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全,安徽省臨泉縣人,中國著名的連環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省連環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會員。被評為建國以來百位優秀連環畫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保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臨泉縣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常打槍和龍女》
- 籍貫:安徽省臨泉縣
簡介,個人作品,連環畫伉儷共寫藝術人生,童年與小人書結緣,因美術邂逅良緣,為創作艱苦體驗,繪畫路上互幫互助,攜手共走藝術道路,
簡介
何保全,安徽省臨泉縣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省連環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會員,《讀者》簽約插圖畫家。與妻子於泉瀅攜手在連環畫創作道路上走了近30年,先後為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央工藝美術出版社、商務出版社、安徽、河南、河北等出版社創作出100多部連環畫作品和許多優秀的插圖作品,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多次獲省和全國美展獎,被評為建國以來百位優秀連環畫家之一。
何保全筆下的人物、器皿、建築、花鳥、樹石,無不形神逼真。在技法運用上,點、線、面分布合理,筆筆落在實處。尤其是對於人物形象得刻畫、勾勒、渲染,或濃或淡,或虛或實,都是精微不苟。線描健勁有力,落墨潔淨,這使何保全成為近現代連環畫界的一代宗師。
個人作品
代表作有《常打槍和龍女》《猴拳王》、《月季》、《水滸》、《人世間最寂寞的妻子》等,其中《常打槍和龍女》參加全國美展並獲安徽區金獎,《猴拳王》、《月季》參加全國美展並獲安徽展區銀獎,《竇氏》獲全國連環畫家精英獎,兩人創作連環畫之餘,也創作一些國畫作品,
連環畫伉儷共寫藝術人生
連環畫被稱為美術界的“百科全書”。在當今的中國連
環畫界,有一對賢伉儷:因為美術邂逅,又因為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而走到一起。
本著對連環畫的喜愛和不懈追求,他們憑著一支畫筆走出阜陽、走出全省,走向全國,成為《連環畫報》、《讀者》等多家著名刊物的簽約連環畫家,書寫多彩藝術的同時,也書寫著他們的傳奇人生。
他們就是“非科班”出身的全國著名的阜陽籍連環畫家何保全和於泉瀅夫婦。
童年與小人書結緣
年過花甲的何保全自幼喜歡美術,尤其酷愛連環畫,少年時就開始臨摹、寫生、創作。祖父是臨泉縣有名的中醫,家人都希望他能繼承祖父衣缽,但何保全對中醫卻沒什麼興趣。
那時候,孩子們沒有太多娛樂活動,街邊書攤上的小人書成了他們童年裡最美好的回憶。一放學,書攤旁便圍滿了學生,何保全就是其中之一。
“小時候看連環畫,感覺特別神奇,我甚至不知道那些人物都是畫上去的。”一頁頁插圖配上字幕,深深觸動了幼年的何保全,書攤上的小人書幾乎被他看了個遍。
“那時,我想長大後要成為一名畫家,天天看連環畫,畫連環畫。”何保全說,
因為是家中獨孫,祖父十分溺愛他,但聽到他想學畫畫,老人家立刻表示反對。
不管家人如何反對,7歲的何保全還是拿起了畫筆,開始臨摹連環畫。一本華三川的《白毛女》,他臨了一遍又一遍。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刻苦努力加上繪畫天分,沒多久他便畫什麼像什麼,小小年紀便在縣城裡出了名。
國小畢業後,何保全被安排到臨泉報社畫插圖,後來又被調到縣文化館從事民眾文化工作,平時的工作是辦展覽、出畫刊、畫宣傳畫,但主要愛好還是畫連環畫。
因美術邂逅良緣
1983年,正在上高三的19歲臨泉女學生於泉瀅,因為喜愛畫畫決定報考美術學院,並在縣文化館裡學習繪畫。一段時間後,為了檢驗他們的繪畫水平,文化館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幅作品。而當時進行作品點評的便是何保全。那時的何保全對待藝術十分嚴厲苛刻,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
學生們的作品幾乎全部被否定,只有一幅作品《柳下趾怒斥孔丘》讓何保全大加讚賞,認為作者繪畫基本功很紮實。
這幅作品的作者,正是於泉瀅。見到她本人後,何保全有些懷疑,不相信她如此年輕會有這么好的功底。而且這幅畫用薄紙繪製,這讓何保全懷疑是於泉瀅墊在畫上描出來的。何保全並沒有直言疑惑,而是告訴她:“這幅畫畫得很好,但是從下次開始,用厚一些的紙。”
後來,看到於泉瀅用厚速寫紙繪製的作品,何保全才明白,這是一位頗具天分的繪畫愛好者。從那時起,何保全便開始關注於泉瀅。
而於泉瀅對何保全十分崇拜和尊敬。通過美術,兩人開始慢慢接觸,並互生愛慕。相識的第二年,為了共同的愛好與追求,兩人衝破重重壓力喜結連理。
從此,於泉瀅便成為何保全的生活伴侶和事業夥伴。
紮實的基本功,對美術獨到的理解,加上何保全對她的耳濡目染,於泉瀅的繪畫水平直線提高。而於泉瀅的加入拓展了何保全的構思和創意,使他的作品多了一層淡雅的韻致。兩人合作中,多是何保全勾畫草圖,於泉瀅負責墨線稿。慢慢的,兩人的作品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人物形象豐滿、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較強的親和力。
為創作艱苦體驗
何保全、於泉瀅夫婦的連環畫作品題材廣泛,表現手法豐富。歷史、現當代、鄉村、城市等各種題材,他們都涉足過。作品中既有婉約細膩的《紅樓夢》,又有粗獷厚重的《猴拳王》、《水滸傳》;還有神話類愛情類《常打槍和龍女》。
為了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題材,積累素材成為夫婦倆創造之餘最重要的工作。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外出寫生,他們的鉛筆和速寫本總是隨身攜帶。碰到缺少素材時,他們甚至會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長時間去體驗生活。
70年代,何保全接到繪畫《三河大捷》的任務。這部作品經常會出現馬群馳騁的畫面。而何保全意識到他對馬的形態、神態、動態各方面的素材掌握的太少。為了近距離地觀察馬,在合肥市三河鎮的軍馬場裡,何保全一待便是近兩個月。那時正是暑期,他忍受著高溫,仔細觀察馬的各種神態,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因此全身生出痱子。正是這近兩月細緻入微的觀察,幫助何保全畫出的各種駿馬都讓人感受到靈性與活力。
在創作《紅樓夢》中的一個章節——《呆霸王遭打》時,主要場景需要繪畫大片蘆葦。為了傳神地表現蘆葦的靜止與飄動,他們來到郊區蘆葦塘,仔細觀察不同狀態下蘆葦的特徵,忍受著蚊蟲的叮咬,持續一個星期。
在創作《常打槍和龍女》連環畫中,為了能對金魚有詳細繪畫,何老師經常在魚缸前就是站一整天。
但連環畫出版後,不管是編輯還是讀者,一致認為何保全、於泉瀅夫婦的作品真實感很強,生活氣息很濃。
繪畫路上互幫互助
創作連環畫的過程充滿曲折和艱難,一旦接到約稿,何保全、於泉瀅夫婦經常工作到深夜。兩人埋頭創作,甚至幾個小時都不說一句話。有時為了一些細節,兩人難免出現分歧。但他們會通過探討達成統一意見。此時,相視一笑間,兩人盡顯默契。
“我想說連環畫創作真的很累,但要問值不值,我會肯定地說值。”已過不惑之年的於泉瀅說:“也許是因為喜愛,創作的過程、特別是一幅滿意畫作的誕生,都蘊含著很多甜蜜。”
2003年,他們接到《連環畫報》編輯部寄來的文字手稿——《人世間最寂寞的妻子》,要求配圖。這篇稿件講的是魯迅妻子朱安的故事。為了很好地完成作品,兩人連續兩次到魯迅的故鄉紹興體驗生活、觀察風土民情、研究這部連環畫應表現出來的風格、揣摩人物性格等。
當他們看到朱安的畫像,其賢淑端莊的形象立刻吸引了兩人。“我們一起作畫,看誰畫的好!”於泉瀅笑道。
“好啊。”何保全贊同道。兩人當即創作起來,引來不少遊客的目光。可沉浸在創作中的兩人已經物我兩忘。畫完後一對照,何保全的用筆雖然老道一些,但卻沒有於泉瀅畫得形象,兩個人相視一笑什麼也沒說。
而了解朱安的簡介後,兩個人都沉默了。何保全說:“我想改變一下這部作品的風格,我覺得用潤染的方式更能豐富朱安的形象,表達出她的悽苦。”
於泉瀅點了點頭沒有說話,思緒卻早已和朱安融在一起,體會著朱安作為女人悲情的一生。
然而,猛然轉變風格,於泉瀅很不適應。因為真心想要畫好,她一天只能創作一兩幅。第31幅插圖,她連續毀了三次,卻依然表達不出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難受地直流眼淚。
“如果不能出精品,我寧可不畫。”於泉瀅乾脆放下手中的毛筆,翻閱資料,細細品味,用內心去理解朱安。一個星期的時間,於泉瀅沒有再動筆。
一天早上,於泉瀅剛起床,忽然來了靈感,牙沒刷,飯沒吃,就開始了創作。一坐就是一天,一氣呵成創作了7幅作品,每一幅都十分滿意。
互幫互助以及認真的態度,使得這套連環畫作品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引得讀者好評如潮,那一期的《連環畫報》在刊出幾天后就脫銷了。
攜手共走藝術道路
對於何保全夫婦來說,創作的每一部連環畫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他們從不滿足於現狀,不拘泥於連環畫單線白描的傳統手法,不斷借鑑其他畫法的表現形式,在白描的基礎上加以淡墨潤染、點染,讓連環畫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藝術感染力也更強。
2002年,他們被國內連環畫最高級別刊物《連環畫報》看中,合作創作了《水滸傳》、《紅樓夢》、《月季》、《人世間最寂寞的妻子》等數十套連環畫作品,相繼在省級和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猴拳王》、《月季》等作品還參加了第六屆、第十屆全國美展,受到全國各地讀者的一致好評。
目前,夫妻倆正在著手創作連環畫《金芯蠟燭》,相信不久,他們的這一新作品又會給讀者帶來新的藝術享受。
在連環畫創作中,何保全夫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部作品。正如他們所說,只有用心去繪畫每一部作品,才能對得起他們對連環畫的熱愛。這對伉儷,正攜手同心,在藝術的道路上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