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山村(浙江省寧海縣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伍山村,建村在南宋末年,有近850年的歷史,為寧海長街東部地區最早的村落,由伍家嶼、松岙、洋嶺、三角塘四個自然村合併組成,全村總戶數650戶,有人口21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山村
  •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 地理位置:寧海
  • 下轄地區:伍家嶼、松岙、洋嶺、三角塘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伍山村的歷史,有據可查。據史料記載,位於伍山村中部的龜嶼,其東面山腳為長街鎮東部居民最早的落腳點,居住歷史已近850年。因歷史悠久和山形優美,被列為伍山一帶的海角四景和伍家嶼村的八景之一,當地詩人多有題詠。詩人伍芝芳《海角四景·龜嶼》寫道:“小嶼全形似大龜,千秋長在水之湄。想因歲久身逾重,故此蹣跚步不移。”山中有亭,為五龜亭,寧海長街王大可先生撰有楹聯:“臨水看雲,五龜歌旭日;登山賞月,萬物舞東風。”

地理環境

伍山村東部有木勺山、短柱山、白雞岩、門前山(松岙山)、道士岩縱貫南北,北部和中部有洋嶺山與樟口山南北對犄,形成了巨大的東面和南北屏障,有力地阻擋著夏秋季頻頻而來的颱風。西部則有龜嶼與洋嶺小山,擋住了車岙港上大潮水的侵襲。境內塘地遼闊,物產豐饒,北有洋嶺塘,中部有伍家嶼塘,南部有松岙塘,東部有灰漏塘,車岙港南北縱貫,松岙港、洋嶺港東西橫流,形成四塘三港的格局。

自然資源

伍山上下,灰白色砂岩成片裸露,石質堅硬優良,多見垂直節理,適宜人工開採。百餘年前,三門灣的海潮波飛浪涌於伍山腳下,先民們生產的大量石材、石板、石條、石塊,就是通過船載水運,銷往城鄉各地。

歷史文化

傳說,古時的伍山村一帶都是荒塗。某一日,天上突然掉下一塊長得像巨蛋的石頭,落在地上發出了巨大的響動。被驚動的四方神仙紛紛趕來,有說是青龍蛋,有說是玄武蛋,更有說是麒麟蛋,眾說紛紜也沒有結果,但都認為既然是天上掉下來的,肯定有名堂,不能怠慢。於是,神仙們召來附近的農戶,要他們看守。
年復一年,村民盡忠盡責地看守,但因為周邊海上常有蛟龍、鰲魚出沒,加之有颱風、海潮等自然災害,村民日夜守望,苦不堪言。於是,他們采來艾草,摘來烏飯樹葉,做成麻糍,怕黑漆漆難看,又采來松花粉貼在麻糍上,祈求上天能夠幫助他們。神仙被村民的心意感動,問村民有什麼願望,村民們說東面是海,常常風浪大作,神仙說這好辦,於是運用法術,將東邊的塘岸點化為一縷山。村民們說他們是凡人,看守不住巨蛋,剛好外面海灘上有五隻烏龜在爬,神仙就點化它們來看守。但村民們仍有疑慮,這烏龜瞌睡懵懂,一個神仙袖子一甩,弄出個大白公雞,說讓它來監督吧。這下,村民們再無怨言。
五隻烏龜變成了五座山,即如 今村子西面的龜嶼、北面的洋嶺山、南面的樟口山、東北面的木勺山,還少一隻在哪裡呢。上世紀七十年代東鄉大旱,人們發現在樟口山尾的車岙港底,竟有一座礁岩,像烏龜。村民們說,一定是這隻烏龜當年發現情況不妙,就趕快游進車岙港,鑽入了港水中,但神仙有法術,怎么跑得掉,就這樣守在了車岙港底。還有那隻傳說中的大白公雞,如今成了白雞岩。村民戲說,因為自古能聽到大公雞清晨打鳴,所以村里人習慣早起,從來不會睡到日上三竿頭。
除了烏龜和公雞,如今在東面的山崗上還留有塊長得像石船的石頭,傳說中這是村民們系在塘岸邊的一艘漁船,塘岸變山後,就擱在了山嶺上。山岩上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腳印,據說還是當年村民們踩在塘岸和灘涂上的腳印。

風景名勝

伍山村還留有保存完好的洋嶺鹽事紀念碑,這是同治十一年(1872),洋嶺全村合族為鹽事所立,如今碑文依然清晰。碑文記載同治年間伍山村的鹽灶因地勢低陷、淡水盈塗,無可辦煎,無法向官府交差,洋嶺族人伍天信、伍祥生、伍乾生自願出資在外塗新挖鹽灶,頂替舊灶,為族內解憂。該石碑反映了寧海縣東鄉當年的經濟歷史情況,是研究東鄉歷史,尤其是寧海縣鹽業歷史的重要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