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元

何慶元(1785~1850),字子貞,號積之,別號漱石。汝城縣城郊鄉厚坊村窯頭人。何慶元生於書香世家,三、四歲便隨父識字讀書,七、八歲時,竟能看懂《資治通鑑》。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館選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三年。考試散館,以成績優秀,留翰林院實錄館任協修。按清朝制度,“凡留館者,遷調異地官。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可見,他擔任的是前途無量的要職。但是,何慶元淡於仕途,且厭惡清朝官場的黑暗,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老母年高,告假歸養,從此就再沒有做官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慶元
  • :子貞
  • :積之
  • 時期:清代
逸事,成就,

逸事

何慶元賦性傑邁豪奇,銳毅沉斷,待人誠恕厚道。在長沙,寄寓嶽麓書院求學時,與湘南名士郴州陳起詩、桂東李克鈿,邵陽魏源等結識,成為好友。
他們相與為古詩歌雜文,講說理學家程頤、程顥、張載諸子學說。一時聲譽赫然,三湘人士爭相趨附。魏源在《送何積之歸桂陽》詩中說:“願子為松貞,不願為松高。”又說:“南山有紫芝、歲晚約同隱。”表達了他們青松般的貞操和相約歸老山林的情懷。
何慶元對家鄉的建設和穩定非常關心。他回鄉後,主講朝陽書院。他曾經自捐學生一伙食,培養出拔貢歐陽泳、歲貢何俊、舉人朱炳元、汀漳龍道朱明亮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人才。
他曾作一聯“未報闕恩,小臣有母;宏收古籍,大道無私”以明志。同時,他還協辦縣裡事務,參加修建縣城,增修文廟、書院。道光十二年,趙金龍的瑤民起義軍頭目李觀章一千多人,從資興越境到桂陽(今汝城)北鄉,南鄉也有不少人回響,其勢洶洶,大有發生哄搶之勢。
何慶元以舉人身份晉見知縣易大來,他獻策,派出強健兵勇交典史楊珸率領,赴北鄉清剿。生擒李觀章,將起義軍鎮壓下去。又教楊珸,南鄉須選擇鄉村士紳組織農民辦團練。
楊珸帶領兵勇到各團村組織和訓練團勇。聚眾起事者散去。道光十四年因旱災,全縣鬧饑荒,餓死不少人。何慶元促請知縣放糧平糶,救活了不少饑民,防止了暴亂。
道光二十一年,有廣東劫匪警報,縣內謠言四起,人民一日數驚,翰林何慶元正好告假在家,知縣劉沄求計於他。何慶元獻策,在縣境內通廣東、江西各要道險要處:臘嶺坳、風門坳、磚頭坳、木欄隘、百丈嶺等處,修建八隘一墩一卡,占據險要,派兵把守以防控外敵,人民才得以平安。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反清為宗旨的青蓮教首領李官仔,在山口、山坑等地設立齋堂,縣內很多農民暗中交錢入教,並逐漸向近城鄉村發展,那些富戶驚恐萬狀,紛紛逃避,不少村民也跟著奔逃。
廣東土匪乘機搶劫,城鄉一片慌亂。知縣方其正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少人跑來請何慶元出主意,何慶元建議,首先,選幹練的士紳率兵到山口、山坑等主要齋堂所在鄉村去彈壓;同時,選各大姓族長,將各自宗族內入教陷得最深的少數人,給以家法處治,凡入教的都必須認錯悔過以洗雪罪名。
在宗族的干預和兵勇彈壓雙重打擊下,入教的百姓紛紛退出,青蓮教傾刻瓦解,首領李官仔逃亡。何慶元為人正直,對清朝的腐朽統治深惡痛絕。在一篇題為《送劍橋楊典史歸浙江序》的文章里,他抨擊當時的官場“方今天下,患在民與官遠,官與民隔,胥役舞玩於外,僕從浸潤於內。
奸邪盤結於僕從,盜賊根柢於胥役”。“
一旦有急則官無可恃之民,民無可恃之官”。關鍵“在於官之嗜利而無意於民”。他指出,作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治遠者自近始,治外者自內始,治疏者自親始,治人者自身始,治身者自心始,不正其本而從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

成就

何慶元喜愛文學,他的作品以散文見長,行文清新簡潔,步追韓(愈)柳(宗元),自負不在明代散文家歸有光之下,享譽一時。進士郴州知州景星說他“古文雄視當代,碑版上接韓歐。”
又通曉詩詞歌賦,著作有《知新閣散體文二卷》和《漱石制藝二卷》、《四書文》等行世。
他的書法在當地也很有名氣,至今,何慶元手書《雲頭書院》題額尚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