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機理研究》是2010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潔莉。
基本介紹
- 書名: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機理研究
- 作者:黃潔莉
- ISBN:9787514100211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科學技術的積累和創新。從近幾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看,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尤其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一直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科技資源配置分散重複,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科技投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獲得競爭優勢的瓶頸。 鑒於上述情況,本文以鑽石模型為基點,以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的理論分析與其協同過程演繹為總體核心,綜合運用系統分析、跨學科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科技創新的相關內容,將企業科技創新所創造的價值分為行業環境適應價值維度、資源配置價值維度與利益相關者協同價值維度等三個維度,研究其相互作用的機理及其實現的財務協同效應,同時科學合理地評價現有科技創新三維價值的協同狀況,為提高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加快獲得競爭優勢的進程、促進企業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全文主要研究內容與成果如下: (1)以競爭優勢理論為核心、科技創新理論為研究基礎,構建由行業環境適應價值、資源配置價值以及利益相關者協同價值構成的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解析上述三者以科技創新為途徑、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財務協同互動機制。 (2)運用自組織理論相關方法對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過程進行演繹。在外部環境競爭性與內部資源稀缺性作用下,三維價值以正負反饋迴路為路徑,進行著不斷地動態進化博弈,並表現出耗散、協同以及耦合等自組織特徵。 (3)結合傳統戰略分析方法,對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模式進行分析,以三維價值所處狀態的組合不同劃分出8類27種具體模式,並結合物理學與空間幾何知識構建SWOT-CH戰略立方,形象地反映出各模式的空間位置與規律。 (4)歸納總結出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過程中表現出的驅動效應、湧現效應與傳導效應,並對各效應的具體表現做出詳細描述。 (5)在重構BSC的基礎上,對SWOT-CH戰略立方中的具體模式進行簡化,並對CSF與KPI進行相應歸集與集成,建立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績效評價模型,並運用2005年我國各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各項具體數據,對SWOT-CH+BSC績效評價模型進行實例演算,其結果與實際情況相符,以證明該模型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6)針對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系統的特性,提出對行業環境適應價值的戰略整合、資源配置價值的資源整合以及利益相關者協同價值的關係整合相應措施,構建基於三維價值的企業科技創新整合最佳化機制。
目錄
摘要5-7 Abstract7-11 第1章 導論11-28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11-13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13-23 1.3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23-28 第2章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透視28-48 2.1 相關理論框架28-41 2.2 鑽石模型視角下的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41-48 第3章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的自組織進化分析48-66 3.1 自組織進化基本描述48-49 3.2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自組織特徵分析49-56 3.3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自組織進化過程演繹56-61 3.4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進化博弈分析61-66 第4章 戰略導向的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模式66-89 4.1 基於三維價值的SWOT-CH分析框架66-67 4.2 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模式識別67-85 4.3 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模式轉化軌跡85-86 4.4 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戰略立方分解86-89 第5章 企業科技創新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效應89-113 5.1 財務協同效應之一——驅動效應89-97 5.2 財務協同效應之二——湧現效應97-107 5.3 財務協同效應之三——傳導效應107-113 第6章 企業科技創新三維價值財務協同績效評價模型113-158 6.1 評價流程113-116 6.2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CSF歸集與KPI集成116-126 6.3 基於SWOT-CH+BSC的三維價值財務協同績效評價126-158 第7章 基於三維價值的企業科技創新整合最佳化機制158-174 7.1 行業環境適應價值維度-戰略整合158-162 7.2 資源配置價值維度—資源整合162-167 7.3 利益相關者協同價值維度-關係整合167-174 第8章 全文總結與研究展望174-177 8.1 全文總結174-175 8.2 主要創新點175-176 8.3 研究展望176-177 參考文獻177-184 致謝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