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非技術知識創新經濟評價理論與模型研究是張國旺著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非技術知識創新經濟評價理論與模型研究
- 學位授予時間:2006
- 學科專業:企業管理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導師
劉志遠指導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6
關鍵字
企業管理 知識經濟 知識管理 創新
館藏號
F270
館藏目錄
2009\F270\91
中文摘要
本文通過對現有國內外有關企業知識理論、知識創新理論、知識創新評價理論等文獻的梳理,揭示出了目前企業知識理論存在的問題點,即對企業知識的認知描述解釋不一。歸納來講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認知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以哈耶克等為主要代表的包涵技術知識與非技術知識的全面知識論觀點:第二種觀點是以茲維·格里里奇等為代表的技術知識論觀點;第三種觀點是以德魯克為代表的非技術知識論(其本人並沒有明確使用這一辭彙)觀點。正是由於這種差異的存在,導致了後繼的學者們對企業知識理解不一的狀況。這一問題的存在,產生的直接後果是導致企業知識界定模糊,從而對企業知識特徵的研究粗糙膚淺;產生的間接後果是對企業知識的深入研究,包括企業資源要素相互關係和企業知識創新經濟評價等理論研究缺失了重要的前提。 本文從這一問題點入手,首先將企業知識劃分為企業技術知識和企業非技術知識兩類,並對企業非技術知識進行了界定,即企業非技術知識是指存在於企業全體勞動者頭腦之中,並伴隨勞動者體力勞動而投入的,用於溝通與協調個體、群體、組織之間關係的非物化知識。其次對企業非技術知識的一般特徵和自有特徵給予了揭示,即企業非技術知識和企業技術知識共有且與人力和物力資源相區別的一般特徵為持續積澱性、質變性及其不可逆轉性、規模報酬遞增性;企業非技術知識與技術知識相區別的自有特徵為非物化性、相對分散性、相對難言性、相對的排他性和異質性、效用上的相對波動性和非溢出性、經濟價值上的難以量化性。其中,是否能夠物化是區分技術知識與非技術知識的最本質的特徵。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可以認為非技術知識不僅包括無法物化的隱性知識,還包括可以通過文字表達的無法物化的顯性知識;而技術知識僅指能夠物化到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實物產品生產成果中的那部分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由此可以看出,技術知識與非技術知識分類是有別於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分類的一種新的知識分類方式。第三,在將企業知識劃分為技術知識和非技術知識的基礎上,以現實企業為對象,又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資源要素劃分了六類,即土地、勞動力、資金、物力、技術知識、非技術知識,並對這六類資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同企業經濟成長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主要研究結論為:一是勞動者是勞動力、技術知識和非技術知識三個資源的主體,其中,勞動力資源指勞動者付出體力勞動的資源,技術知識資源既指勞動者付出技術知識的腦力勞動的資源,又指附載於物力中的技術知識資源,非技術知識資源指勞動者付出技術知識以外的腦力勞動的資源;二是資金與物力、與技術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達形式。其中,物力是技術知識的物化載體,資金是物力資源的價值表現形式,也是技術知識的物化價值表現形式,資金總量不僅反映物力資源總量,更反映物化技術知識資源總量。基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資源要素相互關係以及與經濟成長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得出,假設把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技術擴散導致的資金和物力資源等均視為等價交換的價值轉移情況,在此前提條件下,企業經濟成長的唯一源泉就是知識創新,即技術知識創新與非技術知識創新,企業經濟成長就是企業知識創新價值的體現。 在取得上述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通過對生產函式法套用局限性的揭示,上升理論引入了因素分析法,並利用因素分析法建立了一個與生產函式法考慮資源要素相同的新的評價模型——三要素—三因素評價模型。主要研究結論為:新方法的建立,考慮了技術係數的變動情況,與生產函式法相比顯示出了更多的科學性和套用的有效性;新方法的建立與套用,迴避了α、β值的確定問題,從而解決了一直纏繞學術界有關生產函式法如何有效實際套用這一難題;從測評結果角度講,新方法的創建具有取代一般生產函式法的效果,即在生產函式法的適用條件下,採用新方法和採用生產函式法所獲得的評價結果完全相同,這意味著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從新方法的模型中可以得出,b值的大小不僅反映了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速度,而且也標誌著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力,因此,可稱其為外延因子;d值的大小反映了內涵擴大再生產的速度以及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力,因此,可稱其為內涵因子;c值大小反映了外延與內涵相互轉化的速度以及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力,因此,可稱其為轉換因子。在建立了新模型的基礎上,利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資源六要素的相互關係以及與經濟成長關係的研究結論,轉化建立了含有企業非技術知識創新的經濟評價模型——六要素—三因素評價模型。為了檢驗給出的評價模型的可操作性以及套用效果,本文將其套用到了工業和商業兩個領域進行評價分析,從測評結果獲得的結論為:勞動力增長貢獻份額與技術進步貢獻份額的變動,呈現為互補性,這一規律性變化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技術進步貢獻份額與非技術創新貢獻份額的變動,呈現為互補性,這一規律性變化在實踐中也得到了驗證;在“十五”期間,對於我國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講,無論是工業企業還是商業企業都普遍樹立了控制單純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思想並落到了實處,另外,都普遍提高了管理等非技術知識能力與水平,並且見到了效果;在“十五”期間,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普遍樹立了加速技術進步的思想並量力而行地落到了實處,但是,商業企業依靠勞動力增長所做貢獻要大於依靠技術進步所做貢獻,這或許是工業與商業之間的重要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