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張村(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任張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任張村位於武屯鎮東北4公里處的石川河西岸,下轄任張、孝村劉、古城屯、車門丁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任張村。

全村現有村民854戶,2883人,耕地面積3914畝。該村清代分屬阜廣里、任村里管轄。解放前屬臨潼縣康橋鎮第二保。建國初先後屬臨潼縣康橋區、相橋區御寶鄉。土改後劃歸武屯鄉管轄。1958年成立任張大隊,屬武屯管區。1961年屬武屯公社。1984年改為任張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張村
  • 行政區類別: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
  • 地理位置關中平原中部
  • 面積:3914 畝
  • 政府駐地:武屯鎮
  • 電話區號:029
  • 郵政區碼:7100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2883人
  • 著名景點:古城屯
  • 火車站:閻良區
  • 車牌代碼:陝A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片-西安話
任張村位於武屯鎮東北4公里處的石川河西岸,下轄任張、孝村劉、古城屯、車門丁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任張村。全村現有村民854戶,2883人,耕地面積3914畝。該村清代分屬阜廣里、任村里管轄。解放前屬臨潼縣康橋鎮第二保。建國初先後屬臨潼縣康橋區、相橋區御寶鄉。土改後劃歸武屯鄉管轄。1958年成立任張大隊,屬武屯管區。1961年屬武屯公社。1984年改為任張村。1987年隨區劃調整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至今。
該村北、東兩面均臨石川河,西接房村,南連聯黨村御寶村,西北面與新興街辦地域連界。涇惠一支渠、四支渠在孝村劉西交匯後注入石川河,土地肥沃,主產糧棉,特產“相棗”和甜瓜。該村改革開放以來,先後組建了多個建築隊,到閻良、西安包攬工程,成為當地村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村內有村衛生所1個、商店19個、工廠1座。農民人均純收入8700多元。 一、村組概況
(一)任張
該村位於石川河西岸,北、東靠河,距武屯鎮政府4 公里,西連古城屯,南接孝村劉。任張村原名“太和堡”,舊時城門樓上有“太和堡”石匾額一塊,系明朝時建村,清乾隆《臨潼縣誌》就記有太和堡。後因任、張姓居多,遂更名為“任張堡”,沿用。解放前屬臨潼縣康橋鎮第二保。1950年劃歸相橋區御寶鄉,後又劃歸閻良區武屯鄉。
任張村解放前後主要依靠在河灘地種植蔬菜和桃、杏、棗等果樹為主要謀生手段,除少數富戶外,大部分民眾生活困苦。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大農民生活日漸富裕起來。
現在的任張村分為任中、任南、任北3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242戶,935人,耕地面積1221畝。該村土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及瓜果,特產有紅棗、甜瓜。
(二)孝村劉
該村位於武屯鎮東北4公里處的石川河西岸,東南與御東村楊北組接界,西南與御寶村接壤,西連聯黨南丁,西北與任張村連界。
據傳說,該村古時因有孝子而得名孝村。清康熙《臨潼縣誌》任村里下即記有孝村。後因村中劉姓居多,人們逐漸稱其為孝村劉。
孝村劉1949年有村民110人,2010年有130戶,493人,耕地面積641畝。村中有農業機械4台、商店3個。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及瓜果,特產紅棗和甜瓜。
(三)古城屯 
該村位於武屯鎮政府東北3.5公里處,東鄰任張村,南接聯黨,西與房村交界,東北與車門丁毗鄰。該村因處櫟陽古城北,故名古城屯,明代已有。
古城屯是個較大的村堡。土改時仍保存有長約400米,寬約300米完整而堅固的土城堡,設有南城門兩個,東城門一個。每座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城牆四周有3丈寬的城壕,一可排澇,二可防守,村民都住在城內。解放初,古城屯共有居民88戶, 400口人,耕地面積1300畝。全村以李、南、馬姓為主。土改時劃有地主兩戶、富農1戶、小土地出租1戶。
古城屯現有古東、古中、古西3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287戶,1086人,耕地1598畝。涇惠一支渠流經村北,並有抽水站一座。土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瓜果,特產紅棗、甜瓜。現有拖拉機20台、收割機4台、播種機3台、機井25眼、商店18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閻良以東地區的建築隊伍大都是從古城東隊興起的。
(四)車門丁
車門丁位於武屯鎮政府東北4公里處,緊靠石川河南岸,北隔河與康橋的槐遠村、菩薩村相望,東南與任張接壤,西南與古城屯連界,西北與新興的灣里丁毗鄰。
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丁氏先祖丁亨隨秦王朱樉入陝,定居於此,所築城堡其門可通大車,故名車門丁。丁氏族人經幾百年繁衍,到晚清時已形成十八個較大的分支,其祖墳在車門丁東南半里處。農業合作化之前,每年清明節,東丁、菩薩丁、槐遠丁、茶客丁、咀子丁、灣里丁等周圍的丁氏後裔,都要敲鼓打鑼放鞭炮,來到丁氏祖墳祭奠先祖。
1949年該村有20戶,90人,耕地面積400畝,現有95戶, 369人,耕地面積454畝。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及瓜果,特產大棗及甜瓜。該村為一個村民小組,現有大型農業機械兩台、商店1個。解放前大多數農戶均為中農,貧農只有幾戶,所以上學的孩子較多,周邊民眾稱其為“文化村”。
二、本村人物
劉孝子
據民間傳說,明朝時現孝村劉組南300米,御寶村北約500米處有一股清澈透亮的溪流,自西向東流入石川河,其泉眼就在現御寶村的賀王組北。該村當年有一劉姓孝子,天天汲取泉水為父母煮飯、洗腳。老人病了,這位孝子還特地要到泉眼處汲水為老人煎藥、洗頭、洗腳。這件事感動了鄉親們,不少人都向他學習取泉水孝敬父母。劉姓孝子贍養二老壽終。孝子謝世後,泉水慢慢乾涸消失。劉姓孝子愛老、尊老、敬老的事跡感人至深,故後人將該村稱為孝泉劉、孝村劉。
張才子(原名張立子)
清末光緒年間人,系村民張富積之祖父。據傳說,張才子九歲中秀才,十二歲中舉,奉皇命赴江蘇某地上任。張才子考秀才考舉人每次都是父親背來背去,連上任都是父親領著他去。路過潼關時,他在黃河大轉彎的崖壁上揮筆寫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一灣奔流歸大海”的豪言壯語。可惜才子命短,赴任之初便暴病身亡。
劉致晁
孝村劉人,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在三原縣城經商發跡。抗戰前及抗戰時期保護過0地下黨員-、王福華等人。
李鴻林(1892~1962)
字楓初,古城屯人。早年追隨房村李虎臣參加靖-、國民二軍,先後任獨立營營長、二軍三十九團團長。1926年,率部固守鹹陽,策應堅守西安。1927年,在國-軍第八路第十旅任旅長。1928年,李虎臣發動反馮失敗,李所在的赤亞武部投馮,李不願與其同流,遂離開軍界到山西解州隱居。1933年回到家鄉,先後召集地方知名人士,參與創辦了古屯國小、康橋國小。解放後曾擔任臨潼縣政協委員。
李懷祿(1921~1980)
古城屯人 。“九·一八”事變後被抓壯丁到河南當兵。守開封時受進步思想影響,在-軍中參加了中國共產 黨,並做地下兵運工作。西安事變後隨軍到山西對日作戰,後隨軍起義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中隨西北野戰軍南下。解放漢中後,留任漢中專署,曾任漢中專區副專員,並在文化局、衛生局等部門任職。
李生玉(1915~1981)
古城屯人。解放前唯讀過幾年初小,後苦讀中醫書自學成才。長於婦科,精於脈理學。他對於青年婦女經血不調、產後月間病調理得方,找他看病的人很多。儘管農業社時他家貧困,但李先生給人看病從來分文不取。鄉親們如今還不時談論起他把脈如神和高尚醫德的軼事趣聞。
馬輝
生於1973年,古城屯人。1992年參加工作,現任閻良區振興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主任。
三、車門丁抽水站
任張大隊地處涇惠一支渠末端,灌溉難得保證。在臨潼縣農林水利局和閻良供電所的同力協助下,高壓線從閻良直通車門丁東河沿上。任張大隊於1959年建成擁有2台28千瓦電機的大型抽水站,抽石川河水澆地,可灌溉車門丁、古城屯和任張大片耕地,大大改善了當地抗旱條件。任張大隊是閻良以東第一個用電地區。“車門丁抽水站”在臨潼縣水利局有備案,二十多年後因石川河斷流而報廢。
四、教育簡史
解放前古城屯、任張、孝泉劉各有初小一所,車門丁村與灣里村聯辦灣里國小。農業合作以前,各初小都由所在自然村學校理事會管理,教師由各村自聘,工資由全體村民自籌。農業合作化以後教師由上級委派,工資由國家支付,教師仍由學生家輪流管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任張村三所初小均為複式教學。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教師改為民請,報酬變為工分加現金補助。
1974年在任張村選新址建起五年制完全國小,名為任張國小,全大隊三年級以上學生全部集中到新校上學。同時學校又開設了一、二年級兩個國中班。此時學校面積15畝,有1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名,有教師13人。直到1993年,全村小學生才集中在任張國小就讀。1978年恢復全日制六年制完全國小,全大隊學生接近400名,教職工多達23人。1987年國中撤銷。2010年任張國小連同學前班共有學生108人、教職工11人。
2010年8月,任張國小撤銷,學生分流到御寶國小和武屯中心國小。
五、地方特色
【相棗】石川河河灘及沿岸地區,古來盛產大棗。棗樹好栽好活,樹齡可達百年,收益穩定。任張村解放前後約有棗園二三百畝,後因積水淹沒和人為毀壞,現存不足百畝。
任張一帶所產大紅棗皮薄、肉厚、脆甜,乾鮮可食,生克熟補,是上好的滋補食品,一直暢銷全國各地。
近年來任張村甜瓜種植髮展迅速,日漸成為當地特產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