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作家筆下的鷹潭》主要內容:《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抓住海峽兩岸27城市歷史文化的精彩片段進行遴選還原,用歷史的眼光加以辯證審視,用現代的情感進行勾畫叩問,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片予以生動展示,使時代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表現。 叢書設定了“探尋歷史遺存”、“拜訪古代先賢”、“感悟綠色山水”、“品味地方風情”等章節,分別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層面,進行選文組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風情、城市面貌生動展示出來,讓讀者不僅感受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俗等兩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而且也感受了海峽城市群多姿的歷史風貌和獨特的現實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作家筆下的鷹潭
- 作者: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編委會
- ISBN:7807195053, 9787807195054
- 頁數:152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日
- 開本:3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鷹潭位於江西東北部、信江中下游,地理位置優越,史稱“東連江浙,南控甌閩,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門戶”。它是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生態保護良好,環境優美,山清水秀。距市區16千米的龍虎山是我國道教發祥地,是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開篇描繪的名山,被譽為“中國道教第一山”……
《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作家筆下的鷹潭》以散文的手法探尋歷史,注入現代人的情感,賦予較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書中輔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作家筆下的鷹潭》以散文的手法探尋歷史,注入現代人的情感,賦予較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書中輔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圖書目錄
探尋歷史遺存
鷹潭龍虎山
上清鎮:千年古鎮韻猶存
天師府尋蹤
“心學”誕生地——象山書院
大唐遺硯
筆走鷹潭商代窯場
雨中訪曾村
走進“進士村”
拜訪古代先賢
走進陸九淵後裔古村落
夏言與象麓草堂
桐源三題
廉吏兄弟——江以朝、江以達
吳武陵其人其事
“汲汲於養民”的徐九思
水利功臣徐貞明
道士畫家方從義
感悟綠色山水
煙雨瀘溪河
登天門山
象山·仙人橋
九曲洲觀光
春遊仙人城
梨花如雪
迷人的白鶴湖
東湖漫步
品味地方風情
文化視野中的鷹潭
魅力古鎮
民情風俗味更濃
話說燈芯糕
貴溪吃茶
家鄉板栗香
天師八卦宴瑣談
探訪“無蚊村”
龍虎山下看懸棺吊裝
鷹潭的民謠
標溪:中國茶亭的標本
鷹潭龍虎山
上清鎮:千年古鎮韻猶存
天師府尋蹤
“心學”誕生地——象山書院
大唐遺硯
筆走鷹潭商代窯場
雨中訪曾村
走進“進士村”
拜訪古代先賢
走進陸九淵後裔古村落
夏言與象麓草堂
桐源三題
廉吏兄弟——江以朝、江以達
吳武陵其人其事
“汲汲於養民”的徐九思
水利功臣徐貞明
道士畫家方從義
感悟綠色山水
煙雨瀘溪河
登天門山
象山·仙人橋
九曲洲觀光
春遊仙人城
梨花如雪
迷人的白鶴湖
東湖漫步
品味地方風情
文化視野中的鷹潭
魅力古鎮
民情風俗味更濃
話說燈芯糕
貴溪吃茶
家鄉板栗香
天師八卦宴瑣談
探訪“無蚊村”
龍虎山下看懸棺吊裝
鷹潭的民謠
標溪:中國茶亭的標本
文摘
上清鎮:千年古鎮韻猶存
桂郁良
走進上清,古鎮猶如一幅古樸典雅的歷史畫卷。這裡演繹著中國道教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自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結廬煉丹,創立道教以來,張天師在上清鎮承襲道統,流傳63代,上清鎮因此成為中國道教傳播和發展的中心。
位於鎮東的大上清宮,素有“神仙都所”、“百神受職之所”之美譽。洪太尉“誤走妖魔”,《水滸傳》108將從上清宮鎮妖井自天而降,譜寫了驚天動地的一頁。坐落在鎮中央的天師府是張天師起居之所,享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稱。天師府始建於宋代,現存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修的,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築群。院內古樟參天,濃蔭匝地,清靜幽雅。天師府內有一石碑尤其值得一提,這就是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頻撰文並書寫的“道教碑”,又稱“仁靖大真人張留孫碑”,是元代天曆二年(1329)所刻。這座碑的碑文字型方正,秀俊大方,沉著而不失活潑,瀟灑而不飄浮。碑上的字早已印成一本字恬,為學趙體行書的範本之一。
上清鎮風景秀麗,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民風淳樸。古鎮商賈騷客雲集,青山峻岭爭妍,河流瀑布競秀,古風古韻猶存。
宋代教育家、理學家陸九淵在上清應天山創辦象山書院,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書院之一。一代忠臣名相——明朝首輔(宰相)夏言的故里在上清桂洲村,他與奸臣嚴嵩鬥智鬥勇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清廣為流傳。徐霞客、王安石、曾鞏等歷代名人曾在上清留下足跡,寫下詩文。元代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上清為百姓治病,百姓為紀念這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一代名醫,曾建廟宇長慶坊。沿瀘溪河三里長的吊腳樓,歷經風雨;古街青石鋪路,商鋪林立,明清建築工藝精湛;官家府第,門前石匾上刻有門聯,大多描繪古鎮秀麗的風光,更顯濃厚的文化氣息。
如果說吊腳樓是上清古鎮民居的一大特色的話,那么沿河碼埠則是上清古街的另一道風景和繁華歷史的見證。
上清古街,臨水而建,先人建房時考慮到飲水、洗衣以及船隻停泊的便利,每隔二三十米,便建有碼埠。碼埠用青石砌起石階,河邊用長條麻石砌成扇形埠頭。古時上清鎮河運發達,河面船帆來來往往,貨運繁忙,山貨源源不斷地運往外地。
上清古私宅建築工藝考究,而且融入了濃厚的民情風俗。宅第大多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雕樑畫棟,粉牆黛瓦,高翹的馬頭牆,幾進的廳堂,天井居中,庭院栽種花草,頗有徽派建築特色。徽派建築大多是黑瓦白牆,白色的牆壁經歲月的薰染之後,就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瀘溪河源遠流長,流淌了千年,依然那么清澈,那么平靜。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里寫道:“上善若水。”他說水如大道,聖人如水,重在無為,貴在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強好勝。水隨方則方,隨圓則圓,隨遇而安,甘處卑下,甘守低洼之處。效水而行,從善如流,乃修身養性第一要務。水以柔克剛,滴水穿石,順其自然。處理事務時,要像水一樣,潤物無聲,胸懷寬廣,海納百川。
以水為鏡,古鎮人注重修養,崇尚文化,淡泊名利,寧靜平和,在青山綠水間怡然自得地生活。
在上清古鎮人口處,有一棵古樟,據說是唐高宗武德八年(625)上清建鎮時所植,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至今依然那么挺拔、茂盛。古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守候著自己的家園,述說著古鎮的滄桑。
如今,上清古鎮的明清建築和古店鋪古風依然,顯示著古鎮的發展、繁榮以及濃厚的道教文化和淳樸的民情風俗,吸引著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天師府尋蹤
齊峰
天師府內的古建築、古楹聯、古石碑和古樟樹,無不顯示出這座道教祖庭豐富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坐落於上清古鎮中間,面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築群。天師府始建成於宋代,現存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修的。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花園等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府門塑有一對石麒麟,正門一副抱柱楹聯赫然在目:“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筆跡秀雅清麗、端莊大方,乃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上聯是說天師的祖先是漢代的張良,在麒麟殿上會客,後來成了神仙;下聯是說天師的地位相當於一品宰相。府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嗣漢天師府”。這匾額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題。這是說,張天師是從漢朝開始,歷史多么悠久。
桂郁良
走進上清,古鎮猶如一幅古樸典雅的歷史畫卷。這裡演繹著中國道教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自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結廬煉丹,創立道教以來,張天師在上清鎮承襲道統,流傳63代,上清鎮因此成為中國道教傳播和發展的中心。
位於鎮東的大上清宮,素有“神仙都所”、“百神受職之所”之美譽。洪太尉“誤走妖魔”,《水滸傳》108將從上清宮鎮妖井自天而降,譜寫了驚天動地的一頁。坐落在鎮中央的天師府是張天師起居之所,享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稱。天師府始建於宋代,現存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修的,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築群。院內古樟參天,濃蔭匝地,清靜幽雅。天師府內有一石碑尤其值得一提,這就是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頻撰文並書寫的“道教碑”,又稱“仁靖大真人張留孫碑”,是元代天曆二年(1329)所刻。這座碑的碑文字型方正,秀俊大方,沉著而不失活潑,瀟灑而不飄浮。碑上的字早已印成一本字恬,為學趙體行書的範本之一。
上清鎮風景秀麗,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民風淳樸。古鎮商賈騷客雲集,青山峻岭爭妍,河流瀑布競秀,古風古韻猶存。
宋代教育家、理學家陸九淵在上清應天山創辦象山書院,成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書院之一。一代忠臣名相——明朝首輔(宰相)夏言的故里在上清桂洲村,他與奸臣嚴嵩鬥智鬥勇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清廣為流傳。徐霞客、王安石、曾鞏等歷代名人曾在上清留下足跡,寫下詩文。元代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上清為百姓治病,百姓為紀念這位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一代名醫,曾建廟宇長慶坊。沿瀘溪河三里長的吊腳樓,歷經風雨;古街青石鋪路,商鋪林立,明清建築工藝精湛;官家府第,門前石匾上刻有門聯,大多描繪古鎮秀麗的風光,更顯濃厚的文化氣息。
如果說吊腳樓是上清古鎮民居的一大特色的話,那么沿河碼埠則是上清古街的另一道風景和繁華歷史的見證。
上清古街,臨水而建,先人建房時考慮到飲水、洗衣以及船隻停泊的便利,每隔二三十米,便建有碼埠。碼埠用青石砌起石階,河邊用長條麻石砌成扇形埠頭。古時上清鎮河運發達,河面船帆來來往往,貨運繁忙,山貨源源不斷地運往外地。
上清古私宅建築工藝考究,而且融入了濃厚的民情風俗。宅第大多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雕樑畫棟,粉牆黛瓦,高翹的馬頭牆,幾進的廳堂,天井居中,庭院栽種花草,頗有徽派建築特色。徽派建築大多是黑瓦白牆,白色的牆壁經歲月的薰染之後,就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瀘溪河源遠流長,流淌了千年,依然那么清澈,那么平靜。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里寫道:“上善若水。”他說水如大道,聖人如水,重在無為,貴在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強好勝。水隨方則方,隨圓則圓,隨遇而安,甘處卑下,甘守低洼之處。效水而行,從善如流,乃修身養性第一要務。水以柔克剛,滴水穿石,順其自然。處理事務時,要像水一樣,潤物無聲,胸懷寬廣,海納百川。
以水為鏡,古鎮人注重修養,崇尚文化,淡泊名利,寧靜平和,在青山綠水間怡然自得地生活。
在上清古鎮人口處,有一棵古樟,據說是唐高宗武德八年(625)上清建鎮時所植,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至今依然那么挺拔、茂盛。古樟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守候著自己的家園,述說著古鎮的滄桑。
如今,上清古鎮的明清建築和古店鋪古風依然,顯示著古鎮的發展、繁榮以及濃厚的道教文化和淳樸的民情風俗,吸引著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天師府尋蹤
齊峰
天師府內的古建築、古楹聯、古石碑和古樟樹,無不顯示出這座道教祖庭豐富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坐落於上清古鎮中間,面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築群。天師府始建成於宋代,現存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修的。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花園等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府門塑有一對石麒麟,正門一副抱柱楹聯赫然在目:“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筆跡秀雅清麗、端莊大方,乃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上聯是說天師的祖先是漢代的張良,在麒麟殿上會客,後來成了神仙;下聯是說天師的地位相當於一品宰相。府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嗣漢天師府”。這匾額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題。這是說,張天師是從漢朝開始,歷史多么悠久。
序言
唐國忠
“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即將付梓出版,並在海峽兩岸同步發行。這是兩岸出版業界攜手合作的又一個重要成果,很有創意、新意、意義,可喜可賀。
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和福建閩台圖書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推出的“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對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市(福建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寧德;浙江的溫州、衢州、麗水;廣東的汕頭、梅州、潮州、揭陽;江西的上饒、鷹潭、贛州、撫州)和台灣7個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義、花蓮)的歷史文化,進行審視梳理和系統介紹,充分展示了兩岸之間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叢書的出版,融合了兩岸文化人的智慧,開創了兩岸出版業界合作的新模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立足海峽、緊扣時代。叢書抓住海峽兩岸27城市歷史文化的精彩片段進行遴選還原,用歷史的眼光加以辯證審視,用現代的情感進行勾畫叩問,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片予以生動展示,使時代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表現。
二是選文精當、點面結合。叢書設定了“探尋歷史遺存”、“拜訪古代先賢”、“感悟綠色山水”、“品味地方風情”等章節,分別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層面,進行選文組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風情、城市面貌生動展示出來,讓讀者不僅感受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俗等兩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而且也感受了海峽城市群多姿的歷史風貌和獨特的現實魅力。
三是形式活潑、圖文並茂。叢書以散文的手法探尋歷史,注入現代人的情感,賦予較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書中輔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為散文佳作來品,也可作為鄉土歷史教材來讀,還可成為外地讀者了解一個城市的旅行讀本。
四是兩岸攜手、創新合作。叢書從文化尋蹤入手,由兩岸業界攜手,在圖書的編寫、出版、發行等各個環節建立緊密合作,在推動兩岸合作上具有典範性意義。
海峽兩岸各界對本叢書的出版都給予了高度關注。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為叢書題詞。台灣知名人士連戰、吳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蔣孝嚴、黃敏惠以及胡志強等也為叢書出版題詞祝賀。
當前,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兩岸和平發展處於進一步向前推進的重要機遇期。希望兩岸出版業界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以文化為紐帶,以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為動力,以項目為抓手,攜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斷譜寫兩岸出版業交流合作的嶄新篇章,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即將付梓出版,並在海峽兩岸同步發行。這是兩岸出版業界攜手合作的又一個重要成果,很有創意、新意、意義,可喜可賀。
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和福建閩台圖書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推出的“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對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市(福建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寧德;浙江的溫州、衢州、麗水;廣東的汕頭、梅州、潮州、揭陽;江西的上饒、鷹潭、贛州、撫州)和台灣7個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義、花蓮)的歷史文化,進行審視梳理和系統介紹,充分展示了兩岸之間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叢書的出版,融合了兩岸文化人的智慧,開創了兩岸出版業界合作的新模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立足海峽、緊扣時代。叢書抓住海峽兩岸27城市歷史文化的精彩片段進行遴選還原,用歷史的眼光加以辯證審視,用現代的情感進行勾畫叩問,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片予以生動展示,使時代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表現。
二是選文精當、點面結合。叢書設定了“探尋歷史遺存”、“拜訪古代先賢”、“感悟綠色山水”、“品味地方風情”等章節,分別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層面,進行選文組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風情、城市面貌生動展示出來,讓讀者不僅感受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俗等兩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而且也感受了海峽城市群多姿的歷史風貌和獨特的現實魅力。
三是形式活潑、圖文並茂。叢書以散文的手法探尋歷史,注入現代人的情感,賦予較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書中輔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為散文佳作來品,也可作為鄉土歷史教材來讀,還可成為外地讀者了解一個城市的旅行讀本。
四是兩岸攜手、創新合作。叢書從文化尋蹤入手,由兩岸業界攜手,在圖書的編寫、出版、發行等各個環節建立緊密合作,在推動兩岸合作上具有典範性意義。
海峽兩岸各界對本叢書的出版都給予了高度關注。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為叢書題詞。台灣知名人士連戰、吳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蔣孝嚴、黃敏惠以及胡志強等也為叢書出版題詞祝賀。
當前,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積極變化,兩岸和平發展處於進一步向前推進的重要機遇期。希望兩岸出版業界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以文化為紐帶,以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為動力,以項目為抓手,攜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斷譜寫兩岸出版業交流合作的嶄新篇章,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