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地下滴灌技術

地下滴灌技術就是灌溉過程中,水通過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緩慢滲入附近土壤,再藉助毛細管作用或重力擴散到整個作物根層的灌溉技術。由於灌溉過程中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輕,有利於保持作物根層疏鬆通透,並能減少水分的蒸發損失,不僅節水增產效益明顯,而且自動化程度高,可大量節省勞力和能源。在乾旱地區,套用這種技術還能有效地抑制田間雜草。
在設計地下滴灌系統時,其管道水力學和灌水均勻性等部分與地表滴灌系統相同。由於這一系統的所有部分都埋置在地表以下,對水質要求更高,因此,選擇好的過濾器十分重要。另外還要在灌溉系統的高點安裝進排氣閥,以防灌溉斷水時產生負壓造成滴頭堵塞。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和丘陵地區,可考慮使用具有抗負壓堵塞功能的滴頭。
毛管埋深通常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田間耕作深度,避免因犁翻土壤造成破壞。對免耕作物,可根據土壤和作物根系發育深度等條件確定;二是土壤狀況,在透水性較強的輕質土壤中,毛管埋深不宜太大,以防產生深層滲漏;對毛細吸水能力較強的壤質土,則可適當增加埋深,減少無效的蒸發損失。若耕層內含有透水較差的粘土夾層時,毛管應埋在夾層以上。另外,由於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如果毛管埋深太大則不利於作物幼苗生長,但埋深太小又會影響作物生育後期對水分的需求。綜合上述因素,毛管埋深一般在20厘米~70厘米之間最為適宜,果樹的最佳毛管埋深一般在40厘米~50厘米,大田作物則為30厘米~40厘米。
毛管間距主要取決於當地氣候條件、土壤質地和作物種類,範圍通常在0.25米~5.0米之間。對於種植在沙性土壤上或乾旱地區的作物,較小的毛管間距有助於田間土壤水分的均勻分布,但間距太小會使投資加大。在多雨的濕潤地區,可以使用較大的間距,但這決定於作物類型、土壤條件和可接受的風險水平。一般較小的間距多用於平播密植類作物,如草皮、小麥等,而較大間距常用於蔬菜、果樹、棉花、玉米等行播作物。對於大植株等行距作物,毛管埋置在兩行作物中間或隨行布置;對寬窄行種植的作物,毛管應置於窄行間;對於植株排列不規則的果樹採用隨行布設形式較為適宜。
地下滴灌灌溉時間的確定,一般以實測或計算的蒸發量、土壤特性與作物特性為依據。若按作物耗水速度確定灌溉時間,應採用小定額多次灌水的方式;如要在土壤水分下降到某個下限值時才灌水,就可能需數天才灌一次水。對蔬菜等水分含量較多的作物,常使用前一種灌水頻率,果樹和大田作物宜採用後一種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