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誰而在: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結合企業治理機制領域的主流理論,對近年來日本企業制度中的治理機制選擇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並提出了企業治理機制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協調的產物並且必須與其制度環境協調的命題。這一命題與上世紀流行的所謂最優企業治理機制論直接對立,具有衝擊力。同時,這一命題及其推導過程與日本企業近年來在部分產業中的表現相對應,具有說服力。
基本介紹
- 書名:企業為誰而在: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
- 譯者:宋磊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1157084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羅納德·道爾(Ronald dore)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3頁
- 開本:32
- 定價:20.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企業為誰而在: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如何保證管理層高效地進行管理?
美國型的企業治理機制符合其他國家的實際需要嗎?
理想的企業治理機制究竟為何?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中有了交待!
羅納德·道爾——最著名的日本企業研究專家的最新瞽世之作。
美國型的企業治理機制符合其他國家的實際需要嗎?
理想的企業治理機制究竟為何?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中有了交待!
羅納德·道爾——最著名的日本企業研究專家的最新瞽世之作。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羅納德·道爾(Ronald dore) 譯者:宋磊
圖書目錄
日文版序
中文版序: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
譯者序
第一章 企業治理機制:治亂之時
驅逐社長
為什麼現在出現惡意併購
第二章 全球標準與企業治理機制的社會基礎
霸權的諸次元
多樣性的兩個主軸
動機形成制度的強化
第三章 改革的必要性何在
改革的動力來自哪裡
自信的喪失與其他
日本式管理的四個缺陷
以靜制動
第四章 組織變革
被強制的變革和自主的變革
各種改革的普及率
組織的變革行動的變革
制度變革的效果
形神兼備?
第五章 股東影響力
變化發生在哪裡
股東影響力之一:呼籲
股東影響力之二:拋售
股東天下的確立
第六章 股東天下的養老問題
你就是股東!
要點在於不被迷惑
第七章 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
常識的變化
“準共同體企業”中的員工
工會是作為利益相關者的
員工的代表嗎
第八章 重新思考的機會
改革派的挫折
CSR(企業社會責任論)的熱潮
第九章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可能性
已經變化的和正在變化的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實現
內部人管理企業的活性化
對內部人管理者的規制與激勵
結語
致謝
推薦圖書一覽
中文版序:獻給日本型資本主義的悼詞
譯者序
第一章 企業治理機制:治亂之時
驅逐社長
為什麼現在出現惡意併購
第二章 全球標準與企業治理機制的社會基礎
霸權的諸次元
多樣性的兩個主軸
動機形成制度的強化
第三章 改革的必要性何在
改革的動力來自哪裡
自信的喪失與其他
日本式管理的四個缺陷
以靜制動
第四章 組織變革
被強制的變革和自主的變革
各種改革的普及率
組織的變革行動的變革
制度變革的效果
形神兼備?
第五章 股東影響力
變化發生在哪裡
股東影響力之一:呼籲
股東影響力之二:拋售
股東天下的確立
第六章 股東天下的養老問題
你就是股東!
要點在於不被迷惑
第七章 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
常識的變化
“準共同體企業”中的員工
工會是作為利益相關者的
員工的代表嗎
第八章 重新思考的機會
改革派的挫折
CSR(企業社會責任論)的熱潮
第九章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可能性
已經變化的和正在變化的
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實現
內部人管理企業的活性化
對內部人管理者的規制與激勵
結語
致謝
推薦圖書一覽
文摘
第一章 企業治理機制:治亂之時
驅逐社長
近來經常昕到有人提及“本公司最近已經導入企業治理機制”這種台詞,這讓人覺得他們導入的是業績工資制度或某種通用機器。
對於這種說法,我想反問的是:“難道貴公司在導入所謂企業治理機制之前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嗎?”在多數場合,所謂“已經導入”指的是重組董事會、聘請外部董事、實行執行董事制度、將企業變為委員會設定型企業等隨波逐流的改革。但是,所謂企業治理機制並非僅僅意味著上述美國型制度。從街頭的蔬菜店到三菱重工,所有的企業之中都有關於由誰作出重要決定的明確的或暗默的規則。企業治理機制就是這些規則的總和。
處於上述規則中心的是權威與權力結構。這種結構得以鮮明地表現其影響的不是在諸事順遂之時,而是在危機發生之際,即儒教政治學所說的“亂世”而非“治世”。企業驅逐社長或面臨敵對併購等危機事件就是這種結構表現得最充分的時候。
驅逐社長
近來經常昕到有人提及“本公司最近已經導入企業治理機制”這種台詞,這讓人覺得他們導入的是業績工資制度或某種通用機器。
對於這種說法,我想反問的是:“難道貴公司在導入所謂企業治理機制之前一直處於無政府狀態嗎?”在多數場合,所謂“已經導入”指的是重組董事會、聘請外部董事、實行執行董事制度、將企業變為委員會設定型企業等隨波逐流的改革。但是,所謂企業治理機制並非僅僅意味著上述美國型制度。從街頭的蔬菜店到三菱重工,所有的企業之中都有關於由誰作出重要決定的明確的或暗默的規則。企業治理機制就是這些規則的總和。
處於上述規則中心的是權威與權力結構。這種結構得以鮮明地表現其影響的不是在諸事順遂之時,而是在危機發生之際,即儒教政治學所說的“亂世”而非“治世”。企業驅逐社長或面臨敵對併購等危機事件就是這種結構表現得最充分的時候。
序言
我們很難找出比“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更不具有歷史分期意義的流行語了,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與90年代後半期大不相同。在90年代前半期,儘管“供給論者”的調門開始提高,政府也開始嘗試規制緩和及競爭強化政策,但總體而言政策的重點在於以擴大公共支出等凱恩斯型的赤字財政來醫治泡沫經濟破裂的後遺症。
在1995-1996年,這些措施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效果。但是發生在1997年的三大衝擊——為實現均衡財政而進行的增稅、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北陸銀行和三一證券破產所導致的金融界“神經衰弱症候群”使復甦趨勢發生了逆轉。
在1995-1996年,這些措施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效果。但是發生在1997年的三大衝擊——為實現均衡財政而進行的增稅、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北陸銀行和三一證券破產所導致的金融界“神經衰弱症候群”使復甦趨勢發生了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