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勛(1907—1984),字銘閣,又名伴竹,也名民德。北鄉任家莊(現屬安陽縣)人。湯陰教界名流任錕之長子。在其父薰陶下,勤於攻讀,十四歲(1921年)在本縣高等學堂畢業後,即考入汲縣省立五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鴻勛
- 國籍:中國
- 籍貫:北鄉任家莊(現屬安陽縣)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84年
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五六月間日英帝國主義先後製造“五卅”、“沙基”慘案。慘案發生後,河南汲縣華新紗廠工人和各校學生,在中共地下黨員江長師(國民二軍鄭恩成旅軍民俱樂部負責人)、陳九鼎(華新紗廠工會秘書)等人的組織發動下,為聲援上海、廣州等地的革命鬥爭,決定開展一次反帝愛國運動。在籌划過程和運動進行中,正在汲縣五師讀書的任鴻勛結識了江、陳等人。鴻勛在運動中主動勇敢,後來又積極參加中共領導下的組織活動,如在學生中推銷黨的機關刊物《嚮導》、《新青年》等。是年暑假後,因物價上漲,紙幣貶值,學校教職員工要求增加工資鬧起學潮,九月即提前放假。十月,鴻勛經陳九鼎和蘇樂濤(原名景山,字仰之)介紹,以伴竹化名,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國民黨(時值國共合作時期,準許跨黨),十一月轉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接替蘇樂濤擔負汲縣支部青運、學運和紗廠工會工作。隨後,他介紹韓墨卿、傅凌、何世英加入共產黨和國民黨。
次年(1926年)春,五師開學後,鴻勛離開汲縣黨組織和華新紗廠工會具體工作,繼續上學,只在星期日與陳九鼎會面。暑假,鴻勛畢業後,返回湯陰,以其父和校長王西堂的交情,進入第一高等國小校任教。並根據中共豫陝區委指示,秘密開展黨的工作。在建立黨的組織之前,曾以研究學問為名,組織一個“青年學會”,廣泛聯絡進步青年學生。同時,為開展反帝愛國宣傳,創辦石印《曙光》小報。通過各種活動先後吸收石步雲、郭休森、李作貴、楊竹君、蘇玉華、李鴻儒等加入共青團和國民黨;傅直、趙備才、王紹義等加入國民黨。經把這些活動和組織發展情況,上報豫陝區委後,不久,接到通知,決定湯陰黨的組織為中共豫陝區委直屬支部,並指定鴻勛為中共湯陰支部書記,每月發五元生活補貼。與此同時,國民黨河南省黨部也以委任狀形式委任鴻勛為國民黨湯陰縣臨時縣黨部書記,每月發給二十元活動經費。但由於當時湯陰尚屬奉系軍閥勢力範圍,凡屬黨務活動均處於秘密狀態。
黨的組織建立後,鴻勛除堅持在學生中的反帝愛國宣傳外,於是年冬還和蘇樂濤一道以國民黨的名義,勸說奉軍駐湯陰某營營長鄧金鐘棄暗投明,回響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通過和新記煤礦公司事務總管賴翠生接觸,設法開展工運;通過和天門會某頭目接頭,欲利用其武裝發動農民運動。但均因條件不成熟而未果。
一九二七年夏,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與武漢北伐軍會師鄭州後,繼續揮師北伐。鴻勛等得知這一訊息,急忙趕製兩面國民黨黨旗。待馮軍某營任營長率騎兵進軍湯陰時,在第一高等國小校門前懸掛起“中國國民黨湯陰縣臨時縣黨部”的大紅標牌,並率領學生和紳商代表打著黨旗,唱著“歡迎革命軍,快來救我們,大家一起來,打倒奉魯軍”的歌曲,趕往小南門外,進行迎接。鴻勛和同志們的這一舉動,使人們感到震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還正在秘密進行共產黨的活動。
是時,在開封河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的郭天相回湯陰度暑假,經常參加黨支部組織的各種活動,後經任鴻勛介紹,在湯陰支部加入共產黨。開學後,郭回到開封和他的同學劉英,便成為湯陰支部與豫陝區委的聯絡人。
同年七月十五日,即國民黨湯陰縣黨部的公開活動僅有一個月時間,隨著馮玉祥倒向蔣介石,實現寧漢合流,國民黨河南省黨部便明令湯陰縣黨部停止活動。形勢突變,支部活動更為隱蔽,與上級黨的聯繫也改用化學密寫方式。
一九二八年三月,即元宵節剛過,學校開學後還未正式上課,突然得悉蘇樂濤在安陽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接著又從開封傳來郭天相被捕的訊息。隨後,還從縣府獲悉:湯陰支部全體黨團員也遭到省方通緝。此時,支部主要成員除任鴻勛外,尚有傅凌、韓墨卿、何世英等,遂迅速互相通知,各自進行隱蔽。鴻勛回到鄉間老家。
次年(1929年)冬,馮蔣分裂後,鴻勛才得重回縣城,入師範講習所附小任教。之後,雖經多方努力,終未能和黨接上關係。一九三三年因學校由精忠派系人物掌權,學校內發生精忠、師範兩派鬥爭,鴻勛受到排擠,先後到五陵、宜溝等集鎮國小任教。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鴻勛和全家一道逃難他鄉。先到豫西靈寶,在當地防空監視哨當哨兵。次年經其弟任鴻烈介紹,先後在陝西武功、渭南國民黨經濟部福生公司所轄之業務單位,從事一般業務工作。一九四二年他又先後轉財政部花紗布管制局(後為紡織公司)所轄之朝邑、三原、鹹陽等地業務單位,從事棉業工作。
一九五一年,先後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西北花紗布公司、陝西省花紗布公司、陝西省採購廳、農產品貿易局、棉花公司等單位工作。鴻勛重新參加革命工作後,勤勤懇懇,忠於職守;團結同志,樂於助人。後半生的精力,全都放在棉花工作上,對陝西棉花經營工作做出了貢獻。特別是退休以後的晚年,還積極撰寫早年湯陰各方面回憶材料,給了湯陰縣誌、黨史編纂工作以很大幫助。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八日病逝於西安,終年七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