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報導集

何以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報導集

《何以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報導集》是2023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以中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報導集
  • 作者:人民政協報社 編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20540421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處理這三大關係的方式,其精華便是智慧。時代不同,處理這三大關係的理念與辦法會有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後代就比前代處理得更好,也就是說後人並不一定比前人更有智慧。因此明智的後人懂得向前人學習智慧,這就是傳統之用”。
  我們必須尊重文化傳統。學習文化傳統,學習前人的智慧,“這就是傳統之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我們的文明傳承中,我們中國先人的智慧中,就包含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代代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日日出新的智慧。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斷的泱泱大國、文明古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進程中,應該也可以對人類作出新的較大的貢獻。
  又想起當年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上留下的金石之言:“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何為“亘古亘今,亦新亦舊”?為何“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細讀“中華文明探源·何以中國”的報導,進而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的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可以瞭然,可以釋然。

圖書目錄

何以中國何以不朽——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家王巍
向前再探3000年
良渚:讓我們在五千年的坐標中找到自己——專訪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良渚遺址考古主持者劉斌
良渚豐富了人類對於“文明”的定義
敬佩,獻給充滿智慧的先民
陶寺:中華文明開山之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項目“中原與海岱地區文明進程研究”課題負責人何努講述“最早中國”
何努:證據鏈中尋找堯舜
向那些發現“陶寺”的考古學家們致敬
石峁:相隔千年宛如初見——專訪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陝西省政協委員、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
石峁遺址的幾處重要考古發掘
不斷的追問
二里頭:史無前例的王都——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趙海濤
小小二里頭,永難割捨的牽掛和期待
殷墟: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和基石——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徐良高
源遠流長中國字生生不息好故事
三星堆:獨具個性的文明——專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雷雨
三星堆遺址的一些“國家重寶”
從圍觀者到關注者
河泊所遺址:拼起古滇國文明的美麗圖景——專訪雲南河泊所遺址發掘負責人、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蔣志龍
多元一體休戚與共
科技考古:勾勒古代中國的歷史細節——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袁靖
讓考古成果更多走向大眾
學科融合:讓考古變得更加精準、安全、高效——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項目負責人韓建華
深入推進多學科合作的考古學研究
……
聽文物講述“何以中國”——專訪故宮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考古部負責人徐海峰
收官寄語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