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論孔子

仿佛論孔子

《仿佛論孔子》是2007年7月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仿佛。本書主要講述了孔子一生的重大事件,並闡述了作者對孔子的看法,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更加了解孔子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佛論孔子
  • 作者:仿佛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7月
  • 頁數:265 頁
  • 定價:29.8 元
  • 開本:大16開
  • ISBN:9787802142824
內容簡介,孔子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斯仲尼者,殆可謂:稟而居其乖、生而得其異!老夫少妻,神形兩旺;尼山墳瑩,靈氤兩奇;野合情急,精氣兩至!天得其時、地得其位、人得其合、交得其興者!此、蓋其大得也歟?吁!得其實而失諸理,又何計乎名之不正,言之失順,理之悠當與夫哉?
仲尼學琴,無師而自通,不教而自行,此等慧根,端非常人之習見所能望其項背,蓋琴藝之習,要在有道,用運於手,習體在心,其心習之要,在恆守一曲!但能透破一曲,自韻而趣,由趣而度,藉巧而明,通明而貫,則神氣自然應形。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聖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時精通易經《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捲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仿佛論孔子
《仿佛論孔子》封面

作者簡介

仿佛居士陸錦川先生,古道家太極門獨脈傳人,今中華太極學之立學者與授學者,中華秘傳氣學之承傳者,氣道金針學之理行創立者。
父師陸明,乃玄一先生,世代書香,武醫傳家,故幼承庭訓,經文習武,內承家傳舊學,外習學校新學,於少年之時,即已透破有礙。稍長更外出遊學,參訪明德,歷練世行,飽經磨難,終能博通內外,學貫古今。
先生本業岐黃,弱冠便能懸壺濟世,不僅精通中醫,了解西醫,業醫四十年來來,尤以善治疑難痼怪著稱,醫術被視為神技。

目錄

《仿佛從書》序
《仿佛論孔子》序始
仿佛答疑廊
第0章 啟論
第一章 儒聖
第一節 仲尼祖籍
第二節 仲尼之生
第三節 仲尼向學
第四節 仲尼述學
第五節 仲尼問禮
第六節 仲尼學琴
第七節 仲尼述行
第八節 仲尼述禮
第九節 仲尼述仁
第十節 仲尼述治
第十一節 仲尼中庸
第十二節 仲尼述教
第十三節 仲尼述作
第十四節 仲尼為政
第十五節 仲尼喜仕
第十六節 仲尼述誅
第十七節 仲尼黜陟
第十八節 仲尼乞仕
第十九節 仲尼罹難
第二十節 仲尼蹇歸
第二十一節 仲尼述道
第二十二節 仲尼之學
第二十三節 仲尼之聖
第二十四節 仲尼功果
第二章 儒學
第一節 祖述堯舜
第二節 集其大成
第三節 儒學名實
第四節 成諸敗後
第五節 守成易遇
第六節 述而不作
第七節 儒之為學
第八節 道德倫理
第三章 儒尊
第一節 見列諸子
第二節 亞聖孟子
第三節 焚坑遺學
第四節 獨尊儒術
第五節 文名之立
第六節 漢立世家
第七節 儒祚式微
第八節 幸賴朱子
第九節 參合之風
第十節 儒統不保
第四章 儒家
第一節 儒言優和
第二節 儒之謂仁
第三節 儒之操行
第四節 儒之能事
第五節 儒之傳學
第六節 後世非孔
第五章 儒典
第一節 儒家經典
第二節 五經四書
第三節 八經六書
第四節 一曰易經
第五節 二曰書經
第六節 三曰禮經
第七節 四曰詩經
第八節 五曰孝經
第九節 六曰春秋
第十節 七曰爾雅
第十一節 八曰樂經
第十二節 一曰論語
第十三節 二曰大學
第十四節 三曰中庸
第十五節 四曰孟子
第十六節 五曰荀子
第十七節 六曰呂覽
第六章 儒教
第一節 儒門之教
第二節 眾人之教
第三節 聖人之教
儒門教論
第一節 教貴幼初
第二節 上乃為教
第三節 教為上用
第四節 教在安下
第五節 教必致善
第六節 教主六藝
第七節 六經行教
第八節 教之大倫
第九節 古校名式
第十節 化民勸學
第十一節 公心行教
第十二節 因材施教
第十三節 教必擇材
第十四節 教啟以方
第十五節 舉一反三
第十六節 教守以道
第十七節 四興六廢
第十八節 為人師表
第十九節 師正身教
第二十節 學貴有恆
第二十一節 師須實學
第二十二節 溫故知新
第二十三節 尊師重道
第二十四節 尊才重學
第二十五節 不背不叛
第二十六節 教適性情
第二十七節 反己以教
第二十八節 學無常師
第二十九節 學而不厭
第三十節 好學成癖
第三十一節 六好六蔽
第三十二節 學道蓄德
第三十三節 見賢思齊
第三十四節 聖賢人也
第三十五節 君子之學
第三十六節 左右逢源
第三十七節 君子小人
第三十八節 沒而後止
第三十九節 專心致志
第四十節 鍥而不捨
第四十一節 博問思辨
第四十二節 好為人師
第四十三節 吾道一貫
第四十四節 由博反約門
第四十五節 教學相長
第四十六節 誠者成物
第四十七節 學以致用
第四十八節 定學變用
第七章 儒性
第一節 儒論人性
第二節 天命性善
第三節 天命為性
第四節 人性本善
(一)性善猶水
(二)本善外善
(三)善惡天定
(四)鹹之於天
(五)性非人為
(六)物之不齊
(七)命不謂性
第五節 人性本惡
第六節 人性善惡
第八章 儒論
第一論 賦性
第一節 性染
第二論 育教
第一節 述教
第三論 孝親
第一節 孝道
第二節 論孝
第三節 孝感
第四節 孝行
第五節 全孝
第四論 親責
第一節 論責
第五論 諫親
第一節 議孝
第六論 夫婦
第一節 兩獨
第二節 男義
第三節 女貞
第七論 勵學
第一節 勸學
第二節 昭學
第三節 釋學
第八論 師教
第一節 三問
第二節 述衛
第三節 議飾
第九論 修身
第一節 守信
第二節 誡執
第三節 和調
第四節 反已
第五節 述憂
第六節 六本
第十論 涵養
第一節 友善
第二節 聖心
第三節 海量
第四節 貴下
第五節 三言
第六節 三思
第七節 三憂
第十一論 觀人
第一節 觀品
第二節 觀徒
第三節 議徒
第四節 視從
第五節 非語
第十二論 論士
第一節 論人
第二節 五儀
第三節 孔徒
第四節 伯格
第十三論 用人
第一節 用士
第二節 取人
第三節 取士
第十四論 聖傳
第一節 心聖
第二節 黃帝
第三節 五帝
第四節 文王
第五節 武王
第六節 周公
第十五論 賢傳
第一節 武丁
第二節 楚莊
第三節 晉文
第四節 衛靈
第五節 秦穆
第六節 管子
第七節 管相
第八節 管逼
第九節 晏子
第十節 晏事
第十一節 晏心
第十二節 子產
第十三節 顏回
第十四節 曾子
第十六論 賢士
第一節 得士
第二節 賞禮
第三節 舉可
第四節 少相
第五節 下士
第十七論 志趣
第一節 顏小
第二節 顏媚
第十八論 論治
第一節 堯誅
第二節 善任
第三節 不祥
第四節 爭過
第五節 治民
第六節 失得
第七節 治國
第八節 長治
第十九論 論政
第一節 問政
第二節 言謀
第三節 君職
第四節 賞罰
第五節 薄賦
第六節 子路
第七節 政患
第八節 用兵
第九節 攻守
第二十論 論諫
第一節 重諫
第二節 五諫
第三節 諫死
第四節 水舟
第五節 仕刑
第二十一論 司訟
第一節 聽民
第二節 愚公
第三節 吏平
第四節 苛政
第二十二論 智辨
第一節 刺奢
第二節 下殺
第三節 機心
第四節 小見
第五節 私饋
第六節 取假
第七節 死知
第八節 論說
第二十三論 在孔困
第一節 封孔
第二節 拒封
第三節 困孔
第四節 遇難
第五節 困道
第六節 困問
第七節 幸困
第二十四論 議孔
第一節 二苟
第二節 惜食
第三節 議客
第四節 棄祭
第五節 瓦食
第六節 女子
第七節 聖仁
第二十五論 難孔
第一節 孰聖
第二節 孰子
第三節 兒難
第四節 擬聖
第五節 讀禮
第六節 門雜
第二十六論 六藝
禮藝
第一節 大禮
第二節 政大
第三節 浪言
第四節 禮法
第五節 禮儀
第六節 禮婚
第七節 禮喪
樂藝
第一節 琴樂
第二節 瑟樂
第三節 簫樂
第四節 琴操
第五節 蘭操
第六節 嬰兒
書藝
第一節 求書
第二節 周德
第三節 尚書
第四節 壁書
詩藝
第一節 詩論
第二節 止殷
易藝
第一節 易生
第二節 八卦
第三節 損益
第四節 易卜
第五節 善反
春秋藝
第一節 志行
第二節 眇思
第三節 王霸
第四節 亡作
第二十七論 養生
第一節 三死
第二節 衽席
第二十八論 玄巧
第一節 釐廟
第二節 貰僂
第三節 穿石
第四節 忘水
第五節 忠水
第六節 禽語
第七節 耳視
第八節 顏死
第九節 鬼神
第二十九論 道聖
第一節 白公
第二節 王駘
第三節 無趾
第三十論 修行
第一節 心齋
第二節 坐馳
第三節 坐忘
第四節 真樂
第三十一論 問老
第一節 老聃
第二節 老子
第三節 問老
第四節 問得
第五節 語老
第六節 老譏
第七節 問經
第八節 問禮
第九節 見老
第十節 老論
第十一節 補問
第十二節 老萊
第三十二論 譬喻
第一節 論山
第二節 論水
第三節 論玉
第四節 盂水
第五節 大忘
第六節 病忘
第三十三論 器物
第一節 金人
第二節 欹器
跋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