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通州區西北部。新城南門內。南起玉帶河大街,中穿中山大街,北至新華大街。因紀念抗日將鄰佟麟閣與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佟麟閣街
-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
- 紀念:抗日將鄰佟麟閣
- 形成:明景泰間
此街於明景泰間開始形成,但北部因橫亘大運西倉而五百年間南北不通。其南段在萬曆間因戶部郎中於仕廉改革入倉糧食運道,開鑿玉帶河,與通州城南護城河相通,漕糧可由大運河北端碼頭——土壩船運至新城南門外,然後車運至西倉儲存,故為倉道。因曾中穿新城南街,與之垂直交插,故曾名十字街。清雍正七年(1729)敕修京通石道時,此段街道鋪砌花崗岩條石。1946年為紀念抗日將領佟麟閣,此段街道曾更名為佟麟閣街。1953年,順佟麟閣街向北延至中山大街。1954年再順延至新華大街。“文革”中期,以佟麟閣將軍為國民黨軍隊將鄰,有“四舊”之嫌,遂將此街及其南北延長線大道統稱為人民路。1981年為肅清極“左”思潮,撤銷人民路之稱,將此路裁截三段,其新華大街之北段更名新華北街,之南段即原佟麟閣街易名新華南街,新城南門外一段改名新城南路。1985年10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新華南街復稱佟麟閣街。
是街中部兩側是明永樂七年(1409)所建國倉——大運西倉,圍築倉牆,內建倉廒二百座,儲漕糧一百餘萬石,以供京城、京畿重兵良餉。清沿明制仍為國倉,以供京城八旗兵丁俸糧。光緒二十七年(1901)北運河停漕後,倉房易作駐通部隊營房。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將軍率兵入關,駐紮通州西倉內,並建閱兵台。1935年12月,日本特務機會操縱下,漢傀儡政府——第二滿洲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通州成立,日寇駐通守備隊侵駐西倉,於此殘害抗日軍民。新中國成立後,此處為解放軍炮兵學校。“文革”後易做軍工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