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易和爽)
該地有數百上千年的歷史,東安晉朝乃至以前時稱為“應縣”縣治在南應鄉——今東安縣
蘆洪市鎮,伍家橋當時位於南應鄉之北應水河上游故稱之為“北應鄉”。僅此稱呼可以窺見其當時的政治、經濟、人文的影響力。
1949年前伍家橋行政名稱“北應鄉”,管轄區域較大,包含現今東安縣內的:
伍家橋鄉、新圩江鄉、中田鄉、金江鄉、黃泥洞林場、鹿馬橋鄉、端橋鋪鄉少部分區域至麻溪翟家村合稱“北應鄉”,鄉府行政機關駐地伍家橋清同治二年奉旨建立的
“積穀倉”大宅院——石拱橋西北側今伍家橋老中心國小(現伍家橋中幼稚園)的前身,(清同治元年增募鄉軍團練,“精毅營”援防屢捷,湖南巡撫駱秉章奉旨檄
席寶田增募四千人當一面援江西,東安民丁不足,乃兼募旁縣及廣西諸縣人。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建立“積穀倉”大宅院於各鄉。時通飾積穀,限期具報縣中,立交薄報稱積穀二萬石。)。
伍家橋有7條古街,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5條清、民時期的古街道,最著觀賞和文史建築美學藝術意義的是清同治年間解甲歸田的湘軍“精毅營”主帥席寶田領銜的各退役部屬將領家族,在應水河東岸自南向北所修建的成片官民結合的府邸。當時,因工程量大,從湘南甚至全國各地來徵召而來的各類工匠人數繁多,為存放建築材料與解決工匠們的居住食宿問題,席寶田家族又臨時搭建了從“積穀倉”到所修建的府宅前,面向應水河帶有內弧形的簡易工棚。後因工程量大、作業時間久、工人數量多,工匠們閒暇時間就產生各種生活消費需求,席氏家族發覺有商業經濟潛力,就將工棚加以改造修整,並考慮到夏季漲水,最後形成,面向應水河,整體比稻田高1.8米,長約220米,通道寬約3.3米,頂為加椎粱瓦蓋棚,外沿設定為離地50公分高,串穿成片每間隔四米為一支撐立柱的整木條凳(供人息坐),里為連排成片整齊的商鋪——
“半邊街”。後成片的大宅院建成後,當地經濟結構發展變化,消費群體和購買力大增,市場更為繁榮;該半邊街的生意興隆,人群過往的街道上有瓦檐遮風擋雨,邊有木條板凳休憩,內為鋪面商號經營,獨局特色,名聲遠播。
北應鄉——伍家橋,在清末時期至民國乃至現今湧現出諸多的著名軍政人物、抗日英雄、文化學者以及直接或間接促成的文教政署;如:清鹹.同.光年間的湘軍“精毅營”文武將領,民國陸軍大學、黃埔(中央)軍校、各高教班、講武學堂等軍校的名人學員,抗日英雄王仡、席楚霖、易秉乾、席秉均、唐仁璵、易聲柱等……;萍洲書院、應濱學社、濂溪中學、新式縣立國小、孚尹講習社、餘慶書屋、東安大埠頭抗日戰地中學、國粹“祁劇”科班、蘆洪巡檢司署、東安聖武文廟、縣誌名等文教藝術事業的建成落地發展;國學宿儒夏鳳喈、席居正、席霞軒、席慶春、席業、席筠、
席魯思、張溉(澍均),民族史專家王锺翰,今科技能人、教授學者專家席允誾、席允誠、席宏卓、席光康、席少霖、席少華、席光表、席自(光)強、伍世昭等……他們為歷史進程社會發展、抗日衛國保衛家園、促進文藝建設國家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
伍家橋老街有:應水河西岸的
西河街、東岸由南往北連著一起的
朱獅街、下岐街、中岐街、上岐街;原“”積穀倉“”宅院北上,現拱橋以上的
半邊街。不成商業氛圍的現竹源村席六合堂賬房大宅院及席霞軒大宅院東背向圍牆外的
李村街;灣塘村的原存的關帝廟和驛站亭的
灣塘街。有商號、鹽號、絲綢、扎作、等多種民清前的商鋪經營。民國31年(1942),
夏建成等人集資40萬元法幣,在伍家橋其主商業街道——中岐街興辦
鴻通染織廠,僱工31人,產布143.33萬米。成為東安縣境內繼當時的縣城紫溪鎮外第二家染印作坊,是當地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具有現代工商企業的工廠雛形。最繁華的時期系晚清同治——民國階段,其中,1938年由長沙搬遷來至的“濂溪中學”(永郡老八縣旅居長沙、的紳士為紀念周敦頤聯合創立)進駐“應濱學堂”(今伍家橋中學),到1945年抗日勝利該校搬至零陵回道縣的這七年,因學校有永郡八縣的學生以及家屬,加之抗日躲避戰亂的外地人士來僑居,伍家橋的商賈繁華達到頂盛時期。衰落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一九九五年撤鄉並鎮時,因為地理位置、風土人習、歷史淵源等特點,伍家橋鄉兼併相距10華里的蘆洪市鎮,而今伍家橋的行政地位消失而存活在百姓心中。
其中街區附近有名的人物大宅院共30多座;五層古塔2座(最東端朱獅街口的“
獅子塔”,半邊街口、同治二年即1863年,建立“積穀倉”大宅院右西側大水井邊的“
積穀塔”,都已經破毀);清乾隆、道光年間的橋石墩二座(西河街—中岐街之間的應水河橋/老屋席家村前過應水河的橋);
關帝廟一座(殘存);
驛站亭2座(一座與關帝廟臨近,位於灣塘今永豐村,殘存;一座位於今新圩江鎮田心徐家村,系—蕙田父、寶田叔,為其生母武岡桃花坪人楊氏(因孫席寶田功誥封一品夫人,96歲病逝)九十大壽重修的“
九十亭”)“
霞棲庵”在伍家橋席寶田別墅上游六華里的地方小田村(已經破毀存基石),當初是席寶田第三子——席石生的長子席運權,字新彝奉父母命修建,內塑造佛祖和十八羅漢,殿大樓有唐生智的恩師顧疇題詞字“大雄寶殿”。
備註
伍家橋下關——今伍家橋石拱橋應水河(蘆洪江)下游東向一片,包括河西岸的西河街、王國盤宅院,今伍江村一、二、三組區域以及墟鎮居民委會村少部分居民地;河東岸的上岐街、中岐街、下岐街、朱獅街、(清末民初從冷水灘搬遷來此經營的)蔣福鈿宅院、伍家橋中學(原席業創辦的北應學堂)、伍家橋中心國小,今伍江村四、五、六、七、八、九組,以及墟鎮居民委會村大部分居民地至“獅子塔”,全部境地之合。
伍家橋上關——今伍家橋石拱橋應水河(蘆洪江)上游西向一片,包括河東岸以“
積穀塔”和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建立“積穀倉”老宅院(最早拆毀)開始、半邊街、及墟鎮居民委會村少部分居民地、伍家橋供銷社半邊街營業所、伍家橋衛生院(王仡/孝朴家王慎和堂宅院)、原伍家橋鄉政府機關/食品站/電影樓院(席寶田別墅)、席府新老/帳房、席鋪子屋宅院、席仲篪宅院、席龍眼宅院、伍家橋糧食站(
席綬/資生宅院)、席井眼宅院、席六合堂宅院/帳房、席鐵堂井宅院、席霞軒宅院、易茂伯宅院;即今福星村、竹源村全境地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