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蕨

伏石蕨

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是水龍骨科伏石蕨屬小型附生蕨類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淡綠色,疏生鱗片粗篩孔,兩側不規則分叉。葉遠生,二型;葉片近球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全緣;能育葉狹縮成舌狀或狹披針形,葉脈網狀,內藏小脈單一。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

分布於中國台灣、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蘇、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越南、朝鮮南部和日本也有分布。附生在海拔95-15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

伏石蕨的全草入藥。性味甘、微苦,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之功能。用於肺熱咳嗽,肺膿腫,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結結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瘡腫毒,皮膚濕癢、中耳炎。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小型附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淡綠色,疏生鱗片;鱗片粗篩孔,頂端鑽狀,下部略近圓形,兩側不規則分叉。葉遠生,二型;不育葉近無柄,或僅有2-4毫米的短柄,近球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長1.6-2.5厘米,寬1.2-1.5厘米,全緣;能育葉柄長3-8毫米,狹縮成舌狀或狹披針形,長3. 5-6厘米,寬約4毫米,乾後邊緣反卷。葉脈網狀,內藏小脈單一。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幼時被隔絲覆蓋。
伏石蕨
伏石蕨線稿圖

主要變種

倒卵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var. obovatum (Harr.) C. Chr.)與伏石蕨不同在於不育葉片卵形,倒卵形至長圓形,基部短楔形而下延,具較長的葉柄。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南平)、廣東(雲浮、鼎湖山)、海南(尖峰嶺、五指山)、廣西(陽朔)、雲南(屏邊、西疇)。附生樹幹上。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蘇、江西、福建、台灣和雲南(丘北、維西、西疇、勐臘、永德等地);越南、朝鮮朝鮮南部和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700-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岩石上或樹幹上。喜溫暖、濕潤和明亮的散射光線,能抗一定乾燥,生長適溫為20-25℃,空氣濕度60-80%,乾旱時其肉質葉會幹縮,條件適合時又會恢復飽滿。

繁殖方法

伏石蕨適宜分株繁殖,分株繁殖過程較簡單,操作時將母株用枝剪分為兩個或多個單獨的植株,每個小植株要求有一個以上的生長點。根狀莖分株繁殖的時間可選擇在每年的早春到初夏出現新芽時進行,只要保證每一部分植株都有生長點及根部,則成活率極高。
根狀莖的培養: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進行植物生長培養,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根狀莖蔓延生長快,在春秋兩季均可。
栽培介質、栽培材料的配置:伏石蕨根狀莖生長速度較快,栽培材料可選擇低淺方盆,利於生長。栽培基質要求疏鬆透水、透氣性、保濕性好、附生性好。基質孔隙度與植株根系大小相結合。選擇草炭+蛭石+珍珠岩+樹皮(直徑5-10毫米)=1:1:1:1,攪拌均勻。
根狀莖的分株及定植:從生長健壯的母株上選擇蔓延較多較快的根狀莖,保證每個剪下的根狀莖新植株有一個以上的芽點,少量根,則成活率更高。有序地排列在栽培基質上,加土進行扶正及固定。
新植株體的養護:根狀莖種植初期,溫濕度的控制要絕對給予,溫度保持在20℃左右,空氣濕度80-90%,應每天進行觀察並進行適當水分(噴霧)的補充。

主要價值

藥用:伏石蕨的全草入藥。性味甘、微苦,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之功能。用於肺熱咳嗽,肺膿腫,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結結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瘡腫毒,皮膚濕癢、中耳炎。
觀賞:伏石蕨是石山盆景的理想配置植物,可欣賞其獨特之葉形和棕黃色的孢子囊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