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音樂創作的腦機制研究

作曲家音樂創作的腦機制研究

《作曲家音樂創作的腦機制研究》是依託電子科技大學,由盧競擔任醒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曲家音樂創作的腦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盧競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音樂家大腦是認識大腦可塑性機制的天然模型,也是腦影像科學關注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但是目前針對音樂腦機制的研究(包括演奏和創作)主要以鋼琴演奏家為主,而演奏與創作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以鋼琴演奏家為對象去研究音樂創作的腦機制顯然不及以作曲家為對象來開展研究。事實上作曲家是一類特殊的音樂家,他們經歷了長期的音樂創作訓練,能夠在創造性思維的引領下結合情感等要素來進行音樂素材的組織。本項目將基於高空間解析度的磁共振和高時間解析度的腦電技術,綜合作曲家不同狀態(靜息態與音樂創作任務態)的比較、不同音樂創作任務(熟悉曲目與全新曲目)的比較、不同專業訓練時間(較長與較短)被試間的比較,從結構腦網路、功能腦網路以及與行為指標關聯等開展研究,旨在尋找作曲家進行音樂創作時獨特的結構腦網路與功能腦網路,探討他們與音樂創作過程的關係。該工作對進一步揭示音樂家腦機制,深入認識音樂創作活動以及指導音樂教育等均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招募了四川音樂學院的29名作曲家,利用磁共振對在進行不同音樂創作任務時的腦功能影像開展研究;同時還採集了31名非音樂家的腦影像作為對照,對長期音樂訓練對大腦結構的可塑性進行探索;此外,為更好地理解音樂創作的腦機制,本項目還從課題組研發的腦波音樂工作角度出發開展了相關研究。在腦功能方面,本項目驗證了在人類複雜認知任務中發揮著重要調控作用的腦多需求系統在音樂創作活動中的參與,且音樂創作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多需求系統的在音樂創作中的功能表達。這些結果顯示了音樂創作對腦功能網路的可塑性。在腦結構方面,本項目發現,作曲家的腦多需求系統與腦的其他區域有著比非音樂家更強的皮層厚度相關;作曲家腦白質網路的MD (mean diffusivity)和RD (radial diffusivity)值高於非音樂家,FA (fractional anisotropy)值低於非音樂家。這些結果顯示了長期音樂創作訓練對腦結構網路的可塑性。從腦波音樂工作出發,本項目實現了利用低時間解析度的fMRI信號生成較高時間解析度的腦波音樂;在套用方面,發現了SWS (slow wave sleep)腦波音樂具有促眠效果並探索了促眠腦機制。本項目對進一步揭示音樂家腦機制,深入認識音樂創作活動以及指導音樂教育等均有重要意義。此外,還發現了由腦電創作的腦波音樂具有潛在的臨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