識。
佤族織錦傳承古法技藝,主要採用的是踞織法,踞織法沒有固定的機架,只有幾件竹木製作的工具,包括卷布軸、卷經桿、分綜棍、梳經棍、梭子等。織錦時,織者席地而坐,將纏有經線的卷布軸一端掛在柱子上,另一端繫於織者的腰部,使用木棍挑起或按壓經紗,露出織孔使梭引緯穿過,然後拉直,用穿過經線的梳板將緯線打緊,按規律循環往復。
佤族織錦講究色彩的運用,以黑、紅為主,白、黃、藍、綠等顏色點綴,黑色沉穩耐髒,紅色是尊貴熱情的標識,過去只有頭人、勇士才佩戴紅色包頭,現在對紅色的普遍採用則是阿佤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三角紋、菱形紋、十字紋等幾何紋樣交替使用,呈現阿佤山上延綿不斷的山巒,織物上的細條紋裝飾則像山間的小路,不過分顯眼,卻是點睛之筆。獨特的色彩和紋樣構成佤族織錦的獨特風格,展現的是阿佤人的古往今來,是祖先遺存的文化烙印,是源遠流長的古老歌謠。
傳承保護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佤族織錦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