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陰,漢語詞語,讀音是fú yīn,意思是盛夏中出現的寒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陰
- 拼音:fú yīn
- 注音:ㄈㄨˊ 一ㄣ
- 釋義:盛夏中出現的寒氣
伏陰,漢語詞語,讀音是fú yīn,意思是盛夏中出現的寒氣。
伏陰,漢語詞語,讀音是fú yīn,意思是盛夏中出現的寒氣。解釋⒈ 盛夏中出現的寒氣。謂氣候反常。⒉ 舊時迷信,謂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後,靈魂即離體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為人禳災除病。這種做法,稱為“伏陰”。出處《左...
陽中伏陰 陽中伏陰是尺中已浮滑而長。簡介 脈陰陽相乘相伏之象如尺部雖見浮滑而長的陽脈,但有時夾有沉澀而短的陰脈,故稱。出處 《難經·二十難》:“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楊註:“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
《醫寄伏陰論》是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醫寄伏陰論》,溫病學*作,為清代田宗漢所 *《醫寄》之一,分上、下兩卷。田氏認為時行伏陰病為寒濕陰彈茯匿於肺、脾、腎三經孫絡而發,治應以辛溫通陽法為主。書中列述時行伏陰總說、伏陰霍亂辨、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及...
《醫寄伏陰論》,溫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漢撰。刊於1888年。作品簡介 溫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漢撰。刊於1888年。田氏認為時行伏陰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遂詳論此病,辨析伏陰與霍亂之區別,列述其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等情況,說理明晰,有獨到見解,可以啟迪後人。書中還摘取《傷寒雜病論》中...
陰伏,讀音是yīn fú。意思是①隱秘不為人知的壞事。②隱蔽埋伏。③中醫學名詞。謂熱伏於陰。解釋 ①隱秘不為人知的壞事。②隱蔽埋伏。③中醫學名詞。謂熱伏於陰。出處 ①隱秘不為人知的壞事。《漢書·楊惲傳》:“然 惲 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發人陰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②...
《伏陰錄》是連載於17K小說網的一部懸疑小說類網路小說,作者是辺涯。內容簡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眼見不一定為實,你可能對你生活的世界一無所知!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凡事給自己留一階退路!新書還望書友多多支持,非常感謝!還有,本書純屬瞎編,千萬別對號入座!作品目錄 第一章 守山人 第二章 鬼...
“清風興,群陰伏;日月出,爝火熄”,諺語,意思是涼爽的風颳起,陰暗的東西就潛伏;太陽、月亮出來,照明的火把就熄掉。比喻傑出的人物一出現,邪惡的事物就會消失,人們就會獲得光明與幸福。注釋 爝火:火把。出處 明·楊慎《丹鉛總錄》一一:“百年之間,並起爭雄。山川亦絕,風景不通。語曰:‘清風興,群...
邪留陰分證,中醫病證名。多見於春溫病後期,屬陰液虧損,余邪留伏陰分之證。病因 春溫後期,陰液虧損,邪留陰分。臨床表現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舌紅苔少,脈沉細略數。辯證要點 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餘熱留伏,衛氣夜入陰分與邪抗爭,故入夜身熱;至晨衛氣出陰分而行於表,邪正...
夏季養生,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夏天的特點是燥熱,“熱”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清燥解熱是夏季養生的關鍵。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睏倦煩躁和悶熱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
愆陽是一個漢語辭彙,本謂冬天溫和,有悖節令。後亦指天旱或酷熱。詞語釋義 1.亦作"愆暘"。 2.陽氣過盛。本謂冬天溫和,有悖節令。後亦指天旱或酷熱。詞語出處 出自《左傳·昭公四年》: 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淒風,秋無苦雨。愆陽:過於溫暖。伏陰:夏寒。淒風:寒風。苦雨。久下不停的雨。比喻一年...
退陰丸 退陰丸,是藥名。主治 傷寒伏陰氣,手足厥冷,肌膚不熱,藥方出自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名稱: 退陰丸 別名:退陰丸 組成: 硫黃半斤(生),太陰玄精石(煅)3兩。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熱艾湯送下,每日3次。製備方法: 上研為細末,水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陰秘》是出自《開元占經》的一篇古文。君不明,臣不忠,故日無光,月不明。見變不救,殃禍生。臣欲反,主失名。其救也:安百姓,用賢人,弱者扶,則無害。(《開元占經》五,又十一)凡四時受王之日,日月當清明,五星順度,潤澤有光,此君臣和同。或晝不見日,夜不月,五星失度,陰蔽日光,亂風...
若寒邪在表未解,而六脈微細,背冷惡寒,或嘔惡泄瀉,內無熱證者,此正伏陰在內,而邪不易解,雖在暑月,亦速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大溫中飲、麻桂飲之類,皆宜速用,不可疑也。亦不可遲也。若邪盛於外而中不甚虛者,或以五積散。以上諸證有不能盡者,俱宜以傷寒門諸法,察而治之。二、...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乾支歷的節氣日期和乾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中國古代一些地方常以“乾支”法記錄年、月、日,即用“十天干”...
散陽,漢語詞語,讀音是sàn yáng,意思是冬季陽氣外散。解釋 謂冬季陽氣外散。古人以陰陽之說解釋天氣變化。認為冬季陽氣應藏而不散,如陽氣仍外散,就出現冬溫現象。出處 《國語·周語下》:“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國語·周語下》:“於是乎氣無滯陰,亦無散陽。”韋昭 註:“散陽,陽不藏,冬...
愆伏,讀音為qiān fú,漢語詞語,謂陰陽失調。多指氣候失常。解釋 謂陰陽失調。多指氣候失常。出處 語本《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孔叢子·論書》:“是故陰陽清和,五星來備,烈風雷雨各以其應,不有迷錯愆伏,明 舜 之行合於天也。”《宋書·王弘傳》:“荏苒推遷,忽及三載,...
海藏雲∶霜露霧露,久雨清濕之氣,山嵐障氣等,皆謂之清邪也。有單衣而感於外者,有空腹而感於內者,有單衣、空腹而內外俱感者,所稟輕重不一,在人本氣虛實之所得耳!豈特內寒飲冷誤服涼藥,而獨得陰證哉?重而不可治者,以其虛人內已伏陰,外又感寒,內外俱病,所以不可治也。仲景陰證論例 仲景...
虞翻曰:艮為童。陰,小人。陽,君子。初位賤,以小人承君子,故“無咎”。陽伏陰下,故“君子吝”矣。《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王弼曰:失位處下,最遠朝美,無所鑒見,故曰“童觀”。處大觀之時,而童觀趣順而已。小人為之,無可咎責。君子為之,鄙吝之道。“觀”在此應當作“看”解。“...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三伏天,...
(2).秋蟲,如蟋蟀之類。 南朝 宋 顏延之 《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 宋 梅堯臣 《夏日晚霽》詩:“寳氣無入發,陰蟲入夜鳴。”(3).蝦蟆。 晉 陸機 《漏刻賦》:“伏陰蟲以承波,吞恆流其如挹。”《文選·陸倕》:“靈虬承注,陰蟲吐噏。” 李周翰 註:“陰蟲...
遂惶駭伏罪。”《史記.卷四三.趙世家》:晉國有法,始亂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於獨在。《漢書·元後傳》:“是歲,新都侯莽告長伏罪與紅陽侯立相連,長下獄死,立就國。” 顏師古 註:“伏罪謂舊罪陰伏未發者也。”《東觀漢記·北海靖王劉興傳》:“縣吏張申有伏罪,興收申案論,郡中震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