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伊春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是伊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伊春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 地點:伊春市
- 性質:通知
- 發布單位:伊春市人民政府
引言,具體內容,
引言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林業局),省屬、中屬在伊行政機構,各企事業單位,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伊春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具體內容
伊春市衛生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攻堅時期。為促進我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市委、市政府的總體目標,結合我市衛生事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概況
“十一五”期間,是全市衛生事業投入最多、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好、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的時期。5年來,全市衛生工作站在“關注民生服務發展”的戰略高度,把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和增進健康福祉作為衛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出台了《伊春市關於加快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狠抓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處置不放鬆,強力打造民本衛生,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醫療衛生資源快速增長,居民健康福祉不斷增強。“十一五”期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965個,職工總數達871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991人,平均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2人;病房床位增至5748張,平均千人口擁有床位4.1張。平均每平方公里服務人口37.3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21人,床位0.18張。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41歲。嬰兒死亡率由9.39‰下降到了8.11‰;孕產婦死亡率由44.72/10萬下降到了21.9058/10萬。
(二)逐年加大醫療衛生投入,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投資2900萬元,新建改建市中醫院影像樓、門診樓並投入使用,使中醫醫院建設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床位300張。投入9400萬元,改擴建林業中心醫院,項目擬於2011年投入使用。爭取衛生項目66個,總投資17076萬元,其中國家、省投資10136萬元,地方匹配6940萬元,總建設規模達10.1萬平方米。
(三)衛生應急體系基本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治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各項衛生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理機制不斷完善,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應急設備和藥品得到落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不斷提高,開展衛生應急演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及時有效率達到100%,並成功應對了甲流、麻疹等疫情。特別是在“8·16”和“8·24”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迅速啟動衛生應急預案,以最快速度、最佳技術、最好藥品全力救治傷員,開創了我省重大突發公共事故醫療救治無死亡的先例,為科學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提供了寶貴經驗,受到了黑龍江省衛生廳嘉獎,並號召全省各級醫療衛生系統學習。
(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並深入實施,衛生惠民政策廣惠民生。全力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穩步推進首批1縣4區和第二批1市4區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規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新農合實現100%覆蓋,參合率達到98%。認真落實基本、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城鎮人口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3.22%,為6.51萬農村婦女進行了“兩癌”初篩、1.72萬8-15歲兒童補種了B肝疫苗、2770名農村準備懷孕或懷孕初期婦女發放了葉酸、10.34萬65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健康體檢。
(五)惠民示範區建設全面落實,林區人民民眾基本醫療保健需求得到滿足。投入489.7萬元,建立惠民醫院21所,實行一級醫院收費標準、“九免四減”和單病種最高限價的優惠政策,各級惠民醫院接診患者9000人次,減免醫療費用270餘萬元。投資971.5萬元,實施“興安健康行”活動,共為32.3萬特殊人群進行了免費健康檢查,並建立了健康檔案。高標準、高質量恢復、改造、建設林場(所)衛生所216個,實現了林區基層衛生網路恢復和全覆蓋。建立醫療救助基金,醫療救助4397人,核銷醫藥費995.3萬元。積極開展婦女健康普查活動,對7.62萬婦女進行了健康體檢。積極推進婚前醫學檢查,免費婚檢2058對,婚檢率由零提高到了34%。
(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有力。積極開展愛滋病、結核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縣區級以上綜合醫院傳染病網路直報率100%,免疫規劃“五苗”覆蓋接種率在95%以上,新塗陽肺結核病人治癒率90%以上。加強衛生監督執法能力建設,餐飲單位和食堂索證率100%,用人單位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率達到60%以上。嚴厲打擊非法行醫,民眾投訴舉報線索查處率100%。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全市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到99%以上,農村孕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8%以上。
(七)醫療服務環境持續改善,服務質量效益雙提升。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持續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切實加強鞏固臨床用血管理,血液採集量769.72萬毫升,臨床用血量701.64萬毫升,自願無償獻血比例100%,一次獻血400毫升比例由2006年的72%上升至2010年的94%,成分血使用率由24.8%上升至98%。切實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設立了中醫科、中藥局(房);100%鄉鎮衛生院、85%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了中醫科、中藥房;93%村衛生所使用中醫適宜技術服務。
(八)基層衛生體系進程加快,城鄉衛生一體化初步形成。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礎建設,推行農村衛生“三網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高質量、高頻次地開展鄉村醫生、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培訓。全市共建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0個,覆蓋全市90萬人口,覆蓋率90%,並將118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範圍,納入醫保率達到90%以上。中國小健康教育開課率100%,億萬農民健康行活動普及率達到80%以上。農村改廁普及率76.69%,改水普及率72.13%。
(九)創衛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林區人居衛生環境優美整潔。出台全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實施方案,並配套制定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健康教育和傳染病防治等創衛專項實施方案,強力推進落實。同時,採取領導分片包面、科室分塊包點的責任推進措施,加強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強化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普及,強力推進“五小”行業整治,確保了創衛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十)政風行風建設標本兼治,衛生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創新衛生行政管理人才培養與管理,搭建了閱覽室學習平台、基層醫院實踐平台、“大講堂”展示平台。加強行風政風建設,參加省行風熱線12次和市行風熱線11次,民眾滿意度100%。全面落實網上藥品集中採購,29家二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全部參加了全省藥品集中網上招標採購。加強權力約束機制建設,確認衛生權力21項,制定製度21項,建立配套制度6項。深入開展監控資金運行,防範廉政風險,查找崗位風險和機制風險點18個,制定防範措施23條。
二、“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期間伊春衛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所面臨的新矛盾、新困難仍很多,主要表現在: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民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全市衛生事業發展尚不平衡,城鄉之間、醫防之間的發展尚不協調;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任務繁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單位內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醫療安全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面臨諸多困難,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務能力亟待增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依然薄弱,農村衛生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的現象仍然存在。
在正視問題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十二五”期間全市衛生事業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社會巨觀環境,衛生事業的發展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和新形勢。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對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任務要求,新醫改方案明確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基本框架和主要政策措施,提出了完善構成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的四大體系建設,不僅為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醫療衛生事業的加速發展、布局調整、體系完善和體制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
(二)國家及省衛生“十二五”期間加大重點衛生項目投入力度對衛生事業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十二五”期間國家和省委、省政府將籌資122.19億元,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標準化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規範化、縣級醫療救治中心和縣級急救中心、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衛生監督體系、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構能力、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體系、衛生信息系統等項目建設,也必將為我市衛生事業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三)城鄉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對衛生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疾病譜的不斷變化,人民民眾健康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對健康的需求,對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能力和水平的期盼日益增長。醫療衛生服務如何滿足民眾對健康的需求,如何適應醫學模式,從疾病管理轉變到健康管理,有待在今後的工作中深入研究,不斷探索。
(四)生態旅遊城魅力彰顯使全市疾病疫情防控面臨新的形勢。近年來,隨著生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我市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度假旅遊、休閒養生的首選地之一,加之林都機場已通航、伊綏高速開通在即、3座五星級賓館已開工建設,這些都將加速我市外來人口的流動,尤其是每年的5-9月,國內外旅遊人群急劇增加,這既為全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給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過去20年,全市新發傳染病超過30種,平均每年都要出現一種以上的新發傳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全市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複雜而艱巨。
三、“十二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衛生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民眾服務的方向,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局,主動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實現病有所醫為主旨,以堅持公共醫療衛生公益性質為核心,以建設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目標,堅定不移推動衛生髮展方式轉變,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和中醫中藥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促進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衛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突破口,探索人人公平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實現途徑,促進衛生事業與經濟發展、農村與城市、預防與醫療、中醫與西醫和諧發展。
——堅持實事求是。立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衛生事業發展現狀,結合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建立與我市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
——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城鄉、區域、人群衛生服務利用,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結合,正確處理政府、衛生機構、醫藥企業、醫務人員和人民民眾之間關係。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提高衛生髮展的全面性、整體性、協調性、均衡性、可持續性。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初步實現均等化,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規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居民就醫費用負擔有效減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實質進展,形成多元辦醫格局,基本適應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堅持中西醫並重,中醫藥服務體系全面加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城鄉居民病有所醫,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民民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主要控制指標:
——平均千人口床位數達到4.5;
——平均千人口醫生數達到2.1-2.3、護士數達到2.3;
——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原則上不再增加機構或略有下降,最佳化資源配置,注重提高資源利用率,向提高服務能力、服務質量轉變;
——人口平均期望壽命男性達到75.03歲、女性達到76.21歲;
——新生兒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
——嬰幼兒死亡率控制在11‰以內;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
——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34/10萬以下;
——“五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新塗陽肺結核患者治癒率保持在85%以上;
——區級醫療衛生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網路直報率達到100%。
(四)主要任務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構築人民民眾健康安全“防疫大堤”。健全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重點建設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樞紐,以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幹,以村和林場(所)衛生所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體系,合理設定並按照相應標準建設各級各類機構,90%以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到建設標準配置要求。
規範重點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疫情監測、篩查、報告制度,落實鼠疫、霍亂、愛滋病、結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B肝、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控措施。完善並推廣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專業技術機構為指導的愛滋病綜合防治模式。針對重點人群,加強宣傳教育,推廣各項有效干預措施,積極實施醫療救治,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
組織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完善免疫規劃各級冷鏈系統,對上爭取支持為基層免疫接種單位配置和更新冷鏈設備。加強疫苗管理,保持疫苗效價,規範接種程式,保障疫苗接種效果。強化邊遠農村、林場(所)和流動人口兒童預防接種,不斷提高接種率和免疫規劃工作質量。
加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建立慢性病監測防治網路,在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廣泛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治,加強危險因素干預,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疾病發生,高血壓管理率達到35%、糖尿病管理率達到30%。
健全精神衛生服務網路。移址新建市精神病院,配置先進設備,規範開展精神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重點人群的心理行為問題干預、精神病人社區監管和治療。積極開展兒童和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等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達到70%。
健全完善職業病防治網路。設定區級職業病防治專業機構,同疾病控制中心一個法人、兩個機構,實現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區級100%覆蓋,逐步形成覆蓋城鄉的職業衛生健康教育、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治療等職業病防治網路。
——加強婦幼保健體系建設,提高群體保健服務能力。加強婦幼保健信息化建設。強化婦幼衛生信息監測與分析,及時掌握和分析影響婦女和兒童健康的疾病譜變化,提高婦幼保健管理效率。逐步開展《母子健康手冊》信息網路化管理,及時錄入孕婦、嬰幼兒每次檢查的信息及預防接種情況,並建立網上電子檔案。
大力開展婚前保健。建立一站式服務模式,提高婚前醫學檢查水平和婚檢率,婚檢率達到50%以上。
建立和完善產前診斷技術服務網路和產科急救網路。加強孕期保健,促進產前篩查機構和產前診斷機構的技術協作,提高高危孕產婦篩查能力。孕產婦系統管理率農村達到80%、城市達到90%,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9.50/10萬以內。同時,普及自然分娩知識,為孕產婦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和健康教育,科學選擇分娩方式,降低剖宮產率,並將住院分娩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住院分娩率達到99%以上。
加強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將新生兒疾病篩查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和確診病例治療率,降低致殘率,改善兒童生命質量,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達到90%以上,出生缺陷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90%,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1‰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
加強對婦女常見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婦女常見病定期檢查制度,確保婦女至少每兩年享受一次婦女病檢查,婦女常見病篩查覆蓋率達到85%以上。
——加強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高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衛生應急組織機構建設。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縣(市)、區級均設立獨立的辦事機構或指定專人具體負責衛生應急日常管理工作。農村鄉鎮、城市社區設有兼職人員負責衛生應急工作。二級以上醫院、各級各類疾病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成立專門衛生應急工作管理科室。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編制和修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各類單項應急預案,編制和修訂針對其他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完善預案啟動機制和工作程式,通過演練和應急實踐,不斷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和隊伍建設。建立衛生應急決策指揮系統,完善決策指揮信息平台,重點構建市、縣(區)二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平台,整合現有的信息業務資源和專業信息管理系統資源,滿足應急值守、信息匯總、指揮協調等基本功能,縣(區)級建成率達到80%以上。依託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員,組建由應急管理、各類專業技術和技術保障等人員組成的裝備合理、訓練有素、反應迅速、處置高效的衛生應急隊伍,每年至少開展1次演練,衛生應急管理幹部每兩年至少進行1次培訓,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應急專業隊伍成員、醫療救治技術骨幹每年至少進行1次培訓。
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在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建設基礎上,按照一網多用原則,整合現有監測信息資源,完善、拓展網路直報系統功能,建立臨床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報告機制。縣(區)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網路直報率達到100%,鄉鎮醫療衛生機構達到90%以上;報告的完整率和及時率達到90%以上。
加強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系統建設。建立17個縣(區)級衛生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建立以市疾控中心為依託的市級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市級醫療機構各自建立醫療急救藥品、防護服等應急物資儲備分庫。同時,建立物資儲備信息管理系統,完善衛生應急物資調運體系,整合衛生應急物資儲備資源,實現全市範圍內重要衛生應急物資監測、調用、管理的信息化。
加強緊急醫療衛生救援網路建設。依託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建立市級緊急醫療衛生救援基地,由市120急救中心、林業中心醫院、市傳染病院、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成,救治轉運重症傷病員達到50—100人。建立17個縣(區)級醫療機構緊急救援基地,承擔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救援任務。同時,強化各級區域緊急醫療救援基地的備用床位、醫療救治設備、救援人員裝備建設。
——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網路,提升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能,配齊車輛和常規設備。在市,縣(市)、區設立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和辦公室,在衛生行政部門設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科,建立並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統一、協調、高效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市疾病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縣(市)、區疾病控制機構食品安全檢測基礎實驗室建設,並建立完善由市和縣(市)、區組成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食源性疾病檢測整體水平。加強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機制建設,分別組建由衛生監督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組成的市和縣(市)、區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隊伍,有效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加強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建設,提高衛生執法監督水平。完善市,縣(市)、區衛生執法監督網路建設,市級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建築規模達到2500平方米,縣(區)級達到1200平方米以上,並增置設備裝備,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監管有力”的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加強全面開展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率達100%。進一步完善和規範飲用水衛生以及涉水產品、消毒產品的監督管理。加強傳染病防治和學校衛生監督工作。認真履行相關職能,積極落實《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09-2015年)》,加大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力度,進一步規範職業健康監護、嚴肅查處嚴重違反勞動者健康的違法行為,放射診療機構持證率和監護、監測率達到100%。強化醫療市場監管,嚴格醫療機構執業資格和執業範圍,嚴厲打擊非法行醫行為,“黑診所”取締率達到100%,切實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加強愛衛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民眾衛生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鞏固創衛成果,緊密結合城鄉統籌和一體化建設,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快農村改水改廁步伐,改善農村的衛生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提高城鄉總體衛生水平和環境衛生面貌。廣泛開展城鄉病媒生物防制,建立和完善相關標準體系,規範病媒生物防制。認真履行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開展主要公共場所無煙單位創建活動。繼續深入推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實施,開展農民健康教育。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4.3%,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8.69%,人民民眾健康素養知識知曉率達到85%。
——切實加強醫療機構科學管理,全面提升醫療機構服務整體水平。加強城市和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按時限高質量完成林業中心醫院改擴建項目,床位850張,力爭達到三級甲等醫院建設標準。建設完成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院項目,使專科醫院特色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經過5年的努力,使每千人床位數量達到4.5,平均病床使用率達到75%。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建設,鄉鎮衛生院面積達到400平方米、村衛生所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並配置救護車輛和設備。大力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達到100%,村級衛生規範化達到60%,農村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以上。結合林場(所)撤併工作,合理調整林場衛生所布局。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並增置基本裝備,增強服務功能和能力,社區衛生人口覆蓋率達到95%,納入醫療保障覆蓋率達到95%,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達標率達到98%以上,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0%以上。深入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在2011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人均20元基礎上,每年增加不低於6元標準。
強化醫療質量服務管理。加強醫療準入管理,完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醫療技術的準入和管理。加強臨床用藥管理,健全抗生素使用和管理體系。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建立健全院內感染管理體系。加強臨床路徑管理,建立適合我市的臨床路徑管理制度、工作模式、運行機制和評估改進體系。改善門診醫療服務,在全市各級醫院逐步實施預約診療服務,最佳化住院醫療流程。加強護理事業發展,在80%二級醫院和100%三級醫院實施護士責任制護理。
加強臨床用血指導管理。完善落實采供血機構設定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建設固定獻血屋。提高民眾參與無償獻血的自覺性,城市居民對無償獻血知曉率達到85%以上,農村居民達到75%以上,在校青少年達到95%以上。加強臨床用血管理,確保血液安全。
加強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安全管理。落實《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安全管理規範》,完善醫療器械臨床使用前評估管理機制、臨床使用管理機制和臨床保障機制。
積極探索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加大南岔區醫療機構整合試點力度,將市第二人民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整合為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南岔區內構建起以省林業二院(三級醫院)為龍頭,以市第二人民醫院、南岔區職工醫院(二級醫院)為依託,社區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林場衛生所)為網底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取得經驗後,對伊春區區域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同時,結合我市實際,穩妥推進醫療機構崗位管理和人員聘任制度,逐步建立以服務質量與數量、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激勵淘汰機制。將二級以下(含二級)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3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等公共服務經費。積極推進醫藥分開,逐步取消藥品加成。規範公立醫院臨床檢查、診斷、治療、藥物使用和植(介)入類醫療器械行為,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和適宜技術,逐步實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
——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振興中醫藥事業。健全和完善城市以市級中醫院為主體,以綜合醫院(含區級醫院)中醫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門診和中醫診所為補充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農村以縣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為樞紐,村衛生所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網路。加強中醫藥急診急救能力和防治傳染病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能力。加強中醫院康復能力建設,初步形成中醫康復體系。加強對社會上藥浴、藥膳、中醫保健按摩等中醫藥相關產業的指導和管理,大力發展中醫藥保健產業。到2015年,建立健全覆蓋城鄉、服務功能齊全、中醫藥特色突出、與人民民眾需求相適應的中醫藥服務網路。
——完善發展新農合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建立籌資機制,農村常住居民新農合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加大籌資力度,人均新農合籌資額達到300元。建立農村居民全方位就醫保障系統,逐步提高農村居民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和報銷額度,擴大受益面。提高新農合報銷比例,力爭用5年時間將新農合住院政策性補償比提高到80%以上。不斷擴大門診就醫的受益程度,提高門診統籌資金占當年統籌資金的比例,逐步將門診統籌的報銷比例提高至60%以上。完善農民交費的激勵機制,對連續幾年參加合作醫療的參合農民提高報銷比例。加強對管理機構和醫療機構的監管,改革定點醫療機構的付費機制。
——積極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努力控減民眾醫藥費用負擔。全面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規範基本藥物招標採購機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的多渠道補償機制,探索醫保購買服務、增設藥事服務費等方式進行補充,探索鄉村醫生和非公立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辦法。加強區級醫療機構基本藥物採購配送管理,進一步探索基本藥物採購“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模式。提高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比例,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加強非基本藥物管理,規範醫療機構合理用藥。2011年,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根據診療範圍和服務功能,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2012年—2015年二級醫療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並探索開展三級醫療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大力推進衛生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高層次衛生人才引進工作機制,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以人事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全系統崗位設定和分級管理,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和分配製度,建立設崗合理、分級聘用、科學考核、按崗定酬的人事管理運行機制。建立高學歷中青年技術骨幹培養資助機制,為中青年衛生技術骨幹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發展空間。繼續加強高層次專家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各類衛生人才引進、培養、考核、投入和激勵機制,在科研立項、成果評審、技術骨幹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經費上的傾斜。指導和支持各縣(市)、區選拔和培養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的衛生技術骨幹。鼓勵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個學歷層次,逐步減少中專在學歷結構中的比例。加強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與職稱、工資晉升掛鈎,不斷提高技術能力和水平。建立高等醫學學歷教育的定向投入機制,鼓勵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個學歷層次。加大衛生技術對外合作交流的力度,通過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整套符合衛生行業特點,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開創我市衛生人才工作新局面。
——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不斷提高衛生事業現代化水平。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民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網路信息技術,實施遠程醫療和信息諮詢,促進城市醫院和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逐步實現職工、居民、農合與醫療機構信息對接,推廣“一卡通”,方便人民民眾就醫。
四、實施“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是未來5年全市衛生髮展的宏偉藍圖,也是今後全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行動綱領,將對提高全市綜合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本規劃目標任務落實的領導,積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的積極性及參與意識,為實現“十二五”衛生髮展目標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
(二)加強政策研究,細化實施計畫。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學習中央和省關於衛生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把現有政策用足用活,並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及本單位實際,認真組織制定實施本規劃的各項措施及工作計畫,著力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本規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支撐和技術支持。
(三)加強衛生投入,注重協調配合。衛生事業投入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協調,原則上不低於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與發改、財政、物價、住建、規劃及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協作與配合,爭取多方支持,按照政府投入為主,分級承擔、多渠道籌資的原則,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各醫療衛生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落實規劃所需經費,合理使用,減少浪費。
(四)加強作風建設,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衛生系統的黨風、政風、行風建設,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強化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行為,堅決制止和糾正收受紅包、回扣和開單提成等不正之風,強化醫藥收費監管,堅決遏制亂加價、亂收費現象,嚴格整頓醫療市場,嚴厲打擊非法行醫行為。大力開展創先爭優及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端正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切實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著重解決民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樹立讓政府滿意、讓人民民眾滿意的衛生行業新風尚。
(五)加強監督檢查,進行中期評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明確職責,嚴明紀律,把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分解到每一年度,分解到基層單位。市級衛生部門要不斷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成立規劃實施監督檢查評估小組,適時組織對本規劃的中期評估工作,著力指導規劃的實施,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從組織紀律上來保障本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