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外源性丟失
循環容量直接丟失到體外,如創傷、燒傷、外科大手術的失血、消化道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及宮外孕破裂等,也可由嘔吐、腹瀉、脫水、多尿等原因所致。
2.內源性容量丟失
循環容量丟失到循環系統之外,其主要原因是過敏、低蛋白血症和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循環容量外滲到組織間隙或胸腹腔內形成“第三間隙液體”。

臨床表現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可出現心悸、頭昏、乏力、出汗、暈厥、尿少、呼吸加快、皮膚濕冷蒼白、精神狀態改變(淡漠嗜睡或躁動)等臨床症狀。應特別警惕出汗、心悸、乏力、頭重腳輕感等內出血的早期症狀。患者也可出現與病因相關的症狀,如黑便、便血、尿血、腹瀉、嘔吐、多尿、皮膚黏膜出血等血容量丟失的症狀。創傷患者應詢問有無胸痛、腹痛、腰背與肢體疼痛,詢問受傷機制,如高墜傷、交通傷被拋出車外、被碾壓等。早期血壓可不下降或輕度升高,後期表現為血壓下降。

檢查

1.中心靜脈血氣中氧飽和度
低血容量休克代償期可完全正常或表現為中心靜脈血氣中氧飽和度下降。
2.代謝性酸中毒
在失代償期可表現為代謝性酸中毒表現。
3.血紅蛋白
如果以失血為主,可表現為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如果以失液為主,血紅蛋白可不下降甚至因為受濃縮的影響而升高。
4.其他
血pH值下降,鹼剩餘(BE)下降、乳酸升高。

診斷

如有以下一種及一種以上的情況需考慮低血容量性休克。
1.有創傷、燒傷、消化道出血、腹瀉、腸瘺等導致血容量降低的病因,即繼發於體內外急性大量失血或體液丟失,或有液體(水)嚴重攝入不足的病史。
2.收縮壓低於90~80mmHg,或高血壓者血壓下降20%以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經最初的液體復甦仍無法糾正。
3.患者有口渴、興奮、煩躁不安,進而出現神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皮膚濕冷、尿量減少(尿量<30 ml/h)、心率增快等低灌注,以及表淺靜脈萎陷,膚色蒼白至發紺,呼吸淺快、脈搏細速、體溫下降的臨床表現。
4.血漿乳酸濃度升高、血紅蛋白或血細胞比容降低、尿比重或尿滲透壓升高,中心靜脈壓(CVP)<5 mmHg和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8 mmHg,心輸出量降低。

治療

1.積極糾正低容量性休克的病因是治療的基本措施。對於出血部位明確、存在活動性失血的休克患者,應儘快手術或介入止血。對於出血部位不明確、存在活動性失血的患者,應迅速利用包括超聲和CT在內的各種必要手段來查找病因。
2.為保證組織氧供,血紅蛋白降至70g/L時應考慮輸血。
3.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一般不首先使用血管收縮藥物。研究證實,這些藥物會進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