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川記》是唐代文學家——孫逖(696—761)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伯樂川記
- 作者:孫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伯樂川記
太原元帥黃門侍郎李公(即 李暠),國之宗盟,朝之俊德,以元凱之忠肅,兼桓文之節制。戊辰歲秋七月,公以疆場之事,會幽州長史李公於伯樂川,王命也。公駕四牡,鏘八鸞,旆旌悠悠,車監嘽嘽。乙未,出於北京;戊戌,次於橫野;己亥,至於會。封人戒備,軍吏宿設,立會表於高阜,辟轅門於大荒。漁陽精銳,太原材力,駟介八百,徒兵三千,戈如林,羽若月,少長有禮,賓主不悖,蚩尤衄其五兵,若殲慚其六卒,洸洸乎信可以懾穹廬而震高闕也!於是地主致餼,以昭饗宴之禮;君子有儀,以訓上下則。歌蔓草之相遇,笑投壺之失辭。大庖既盈,釃清有藇,胥樂周於卒乘,屬厭及於輿台。慈惠之德,於是乎在。夫幽州、太原,襟帶之地。自河以北,幽州制之;自河以東,太原制之。在兩軍之交,當二境之上,厥有棄地,皆為曠林,守之則表里之勢全,舍之則候望之路隔。公料以古今,度其川原,獻方略而入覲於王,議工徒而東為此會。爰究爰度,匪游匪追,蓐食無再舍之勤,捍掫為一夕之衛。不愆於素,返旆而旋,君子謂此會也,能用典矣。初公之始至太原也,酌於人,賦於事,以為節用者國之善政,於是乎減戍卒以寬其征;修備者武之善經,於是乎致秋集以裒其旅;足食者人之所庇,於是乎賞屯兵以艾其力;近利者奸之所生,於是乎禁和糴以懲其弊。然後序山澤之險,廣亭燧之虞,候騎出於長城,爟火通於大漠。畫田定賦,講射訓騶,蓄信義為國寶,修德行為戰器。行之一年,軍乃有節,邊鄙不聳,龔黃之教也。雖魏絳有和戎之利,卻谷有敦詩之德,申伯之式是南邦,韓侯之奄受北國,曷雲比議,未足量力。公之與幽州李公也,義均伯仲,芳若蘭茝。周諸侯以異姓為後,晉大夫以同官為寮。入亞六卿,共行司馬之法;出膺九命,俱受元戎之律。《詩》曰:“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其二公之謂矣。不書所會,將何述焉?揚厥美於萬斯年,俾夫來世知二公相見在此川也。
作者簡介
孫逖(696—761),字不詳,河南鞏縣(今屬河南)人。一說博州武水(今山東聊城縣西南)人。唐代文學家。開元元年舉哲人奇士科,授山陰尉。後連登文藻宏麗科、賢良方正科,升左拾遺,遷左補闕。十五年後在太原李暠幕府任職,十八年入為集賢院學士。後歷考功員外郎兼集賢院修撰、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等,位終太子詹事。卒諡文。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全唐詩》存其詩五十九首,編為一卷。《全唐文》存文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